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探析——以江苏高考减招事件为例文献综述
2020-06-01 16:00:45
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社会主体多元化格局的产生,导致了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而公共政策关系着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在公共政策制定时要尽量平衡各方的利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所以不论是出于表达自身利益的需要,还是从推进国家政治民主进程角度度来看,公众参与到公众政策制定过程中来都是一种时代的趋势。”江苏高考减招事件”所引发的群众性抗议活动,也从侧面表现了公众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增强的,此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所以切实让公众发挥政策制定的角色,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不仅能够促进公共政策的顺利施行,而且有助于形成公众和政府之间良好互信机制,增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加快我国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建设。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公众参与在实际活动中,泛指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俞可平教授认为”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陶东明和陈明明在《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中首次比较完整地剖析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发展,系统分析了我国政治社会之中公民参与的架构体系。
迄今为止,国内外政策研究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公共政策的概念做出了很多的定义,归纳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几个角度: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制定的;公共政策包含了法律、法规或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研究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公共政策的概念,所做出的定义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从制定主体方面,有的从涉及内容方面,有的从管理过程方面,有的从社会目标方面。
关于公众参与公共政策价值或功能方面,有的学者认为,第一,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公众参与是维系社会公共秩序,整合杜会利益的必然路径;第三,公众参与为政府权力建构了合法性基础。莫兰,邹顺康(2015)从这几个方面作了总结,首先,彰显公共政策制定的合法性;其次,力求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再次,充分体现公民的利益诉求;最后,促进民主进程和和谐社会。沈婧(2013)从公共政策创新的视角阐述了公民参与的价值,第一,公民参与是提高公共政策合法性的有效方式;第二,公民参与是体现公共政策公共性的内在要求;第三,公民参与是保证公共政策科学性的客观要求;第四,公民参与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第五,公民参与是增强公共政策回应性的重要手段;第六,公民参与是实现对公共政策监督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参与公众政策制定的价值除了体现在政策本身外,对个人及其公共权力机构也有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什么困境呢?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程艳(2011)从经济视角分析了公众参与的限制因素,她认为,公众收入差距及地域发展不均衡的客观现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范围、深度、广度。孔晓倩(2104)则在话语权保障方面具体分析了公众参与的困境,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参与主体彰显出不平衡性、公民参与路径不完善、公民表达缺乏影响力、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多于制度性。李娅,瞿艳(2011)将参与困境原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观环境的制约,表现在参与制度上的缺失;二是主观因素的制约,表现在制定者对于公民参与在态度上持不积极态度及其参与主体自身意识淡薄、能力不够。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较为全面,给完善公众参与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对于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路径或对策方面,有不少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杨晓丹(2012)从有序参与的过程角度提出了几点策略:一、政策议程阶段:建设信息公开的”政府-公民-媒体”三维系统;二、政策制定阶段:保障公民有序参与的权利,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三、政策执行阶段:加强公民有序参与的监督,提高政策执行绩效。王建容,王建军(2012)从优化参与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有:公民调查、公民会议、公民听证会、专家咨询、关键公众接触、网络参与。黄强(2012)则从主动辅助性公民参与技术、电子政务与网络行政专员、基于公共性的官民联动技术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新媒体背景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具体方法。还有的学者从健全参与制度、提升公民自身能力、强化政府回应机制、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