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VI品牌及专营店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14 16:13:39
文 献 综 述 1选题名称 中国移动VI品牌及专营店设计 2选题背景 早在九十年代初期,V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通过我国沿海的窗口城市进入我国,当时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一些企业纷纷导入VI,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VI从开始的导入到水土不服,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后与本土化的结合、执行当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土壤,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电信运营商也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参与竞争,为了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并彰显自己的品牌形象,电信运营商开始意识到导入VI重要性。 3 选题目的 VI设计是将企业标志的基本要素,以强力方针及管理系统有效地展开,形成企业固有的视觉形象,是透过视觉符号的设计统一化来传达精神与经营理念,有效地推广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因此,企业识别系统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基础的,并将企业识别的基本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使企业产品名牌化,同时对推进产品进入市场起着直接的作用。VI设计从视觉上表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精神文化,从而形成独特的企业形象,就其本身又具有形象的价值。 4选题意义 VI将各种视觉手段在不同时代,不同场合,用一种统一奇特的记号进行传播,它是一个企业引起大众注意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的大脑对信息反应有些力不从心。每天人们接触海量信息,但这些信息真正能存储于人的大脑之中并产生深刻记忆的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对销售广告或是企业广告更多的是无意注意。企业要想在无意中吸引社会公众,并使他们产生记忆,需要提高VI系统的视觉影响力和视觉冲击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标准规范的统一视觉识别形象能充分体现此企业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它的设计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行业特征、产品特点和文化内涵的具体要求来定位VI设计的视觉表现。 5中外研究现状 1中外现状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媒体上征集企业标志,公告VI工程招标VI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形象工程建设”,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对VI设计过于呆板和程序化。有人认为做VI,只要标志设计出来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很多公司的VI设计手册除了标志和一些基本元素不同以外,应用部分千篇一律,很多都是单调的延续和重复,缺乏个性和新意。造成了标志的孤立更割裂了VI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国外:国际上对现代VI设计形式不是对形式考虑的结果,而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形式。德国VI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北欧的现代VI设计却十分注意人的心理感受,欧洲的VI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的VI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但是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2.对于中外现状的感想与建议 当今中国VI设计形式日益多元化,但也出现了一些忽视企业文化特质,设计风格雷同,形式盲目西化的弊端。为了使中国企业VI设计能够有着隽永的魅力,避免同质化,创造出具有个性的VI系统,必须突出企业品牌的价值,必须提高设计者的自身素质,必须更新设计观念。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汲取自己的养分,融合自己国家的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定能在VI设计中开创一片新天地。
6研究动态 将VI设计与空间设计相结合 VI设计在许多室内场所,如酒店、医院、办公场所、机场、火车站、娱乐休闲场所等区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许多公共场所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指向性作用,同时也反应出一个室内空间环境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核心价值。 如VI中的导向标识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不论在什么公共环境场所,办公室、飞机场、医院、酒店、餐饮行业,对标识的指示设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每个分区域的指示和布局都会配合相应的标识体系设计,统一而富有节奏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7预期成果 中国移动的VI设计,也是一个小型的综合设计,它的内容不多,但承载着整个中国移动所要传达的宗旨,因此这不仅是起到宣传作用,又饱含着中国移动的企业宗旨和精神。 1、中国移动形象手册和海报设计 通过对中国移动形象手册和海报的设计,可以对中国移动在参展期间起到推广的作用,吸引人群,并达到宣传的效果。 2、办公系统 在中国移动参展期间,肯定会用到笔记本,笔,文件夹,纸筒等一些常用的办公系统。如果在其印上中国移动的设计标志,便可在参展期间进行间接的传播,给人们反复加深其印象。而手提袋,信封和信纸上印有移动的标识,则可将传播的范围扩大,间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移动的印象。 3、专卖形象店的空间设计 本次中国移动专营店的设计,将完成平面图、立面图及效果图的绘制,完成设计说明及图册排版。
8参考文献 [1]徐洋.品牌与VI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2.7 [2]李鹏程.VI品牌形象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8 [3]黄建平.标志创意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李道国.商标形象的视觉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5]肖勇,刘东涛,图雅.VI设计模板[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王蕊.中国科技教育#183;理论版.2013年第五期 [7]薛景兰.论标志设计的审美情趣[D]. 齐鲁工业大学 2013 [8]易健.VI设计学与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9]刘惠芬著.数字媒体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10]李砚祖主编,芦影著.平面设计艺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刘宝成,等著.中国当代实力派设计师[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3 [12]王雪儒. 从企业形象的建立探究标志的发展趋势[D]. 河北科技大学 2012 [13]陈晓明. VI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4]李砚祖主编,芦影编著.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00 [15](美)艾米莉#183;斯鲁贝#183;波茨编,彭燕译.品牌设计[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16]臧蕊.VI设计在企业的名[1] 叶晓华. CI和CS理论的比较研究[J]理论界, 2005 [17]中国设计网《浅析现代企业的VI设计与应用》 [18]中国广告网《VI应用设计系统》、《VI形象整合设计》 [19]张德,吴剑平著.企业文化与CI策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0]张广超.品牌标志设计探究[J]. 北方文学(下半月). 2011(11) [21]井蓓蕾. 中国标志设计国际化识别的创新性研究[D]. 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22]叶凤. 品牌视觉设计探究[D]. 苏州大学 2007 [23]张德,吴剑平著.企业文化与CI策划[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4]李云鹏. 设计中的人文思考[D].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25]陈丽能、徐挺、孙慧平、楼土明.毕业综合实践导引.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