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法学类 > 法学 > 正文

我国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开题报告

 2020-02-18 16:10:1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目的和意义:
环境纠纷是关于环境权益的争议,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纠纷不断增加,我国不断探寻环境纠纷的解决方法,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解决机制。

环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指的是能解决因环境侵权而导致的环境纠纷的、相互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多种的纠纷解决方式、制度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我国现有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可分为私力救济: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公力救济包括行政解决机制和诉讼解决机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主要内容和目标:笔者阅读了国内外对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的研究文章,发现我国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并且与其他各国一样,采用着以诉讼为中心的多元化侵权解决机制,但是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缺乏对环境纠纷解决方式的确定化,对环境纠纷诉讼主体限制大,诉讼之外的其它方式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因此笔者希望在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研究文章以及吸收国内外的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环境纠纷多元解决的必要性和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的论证,从而对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现存的弊端有更深刻的分析和了解,对如何解决这些弊端并积极促进诉讼和非诉讼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作用以及充分保障环境纠纷主体的权利有进一步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建议。

2.2撰写纲要:一、我国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概述 (一)环境纠纷的概念及特征 (二)我国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组成 (三)构建及完善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意义及必然性二、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分析及借鉴 (一)美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分析及借鉴 (二)日本环境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分析及借鉴 (三)我国台湾地区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制度分析及借鉴三、我国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弊端和问题 (一)各解决途径之间衔接不畅、效力不融洽 (二)过渡依赖行政性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三)民间性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不受重视 (四)重复救济四、构建和完善我国联动性环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诉讼与非诉解决机制的衔接 (二)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的联动 (三)民间多元化私力解纷方式的助力2.3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是指研究者系统地收集案例、数据及资料,用以探讨研究某一现象的方法。

在本文中,将通过美国或者日本环境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的联动案例来进行分析研究,并吸取其中的优秀经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2019.01.01-01.18,选题申报与审核,学生选题、确定指导教师并下达任务书; (2)2019.01.17-03.05,开题报告撰写、修改、提交给指导老师; (3)2019.03.06-03.20,分小组开题答辩,开题报告修改、定稿并提交; (4)2019.03.20-05.30,论文撰写,与指导老师互动,修改论文; (5)2019.05.30前 正式提交毕业论文,准备答辩; (6)2019年第十五周,毕业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常健,李志行,《韩国环境冲突的历史发展与冲突管理体制研究》[J].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1期。

[2]赵惊涛,《协商解决环境纠纷机制的选择》[J].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55卷第03期[3]张西恒.《近年来国内环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述评》[J].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1卷第02期[4]郭武.《论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联动的中国模式》[J].载《法学评论》,2017年第35卷第02期[5]孟甜.《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检视》[J].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33卷第02期[6]付健. 《我国环境纠纷非诉调解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博士学位论文库[7]竟晓溦.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库[8]李芳. 《我国环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硕士论文库[9]郭红燕,王华.《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现状与改进建议》[J].载《环境保护》,2017年第45卷第24期[10]王钢.《我国环境纠纷调解现状及存在问题探析》[J].载《生态经济》,2013年第01期[11]G Pring,《Twenty-First Century Environmental Dispute resolution - Is There an "ECT"in Your Future?》[J],载《Journal of Energy Natural Resources Law》 , 2015 年第33 卷1期[12]ST Mccrear,JK Gamman,B Brooks,《Refining and testing joint fact-finding for environmental dispute resolution: Ten years of success》[J],载《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 , 2010 ,年第18 卷4期[13]S Matsumoto,《A duration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in Japan》[J],载于《Ecological Economics》 , 2011 年70 卷4期[14]PR William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Dispute Resolution: The Dispute between Slovakia and Hungary Concerning Construction of the Gabcíkovo and Nagymaros Dams》[J],载于《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 2012年[15]LaraB.FowlerXiaoxinShi,《Human conflicts and the food, energy, and water nexus: building collaboration using facilitation and mediation to manage environmental disputes》[J],载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Sciences》 , 2016 年第6 卷第1期[16]AL Chiongmartins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Using 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Law》[J],载《SeattleJournalofEnvironmental Law》,2017年7卷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