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耦合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7 21:11:33  

文 献 综 述

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单是低端产业需要向高端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也需要加强合作创新,才能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而高新技术企业在合作创新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耦合机制已经成为了很多学者和企业家要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探索耦合机制,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以技术科学研究为基础,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并且将科学研究转换为实际产出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高新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未来生产力的主力军在社会经济中将日益扮演原来越重要的角色。郝英杰(2016)认为自2006年党中央及国务院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作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战略最重要载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依靠自主创新得到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1]。而本文研究的问题则首先着眼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创新,即产业之间的集群效应在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上的反应和相应结果。

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创新是所有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问题的特殊性。而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研究无论在国内外都已早有成果,李柏洲(2014)认为虽然我国对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研究文献大多集中在合作创新的必要性等方面,但学者们已经开始对科技型及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有了较高的关注度,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益建议[2]。张洪潮(2010)认为我国企业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间竞争已越来越多的体现于管理和技术竞争,且技术创新难度成倍增加使得顺应动态多变的环境,转变技术创新战略,开展合作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选择[3]。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创新无疑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式在自己的文献中提出了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看法和建议。在现代社会,随着企业能力的提升,企业合作模式由简单合作向纵横一体化联盟模式演化,这是由于随着企业能力提升,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因此其需要更多的知识资源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由简单模式的深化告知我们其合作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对笔者在此文的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企业合作创新的新阶段中,文献中则认为实现突破性产业技术创新,企业合作需要经过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两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成功。(韩国元[4],2014;杨名[5],2013;付敬[6],2013;朱雪春[7],2013;陈宁[8],2012)

二、耦合机制的相关研究

耦合机制在物理学上的含义是两个单位互相传输能量,并且互相影响的机制。在本文中提到的耦合机制是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耦合机制,其更侧重于两个企业以及两个企业的创新成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过程。王亚娟(2014)研究的企业间技术耦合方向的论文中指出,松散的技术耦合关系与模块内部的”自组织”特征会影响供应商的能力塑造过程:参与企业间嵌入程度的降低,使供应方无法通过密切合作的方式建立实践社区,进行情景学习[9]。企业间的耦合机制,无论是有关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创新的内容,或者是普通的模块的企业间的合作,都不是常规的所谓”松散”耦合模式可以完全满足其需求的。

而傅利平(2013)通过对合作创新耦合机制的时期划分,通过对知识溢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磨合协调期,规范发展期,螺旋上升期三阶段的耦合机制研究指出了知识溢出对各阶段网络内部创新性知识的供需调节及作用机理[10]。将其概念与成果类比于企业间合作创新模式的耦合机制,我们也可以认为耦合模式不单有松紧之分,在其过程本身中,我们也应该分阶段的审视和研究,在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不同时间点类比观察,将不同时期的耦合机制相对比和探究,这将给本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

在起草本文前的准备阶段,笔者不但翻阅了企业合作创新耦合机制的相关文献,在相关研究目前较少的现实条件下,也为了有更多的角度和方向助力本文随后的写作环节,不拘泥于研究企业的相关关系,同时也大量参阅了不同组织间合作创新耦合机制的相关案例和论文。一些学者的研究涉及了社会中一些非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耦合机制的案例,他们认为项目合作是企业间合作创新的基本形式之一,观点耦合的含义在于项目成员企业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能一靠权力,行政命令而必须依靠协调,合同,法律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孙耀吾[11],2013;朱振涛[12],2010;姜骞[13],2014)。杨国良(2012)在其文章中借用”耦合”一词,以表达合作创新过程中高校(或科研单位)和企业两类异质性组织指尖的契合,即互补和兼容[14]。李成龙(2013)则将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划分成物理系统耦合,知识基础耦合,管理系统耦合和文化价值耦合等四个维度[15]。这使笔者在借鉴思路之后在起草此文时有了大概的框架和思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