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材料类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正文

钽酸锶铋(SBT) /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薄膜铁电性能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0-06-09 22:41:07  

钽酸锶铋(SBT)/聚偏氟乙烯(PVDF) 复合薄膜铁电性能的研究

一.钽酸锶铋(SBT)介绍

SBT(SrBi2Ta2O9)层状钙钛矿结构,具有优异的抗疲劳特性和铁电特性。1880年居里兄弟皮尔(P#183;Curie)与杰克斯(J#183;Curie)发现压电效应,1947 年钙钛矿结构 BaTiO3 陶瓷的压电效应被发现,1954年一种压电性能更加优越的材料PTZ被发现并公布。自此压电陶瓷开始逐渐成为主流的压电材料并快速发展。但随着压电陶瓷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开始发现这类无机压电陶瓷材料的缺点。由于其质地硬而脆,从而导致加工成型困难,难以制备大尺寸的器件,而且人或水这类承载重量较低的负载很难与之匹配,使其应用受到很大了的限制。

二.聚偏氟乙烯(PVDF)介绍

铁电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的强压电活性和热释电效应分别由学者Kawai于1969年Bergman于1971年发现,聚偏二氟乙烯压电元件开始作为换能器应用于实践,至今其重要的应用还是用于电声和机电换能器上。PVDF能在-40 ℃~150 ℃温度下长期使用,柔韧性好,易于加工,可以与其他树脂共混改性,保留其本身特性的同时,还能得到一些新的特性,可以和任意的被测表面紧密贴合;而且其机械强度好,硬度大,抗蠕变性强、又有很好的耐冲击性能。因此,PVDF与其它材料的复合研究得到较好的发展,如在PZT体积分数在70%时制备的0-3型PZT/PVDF压电复合材料能得到较好的综合性能[1]。此外, 通过研磨和热压工艺制备镍填充聚偏氟乙烯复合材料,对高频适用器件的研究有较好的指导价值[2]。聚偏氟乙烯( PVDF) 及其共聚物作为一类有机铁电和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压电传感器、能量接收器、热释电红外探测器以及非挥发性存储器等3-4。PVDF主要包含4种晶相:α相、β相、γ相以及δ相,其中α相为反-扭( TGTG#8217;)分子构型不具有极性;β相的分子构型为全反(TTTT) 结构,氢原子和氟原子分别位于主链的两侧,因此具有最强的极性;γ相和δ相具有较弱的极性[5-6]。纯 PVDF 由于含有大量的非极性α相且结晶度比较低导致与β相相关的铁电性以及压电性比较弱。因此PVDF的铁电性主要归因于β相,所以提高β晶相成为PVDF的β相研究和制备的方向β晶型为正交晶系,晶胞参数为a=0.858 nm,b=0.491 nm,c=0.256 nm。β晶型构型为全反式TTT,晶胞中含有极性的锯齿形链,制备β相PVDF方法有拉伸法、熔融法、溶液结晶法、复合材料等方法因此通过引入SBT等钙钛矿类物质提高其结晶度进而改进聚合物的铁电及压电性能7

三.提高 PVDF 中β相含量的方法

(一) 拉伸法:

该方法是将α相PVDF薄膜直接拉伸为β相 PVDF,加在α相薄膜样品上的压力使得分子链结构呈现全反式 TTT 构型,则分子链中的偶极子按照所加压力的方向定向排列形成β[8-11]。Gomes等人[12] 研究表明,温度参数和拉伸比R是拉伸法成相的主要影响因素。当温度为 80#9702;C、R为5时,得到结晶度最高为80% 的β相,仍然残余20%的α相,再通过后续的极化过程,可以使分子链的方向发生转向,使得偶极矩都大体沿着电场的方向定向排列,最终测试样品的压电系数 d33 为 -34 pCN-1。由该方式得到的 PVDF 铁电薄膜,其机械应力和热稳定性较差,大大限制了其在多种器件中的应用。
(二)熔融法:

该实验方法是将PVDF薄膜在一定温度下融化至分子之间不再有聚合现象,之后进行高压退火或快速冷却处理,使得分子之间重新聚合形成新的结晶相,最终得到β相的PVDF薄膜[13-14]。Doll等人研究表明[15],将融化后的PVDF在280#9702;C高温下进行500MPa高压退火,样品中会有新的结晶相出现,形成α相和β相混合的PVDF。在后期工作中,这些研究者[16] 又采用大于500 MPa的高压退火,最终得到了仅有β相的PVDF。由PVDF相图可知,在等温实验环境下,高温熔体只有在高压下才能形成β相。随后,Gradys 等[17] 研究了非等温条件下的结晶状态,当实验冷却速率超过150 Ks-1时,开始结晶出β相,当冷却速率达到2000 Ks-1 时,能结晶出纯的β相 PVDF。Oka 等研究者指出[18],在较高的冷却速率下,高温会抑制β相结晶,因此结晶主要在低温下形成。以上是对在基底上沉积之后的样品进行处理,利用热蒸发沉积的方法可直接在基底上得到超薄的β相PVDF,但是该方法会减少样品的分子量和结晶度,从而影响其铁电性能。随后,对样品损伤较小的沉积方法逐渐被提出,例如电喷射技术[19],超声波雾化[20] 等。然而,所有沉积技术都要求有很高的真空度,使得实验条件更为苛刻,增加了实验复杂度,这种方法的应用仍受限制。
(三)溶液结晶法:

该方法是将PVDF粉末与易挥发溶剂以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再由该溶液制成含有β相的PVDF薄膜。Zheng 等人[21] 运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亚微尺度甚至纳米尺度的纤维薄膜。他们以低熔点的溶剂丙酮(熔点为 56#9702;C)溶解PVDF,研究发现,随着溶液流量从75micro;Lmin-1减小到5micro;Lmin-1,喷嘴到金属接收板的距离从20cm缩短至10cm,薄膜中β相的含量逐渐增多。他们指出,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喷嘴处溶液泰勒锥的形成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这与高压电场、溶液流量、溶液浓度、注射器喷嘴直径以及喷嘴到接收板的距离等参数相关。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纺丝在电场中受到的拉伸作用,从而影响了β相的形成,这与第一种拉伸法的原理相似。最重要的是在电纺过程中纤维薄膜已直接被极化,不需要后期繁琐的极化步骤。若金属接收板改为旋转式金属接收筒,可以得到高度有序排列的纤维薄膜,该薄膜的压电性能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2]。然而,静电纺丝法只适用于纤维薄膜的制备,传统的β相薄膜则可运用旋涂法[23-24] 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25-27] 等制备,其中溶剂的选择、制膜基底的选择及溶剂的挥发速率等因素都会对PVDF中β相的形成产生影响。在低温下通过溶液结晶法生成的β相 PVDF 虽然简单易行,但制备出的β相含量并不高,因此,仍需通过其他手段来提高PVDF的铁电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