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模型建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7 21:11:55  

文 献 综 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使得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很大。实施创新驱动是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选择,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支撑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但是对大学生而言,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创业的潜质,所以需要素质模型的构建,同时不同类型的创新需要的人才也具有不一样的要求。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及国家政策支持的不断深入,”创业型”就业逐渐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新的就业方式。”受聘型”就业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创业型”就业强调学生具备自主创业能力[1]。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从国家层面推动、规范、引领了全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2015年10月,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同时各个高校也在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双重诉求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

一、创新创业的含义

熊彼得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关系”。而创新能力是指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能力及其综合表现,是创造性智力与创新性品质的融合,是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主要包括判断、观察沟通、动手和协作能力等。创业指的是创办新企业以谋求商业利益,创业能力的内容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特征、趋势和协同性的判断能力;商业机会的捕捉和判断能力;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项目的组织、策划和运作能力;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公司的组织、团队的建设和沟通协调能力等[2]。从整体层面来说,毛国涛将其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基础层面的理论知识。第二,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第三,核心层面的创新思维。第四,心理层面的创业能动性[3]

同时创新又可分为颠覆性创新和连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指”从0到1”,美国的创新就是如此,每一次创新都是颠覆的,一旦某一领域出现创新,其它相似行业都要被淘汰,通常需要原创型创新人才;而连续性创新指”从1到N”,德国走的就是连续性创新的路线,由于自知技术方面超越不了别人,就抓紧中间技术的创新,如机器、设备和制造领域等,此类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两者需要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其中素质的不同就是重点[4]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构成有不同的分类,于陶将其分为两类: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该模型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作为评价的目标,用A表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包含两个部分: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分别用B1和B2表示;创新素质可以由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体现,分别用C1、C2、C3表示;创业素质可以由知识储备、资源利用、业务能力、谋断能力、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六个方面体现,分别用C4、C4、C6、C7、C8、C9表示。该模型的构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5]。上述将其分为创新和创业两类,但多数学者从创新素质着手,或者从创业素质着手,或者不分两类。如薛磊等(2014)提出的素质模型中包括创新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素质和创新人格素质四个方面,并在每一项核心素质中又包括具体的行为要素和行为表现,希望通过构建素质模型,可以探究创新 型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关键素质特征[6]。李芳凝,张建哲(2011)提出大学生创业素质模型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个性特征、创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经验证,该模型假设的理论模型与观测数据有很高的拟合度,具备素质测评、定位培养、素质强化和差异比较等方面的功能。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要素比较多,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个性特征、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抗挫折能力、富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以上采用样本测试,通过调查问卷对素质模型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假设大学生创业素质由心理品质、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个维度(二级指标)和 26 个要素(三级指标)构 成,对 1014 个有效样本运用 AMOS4.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7]。陈晶瑛提出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新人格(强烈的好奇心,富于探索精神,喜欢独立思考,有恒心,有毅力,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创新意识(渴望创新,崇尚创新和勇于创新);创新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恒久记忆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新技能(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动手能力,操作技能,信息加工能力)[8]。鲁石,戴军通过研究以及一阶与二阶因子分析构建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结构模型,分为团队素质、个人素质、业务素质、资源获取素质4个维度,其中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树立”物”与”人”并重的创业素质观,拓展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并重的教育内容,创立静态指导与动态指导相结合教育方式,以创业实践训练作为突破点,突出业务操作流程中的过程性指导,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策略[9]

而部分学者采用原有的模型结构来分析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如潘砚涛、王洪军两人采用冰山模型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其中美国学者斯潘塞夫妇提出的著名的冰山模型认为胜任素质模型一般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所具备的事实型或经验型信息;2.技能和能力,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也可以理解成从事某一活动的行为熟练程度,以及对某一问题的识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希望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的形象,是个体对所属的社会群体或组织接受并认为恰当的一套行为准则的认识;4.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的身份、个性以及价值观的认识和看法;5.个性特征则,是指在个体行为方面相对持久稳定的特征(如善于倾听和谨慎等); 6.动机,反应个体的需求和偏好,能够驱动和引导个体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方向的行为驱动因素[2]。同时余佳平等在对科技创新人才基本特质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洋葱理论,从创新智能、创新思维、创新品质三个维度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模型,拓展了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的研究视角,在这个模型中最外层的是知识和技能,由表及里,越来越深入,最里层是个人核心动机和特质,是最深层次的特征,也是最不容易改变和发展的,个性动机对创新型人才是最有影响力的[10]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的识别与培养

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多种方式,具体表现为理念的教育和实践的应用。毛国涛提出高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第一,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第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传授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3] 。尹翔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体系创新: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高校育人模式;建设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高效的创新创业型教育实践平台,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生产见习、创业规划等活动托起这一实践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融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