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羟基磷灰石的骨质文物保护材料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3 22:07:13
1. 骨质文物
骨质文物作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的重要类型,是研究人类和自然界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依据,在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学术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期间,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发现了数量极大的古象牙及象牙器文物,其文物价值和特殊性在世界上都是前所未有的[1];1998年发现了一件出自台湾海峡海底的极为珍稀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海峡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猿人头骨,距今已经约170万年;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发现的海鱼化石,将生命起源提前了1亿4千万年,轰动了世界。这些新发现说明骨质文物及动物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生命起源和人类历史都具有重大意义。骨质文物因受自身的组成和性质、埋藏条件、外部环境温湿度、水分、微环境酸碱性、土壤可溶性盐、风蚀、空气污染、霉菌、降尘、震动、动植物等因素影响,导致各种病害的产生,引起骨质降解和腐蚀破坏。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骨质文物的保护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安全的方法,也尚未找出一种能够起到长久保护效果的合适材料,骨质文物的保护现状令人堪忧[2]。
2. 骨质文物的风化
2.1骨质文物的化学组成
骨由大约百分之七十的无机物质和大约百分之三十的有机物质组成。其中无机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主要是磷酸钙盐,另外还有各种碳酸盐氟化物;有机成分主要为骨胶原,其次还有少量非胶原和糖蛋白等。其中,磷酸钙作为骨体的主要成分,组成了极其复杂的骨质结构,具有很好的抗裂、抗压和抗折性能。
2.2 骨质文物的风化现象
骨的有机成分较之骨的无机成分容易流失,有机成分流失后骨骼更易受到腐蚀,因为流失的有机物质为盐类的进入提供了畅通的渠道[3]。另外,骨骼的基本组成单位#8212;#8212;沿主轴方向的哈佛氏管和与主轴垂直的佛克曼管在骨骼中纵横交错形成的网络,也为盐分进人提供了渠道。在考古遗址中,骨胶原通常已经水解殆尽,在地下水位较高遗址出土的骨,由于整个浸在水中,已经变成海绵状,当其干燥后,就变得脆弱易碎。有时候,骨骼中的骨胶原会被硅或其他矿物盐取代,形成化石。考古遗址出土的骨骼想得到完美的复原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做的就是清洗、加固和增强其稳定性[4]。
风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骨骼断裂或原有裂隙加宽、风化、酥解、霉变等病害现象,有些骨骼仅剩下外表皮,有些虽然仍保持有完整的外形,但骨骼内部的有机质成分已流失殆尽,只剩下疏松多孔的无机盐,质地已十分脆弱,甚至已濒临泥化疏解状态。一般骨质文物受自身组成与性质、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其病害程度较为严重,保护技术较难[5]。
2.3 骨质文物的风化原因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元素对Ti-xAl-yMo-zV和Ti-xAl-yMo-zCr β-Ti合金应变速 率敏感性的影响外文翻译资料
- 复合工艺提高先进钠离子电池的电位窗口外文翻译资料
- 氧化还原催化辅助下的高稳定钒氧化还原流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用于高压可伸缩储能的电解锌锰电池外文翻译资料
- 表面活性剂改性疏水性Cu2O量子点作为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顶部空穴传输材料外文翻译资料
- Nb 和 Ni 共掺杂 Mg(0001)氢解离扩散的理论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 低温固相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SO4F毕业论文
- 锂空气电池新型正极催化剂Gd2Zr2O7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毕业论文
- 酸类添加剂对beta”-Al2O3电泳沉积成型法的影响毕业论文
- CuZr非晶合金中短程有序结构及其与玻璃形成能力的关系研究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