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227省道工程一标段施工图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12 20:16:52  

一、 文献综述

摘要:本标段是旧路改造的路段,路线的布设尽量拟合旧路中线,同时也考虑了沿线土地的规划情况,尽量做到减少拆迁,不侵入规划用地范围。本路段路基均为填方路段,需大量的路基填土,而路线所经区域经济发达,经济开发区布设密集,土地资源较为宝贵,所以采用集中取土方案。平面交叉的设置是以满足沿线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及出行需要为原则。在环境保护设计中,不仅要给使用者以良好的视觉环境,而且要结合本项目特点,在对工程污染进行防治结合的同时,作出经济合理、适用可靠、技术先进的设计,使公路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路线、路基、路面、环境保护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国家。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智慧勤劳的各族人民,在道路、桥梁的修建和车辆的制造以及交通的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取得过辉煌成就。道路交通对于繁荣经济和交流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道路和桥梁的建筑,在世界上曾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公路,在我国的历史上习称为”道路”。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朝时期的这种道路称为”驰道”,较长时期称为”驿道”,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元明时有”大道”之称。清代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将由京都通往各省会间的道路称为”官马大路”、由各省会通往各地城市的联络支线称为”大路”、市区内街道称为”马路”,”官马大路”分为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km。到了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由于汽车和近代筑路法的引入,开始有了”汽车路”的名称。其后随着外文资料的输入,将英语”Public Road”译为”公路”,并将”highway”一词也译为”公路”。国民政府成立后,一般将城市以外的汽车路称为”公路”,将市内和市郊的汽车路称为”道路”。在某些情况下,”公路”与”道路”两词互为通用。

近代的公路与古代的土路功能截然不同。公路是近代交通工具的载体,在交通流量和行驶速度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对公路的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古代道路无法比拟的。近代公路的建筑,随着测量技术、筑路技术、筑路材料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其结构不断的完善发展,它包括了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渡口、防护、景观及交通工程构成的公路建设内容

我国的地域非常辽阔,地区之间土质差异较大,而路基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以及使用情况,因此,对不同地区特殊土质的工程特性与相应的处理方式做分析总结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分析了软土、冻土、黄土、膨胀土地区的工程特性,并介绍基本的处理的措施。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应用是加强道路安全的系数的一项主要内容,对预防交通事故,减少道路安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公路路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行者的安全,因此,公路的路线设计与行车安全之间的关系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分析公路线形设计的安全性,减少道路由于设计造成的安全隐患,扩大道路”安全空间#8217;,提高道路”宽容度”,降低交通事故率,本文基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要求,从运行车速理论分析入手,为公路路线设计安全优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公路路基加宽施工工艺主要从路基填料的选择、 新旧路基结合部的处理及施工、 路基培槽、 加强碾压施工的工艺等方而进行控制。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关键施工技术, 才能保证新旧路基、 结构物的连接的整体性,保证了公路的施工质量,有效地克服了公路的建设中存在的通病。对路基路面的基本要求和影响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因素;路基工程概论,一般路基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防护与加固的设计,挡土墙设计,路基工程概论,行车荷载等。

”道路勘测设计”依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包括:道路设计依据和汽车行驶理论;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平面设计原理和方法;道路选线和定线概念和方法;另外为还包括立体交叉设计基本概念和设计的方法,公路和城市的道路排水相关知识和设计方法。为使课程更贴近实践运用,介绍了道路建设程序、野外勘测设计方法以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组成。平面线形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横断面设计、道路选线、道路定线、道路平面交叉设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和城市道路排水设计。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框架不断被拉大,由于城市建设过于密集,雨季时各地经常出现排水的不畅,城市内涝现象。本文结合城市道路路基路面工程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就如何在城市道路设计,尤其是路基路面设计时,体现环保设计,生态设计,提高城市的宜居指数,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1)佟艳芳、武铁雷《公路旧路加宽施工技术研究》

(2)李红祥《特殊路基的处理》

(3)韦志明《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应用分析》

(4)王付洲、徐双《路基路面工程》

(5)廖明军 ,石桂梅 ,李丹丹《道路勘测设计》

(6)车国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桥梁工程篇)

(7)林雨,陶明霞《道路勘测设计》

(8)黄晓明,朱湘,李永《路基路面工程》

(9)王亮亮,孟玉倩《谈路基路面设计中的环境保护》

一、 文献综述

摘要:本标段是旧路改造的路段,路线的布设尽量拟合旧路中线,同时也考虑了沿线土地的规划情况,尽量做到减少拆迁,不侵入规划用地范围。本路段路基均为填方路段,需大量的路基填土,而路线所经区域经济发达,经济开发区布设密集,土地资源较为宝贵,所以采用集中取土方案。平面交叉的设置是以满足沿线群众日常劳动、生活及出行需要为原则。在环境保护设计中,不仅要给使用者以良好的视觉环境,而且要结合本项目特点,在对工程污染进行防治结合的同时,作出经济合理、适用可靠、技术先进的设计,使公路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成为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关键词:路线、路基、路面、环境保护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国家。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智慧勤劳的各族人民,在道路、桥梁的修建和车辆的制造以及交通的管理等等很多方面都取得过辉煌成就。道路交通对于繁荣经济和交流文化,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古代道路和桥梁的建筑,在世界上曾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公路,在我国的历史上习称为”道路”。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朝时期的这种道路称为”驰道”,较长时期称为”驿道”,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元明时有”大道”之称。清代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将由京都通往各省会间的道路称为”官马大路”、由各省会通往各地城市的联络支线称为”大路”、市区内街道称为”马路”,”官马大路”分为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km。到了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由于汽车和近代筑路法的引入,开始有了”汽车路”的名称。其后随着外文资料的输入,将英语”Public Road”译为”公路”,并将”highway”一词也译为”公路”。国民政府成立后,一般将城市以外的汽车路称为”公路”,将市内和市郊的汽车路称为”道路”。在某些情况下,”公路”与”道路”两词互为通用。

近代的公路与古代的土路功能截然不同。公路是近代交通工具的载体,在交通流量和行驶速度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对公路的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这些都是古代道路无法比拟的。近代公路的建筑,随着测量技术、筑路技术、筑路材料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其结构不断的完善发展,它包括了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渡口、防护、景观及交通工程构成的公路建设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