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行政管理 > 正文

基于居民参与视角的社区认同研究——以洋河新城社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0-06-01 16:00:46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体现了国家对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区建设成效具体可以体现在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满意度方面。本文将从居民参与的角度阐述当前我国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的高低程度,以此来检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针对此次研究课题,下面主要从居民参与、社区认同理论研究现状以及从居民参与角度对社区认同的研究结果三个方面介绍当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于什么是居民参与,学界一般从公民参与的角度来谈居民参与。国内著名学者俞可平(2004)对公民参与下了这样的定义:公民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他还认为,公民参与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参与主体、参与领域和参与渠道。杨荣(2002)对直接对居民参与给出解释,认为所谓居民参与是指居民个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的过程和行为。

对居民参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参与度普遍较低。有学者指出,我国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的原因在于利益机制、参与渠道、制度化环境、居民对社区认同感的缺失等。(吴碧英,2009)也有学者指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来源于民生事务的参与、结构化的平台、刚性的制度、党政群的对接和群众意见建议的有效落实。(王红艳,2011)夏晓丽(2011)认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包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区认同、社区社会资本、公民政治知识和公民公共精神等。针对以上实证观点,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应对方案。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居民参与问题具有特殊性、变迁性。居民参与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笔者会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参与度问题。

在社区认同研究中,主要有三种主要理论观点:”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和”社区解放论”。(于显洋,2006)

”社区失落”的代表人物是齐美尔和沃斯。齐美尔的论述中,城市是一个高度理智、高效率的地方,金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最有效率的媒介,可以保证城市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社会组织能够正常运转;沃斯指出,城市人之间的交往是肤浅的、短暂的、非人格的、支离破碎的。人与人之间彼此不信任,经常相互猜疑,不再是互帮互助,而是利用与欺诈,直接后果是人际冲突不断增加,凝聚力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充满温情的、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的社区已经不复存在。”(单菁菁,2006)这与滕尼斯认为的”法理社会”相似,他认为在”法理社会”中,人际关系具有理性算计、契约与个人主义至上的特点,人们之间缺乏关怀照顾与感情交流的。(滕尼斯,1999)

”社区继存”论的代表人物是刘易斯和甘斯。刘易斯认为,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异质性高,交往面广,但仍保留着属于自己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内部遵循的是情感原则,人与人之间仍保留着亲密、互帮互助和相互信任的初级关系。

”社区解放论”的代表人物是费舍尔。费舍尔认为,社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的社区地域空间。人们的归属感是产生于地域不相接近的社区,而不是原有的以某个固定区域为基础的社区。”社区解放论认为,城市应当重新思考社区的含义,不能局限在地域上,而应该是在社会联系上”。(唐梅、刘昱彤,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