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工商管理 > 正文

江苏省高校与与企业合作创新的耦合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7 21:11:36  

国家创新能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就成为了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然而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迅猛增加,科技创新规模的逐渐增大,科技创新的难度也不断上升,这些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自主创新,转向了合作创新,主要的形式之一便是校企合作创新。同时,因为耦合性分析所具有的优势,该方法正逐渐从计算机软件、农业生态方面扩展到其他领域。

一、校企合作创新

1.合作创新的概念

关于合作创新的概念,业界至今没有统一的明确定义。但多数学者都将其定义为各个主体之间的共同创新行为;对于主体的界定,许多学者都倾向于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间和企业与研究机构间。傅家冀(1998)认为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1]。郭晓川(1998)在认同上述主体界定的基础上,从网络合作化角度对合作创新进行了定义[2]。相较于国内学者,国外学者通常不使用合作创新这一名称,而是是使用研发合作(Ramp;D Cooperation)、合作研究(Cooperative Research)等概念。参考以上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合作创新是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共同创新行为。

2.合作创新的动因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可交易成本、知识技术和企业能力特性是合作创新的主要动机。研究开发成本的迅速增长,导致单个企业很难完全承担所有研发成本,所以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形成研究开发的规模经济。(Harrigan[3], 1988;Narula、Hagedoorn[4], 1999)

3.合作创新的模式

我国对合作创新模式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内部合作创新和外部合作创新两大类模式,企业内部合作创新模式种类较少,较为常见的合作模式基本都为外部合作创新模式。冯泰文,李一,张颖(2013)将合作创新划分为四种,其中企业内部跨部门合作创新属于内部合作创新模式,而企业之间的二元合作创新、三元合作创新和网络化合作创新则属于外部合作创新模式[5]。而何澄辉(2009)进一步将外部合作创新按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划分标准如下:(1)创新主体在价值链上的关系;(2)合作对象及合作密切程度;(3)合作创新组织的特征和功能;(4)是否涉及产权及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型[6]

5.校企合作创新的影响因素

在目前的阶段,我国关于校企合作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校企合作创新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一方面,部分关于影响因素是什么的观点集中于参与者及其之间的关系、项目特性和外部环境。笔者认为郭斌(2003)提出的影响因素最为全面系统,他认为有四个方面:(1)产学合作的关系维度,主要基于参与者的因素,包括参与者的动机、数量、信任关系、合作时间以及地理位置等;(2)产学合作的项目特性维度,包括研究项目所处的领域、当前的研究进度等;(3)产学合作的组织形式维度,包括产学合作的方式以及利益安排;(4)产学合作的外部环境[7]。李霞(2007)则是更加重视参与者的沟通问题,将其单独列为影响因素之一,但没有考虑合作组织的特性问题[8]。李纲(2010)着重研究了组织形式维度中的依赖结构和嵌入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知识共享对合作创新的重要作用[9]。钟和平(2016)深入研究了参与者的特性,即企业规模、人力资源冗余对校企合作创新的深刻影响[1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