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5文献综述

 2020-06-01 15:48:26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其平面布置和体型日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向多用途、多功能方而发展。对于多个单体建筑及周边环境融合所涉及到的城市设计角度,则不仅关注单体建筑的概况,还应从城市整体角度进行宏观考虑,与城市文化,城市总体布局,城市界面等方面综合考量。本次设计为结构织补与空间弥合#8212;#8212;深圳”宝安1990” 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改扩建设计。”宝安1990”建筑均是在90年代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重要文化建筑,陪伴宝安人20多年的老城区文化场馆在提高市民素质,推动特区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形成了一片成熟的文化聚集地,这是一份珍贵的积淀和眷恋。”宝安1990”的高标准升级改造不仅保证了老城区文化设施集中片区功能的完整性,而且更有服务特色和针对性。
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是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梦想,然而,当今城市片段化、异质化日益严重,城市肌理的破坏在很多原因下无法避免,且城市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并且动态发展的系统,城市碎片的产生过程中也是有诸多深层复杂的原因。但是,在多元化复杂化的城市系统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的,在城市发展动态的过程中造成的城市碎片化的问题,怎样采用合理的、人性化的方法策略来缝合织补这些城市碎片,对于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完整性、城市活力的多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老城区改扩建设计,为最大化利用资源且与城市环境融合,则考虑为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设计。首先从交通节点角度讨论,其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缺乏合理有效的一体化衔接,各个公共功能空间相互割裂。其次考虑到交通节点与城市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缺乏立体、系统的联系。如何通过设计方法梳理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地上地下空间关系,并强化交通节点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力是现阶段及未来共同探索的内容。意在建立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结构模型,研究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与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体系未来的设计拓展。
其次浅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好坏是彰显一个现代城市文明程度高低的显著标志,建设好城市公共设施是我们建设好现代城市的客观要求。公共设施能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让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和宜居,对于现代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从功能上满足需要,从城市文化传承中也可以体现其价值与意义,将其融入城市,共构与融合。
而对于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设计,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研究。
首先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审视地下街与城市环境,如何藉由整合机制达到地区资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讨论地下街与城市环境在城市设计的整合后,彼此间所产生空间与功能的演变与和谐共存的新趋势,以及未来我国在地下空间与城市环境追求和谐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的上下部空间组成,是一完整并可藉由互相协调运转的空间体系,应该视为一个整体立体的空间体系,由于彼此都有其优缺点,偏重独立发展某部分,反而会加重城市问题。地上地下空间平衡发展的演变分三个阶段:从地上地下空间各项功能的正常运作,到达成高效率的运作,再到稳定的平衡发展。
对于具体实践方式的地下街,其大都建造在大城市的交通枢纽站,并且为了提高机动车与行人的立体交叉交通的便利性,均采用将公共地下街与商店、地铁站大厅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开发建筑。
地下街具有通行与商业两种基本功能。从宏观的城市角度来看,地下街提供城市另一种路径选择,同时也扩展了整体的商业容量。在微观的城市区域范围出现的影响来看,主要为三种改变,一为城市路径组织改变,二为城市活动的转变,三是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冲击。
而对于设停车场的地下街,其商铺、公共通道、停车场、设备房(及其他)四者建筑面积平均构成比例为19%、23%、42%、16%;而不设停车场的地下街,这个比例为42%、37%、0%、21%。可见,以解决交通为住的地下街,配套的商业比例约是20%。
地下街的商业以投资效果明显、集客能力强的部类为主,主要是服装与日用品、餐饮、食品、便民服务四种,以商店的数量统计这四种业态结构比例约为50%、35%、10%、5%。
总结
根据调研及研究,如何将区域地块地上地下一体化空间设计放入城市设计的宏观角度中,是所探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风格完全不同的单体建筑,通过何种方法将其与城市融合,并且最大化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将其与城市文化,城市规划,城市界面共构,是目前所研究的重点与本次课题需要抓住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志龙.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艾星. 建筑改扩建之地下空间设计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
3、著许凯. 步行与换乘的交集:城市设计研究[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4、编译段晓丹. 建筑改造[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5、冷霜. 城市旧区交通网络的织补策略研究[D].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6、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J]. 城市规划, 2009, No.253(1):51-56.
7、张杰, 刘岩, 霍晓卫.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旧城更新#8212;#8212;以株洲旧城更新为例[C]// 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8.
8、蔡磊, 刘佳. ”织补城市”方法在城市更新中的实践探索#8212;#8212;以嘉善老城更新为例[J]. 城乡规划:城市地理学术版, 2013(6):26-30.
9、吴铮, 城市中心区交通节点地上地下一体化设计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 2013.
10、周旋, 浅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9).
11、刘皆谊, 城市地下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和谐发展探讨#8212;#8212;运用城市设计促使地下街与城市环境一体化平衡发展[C]// 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7.
12、董贺轩, 城市立体化设计: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13、汪方震, 浅谈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开发与利用[J]. 低碳世界, 2016(21):160-161.
14、王富臣, 论城市结构的复杂性[J]. 城市规划学刊, 2002(4):26-28.
15、秦应兵, 杜文.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35(3):284-287.
16、姚心淇, ”城市碎片”的整合与织补策略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6(3):162-16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