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给水处理工程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11 22:46:50
微污染水源的净水工艺研究
摘要:地球上的水总是处于进行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两个状态中,在水进入水循环的状态中,杂质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准备混入其中,而流动性和溶解能力都十分强大的水自然将这些杂质变成自身的一部分,这便使水质发生了变化。为了人体安全,给水厂使用一些常规工艺,例如有混凝、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来保证饮用水的基本安全,随着水污染的严重,水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要求给水厂达到更高的水质标准要求,保证饮用水的安全。而且,自来水厂常规处理也越来越不能彻底去除新的污染物,自来水厂出厂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强化常规净水处理工艺是目前控制水厂出水有机物含量的经济有效的手段。在生产实践中,在常规处理前增加预处理工艺、增加深度处理工艺以及对现有工艺的改造和强化成为三种主要解决途径。
关键词:自来水水质;微污染水源水;水处理工艺;净水处理;强化净水工艺
我国供水企业的水质检测一般分为一、二、三这三级。一、二级是企业内部检测。其中一级为在线检测,每小时检测一次,主要检测项目有原水、出厂水的浑浊度、色度、p H值、氯量等;二级则是常规检测,主要有微生物指标、污染性指标等,用于指导生产。主要检测项目有氨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耗氧量等。最后是三级检测,是水质中心定时对供水企业的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45项更细致的常规检测,每半年按照国家标准对原水进行一次106项全方位检测,包括微量元素等,防止水质恶化。此外,供水企业还要接受监督单位如疾控中心等的不定期抽查。供水企业对原水的检测一共有十项,包括浑浊度、色度、细菌总数、耐热大场菌群、总大肠菌群、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嗅和味、肉眼可见物等,出厂水增加余氯量一项,其中浑浊度是反映自来水清亮程度的指标;水中耗氧量的大小说明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高低;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亚硝酸盐氮太高,则说明水中的有机物的无机化过程相当激烈,表示污染的危险性存在;细菌总数表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总个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都是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1.微污染水源介绍
微污染水源是指受到各种有毒、有害化学污染及病原微生物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02) Ⅲ类水体标准,经一些特殊净水工艺处理后,仍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水体。微污染水源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藻类、Fe、Mn 等,其主要水质特点有高有机物综合指标( 高锰酸盐指数) 、高氨氮浓度、高嗅味等。
2.常规净水工艺
自来水水源一般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地表水为水源时,自来水一般来源于江河,地下水即取自地下井水。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净化过程比较简单,可省去混凝、沉淀和过滤,直接加氯消毒即可。
给水处理的方法应该根据水源水质和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而确定。在逐渐认识到饮用水存在水质污染和危害的同时,人们开始了长期不懈地对饮用水净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到20世纪初,饮用水净化技术已基本形成了现在被人们普遍称之为常规处理工艺的处理方法,即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这种常规规处理工艺至今仍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成为目前饮用水处理的主要工艺。
但是对于微污染水源水传统净水工艺却难以胜任正常的运行职能,水源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净水成本,另一方面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不明显,并且消毒剂液氯与腐殖酸、富里酸等物质生成的THMs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对被污染的水源水的治理工作是改善饮用水水质的根本,但需花大量的时间金钱才能将污染的河流、湖泊恢复到原有的程度,因此,如果必须采用被污染的水源时,如何根据不同的原水水质加强处理,改善出厂水水质,己成为水处理技术的重要课题,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着手对水质净化工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结合我国国内水厂现状和经济实力情况,多数水厂采取的措施为在原有净水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在常规处理前增加预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