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面法优化桑木耳多糖水提工艺文献综述
2020-06-23 20:50:59
文 献 综 述
黑木耳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是我国传统的野生栽培食药两用菌。因其肉质细腻,脆嫩可口,享有”素中之荤”的美名。其子实体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多糖、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纤维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理功能,是世界公认的保健品。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黑木耳多糖具有激发细胞免疫活性、有效延缓衰老、辅助降血脂、降血糖、抗凝血、抗癌和抗氧化等功效。黑木耳的铁含量极为丰富,是养颜补血,预防缺铁性贫血的优质食物来源。
桑木耳,又称桑耳、桑黑耳、桑云耳,是黑木耳的一种。它寄生于桑树腐木上,也有以桑枝屑为主要原料人工栽培而成。桑枝条韧皮部发达,富含纤维素,因此用桑枝屑栽培木耳,比一般杂木屑栽培木耳产量可以提高l0%到20%。《唐本草注》有:”桑、槐、槠、榆、柳,此为五木耳,而以桑为上乘”的记载。研究表明,桑木耳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优于普通黑木耳,并且易栽培,成本低,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1.1 黑木耳的研究现状
黑木耳,拉丁学名为Auricularia auricula (L. Ex Hook) Underw,属真菌类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有毛木耳、皱木耳、盾形木耳等十几个亲缘种。它是一种大型真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是黑木耳的营养器官,相当于高等绿色植物的根、茎、叶,是黑木耳的主体。黑木耳的子实体,又称担子果,是我们吃的部分。原为野生食用菌类,寄生在柞、榆、槭、椴、赤杨等阔叶树的枯木上,现采用段木或代料栽培,资源量非常丰富。野生黑木耳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东北亚,尤其是我国的黑龙江、吉林等地。
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含有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营养品。干品黑木耳每100克中含蛋白质10.6克,脂肪1.5克,碳水化合物65.3克,钙247毫克,铁96.3毫克,磷202.0毫克,维生素E1 1.34毫克,维生素C 6.33毫克,硫胺素0.44毫克,核黄素0.68毫克,尼克酸2.5毫克,膳食纤维2.2克。另外,干品黑木耳中含有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lin)、鞘磷脂(Sphingomyelin)、腺普(9-β-ribofuranosyl adenine)和二氢麦角幽醇(22, 23-Dihydroergosterol)等物质,黑木耳是一种含Fe和Ca较高的食品,所含铁质在食用菌中名列前茅,比银耳中的高6倍,比猪肝中的高近7倍,比肉类高100倍。钙的含量也很高,是肉类的30-70倍。矿物质比一般米、面、蔬菜高4-10倍[1]。
黑木耳对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很好的食疗作用。1980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教授Hammerschmidt DE[2]研究表明,黑木耳能阻断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因子5-羟色胺,降低人血液凝固块,减慢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液中胆固醇沉积的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病防治有奇效,中老年人经常食用有益于预防中风、冠心病、减少血栓和心肌梗塞发生。而乔治#183;华盛顿大学研究表明,黑木耳多糖类物质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黑木耳腺昔等某些物质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据《本草纲目》记载:”木耳#8230;#8230;主治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并有治疗痔疮、血痢等作用”。医学者认为黑木耳有滋润强壮、补血活血、镇静止痛、崩漏虚弱和润肺、清除胃肠的作用,是纺织、矿山、理发工人传统的保健品,用以清除人体污染,是难以替代的特殊医疗保健品。
黑木耳多糖能激活细跑的免疫功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黑木耳能减少血液凝块,降低胆固醇浓度,有防动脉硬化作用。黑木耳可能通过降血浆胆固醇,减少脂质过氧化而减少自由基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脂褐质的形成,维持正常的细胞结构比例来维护细胞的正常代谢。故黑木耳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黑木耳具有明显的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并可影响凝血过程的各个环节。这可能是黑木耳治疗脑梗塞的药理基础。另外,黑木耳多糖还具有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抗炎镇痛、抗辐射、抗肿瘤、补铁、抗脂减肥等活性作用[3-7]。
1.2 桑木耳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桑木耳多产于浙江嘉兴和云南石林等地,是以桑枝屑为主要原料人工栽培而成。桑枝条韧皮部发达,富含纤维素,将其粉碎后,作为菌棒栽培木耳,产量可比一般杂木屑栽培木耳提高l0%到20%。另外,用桑枝屑培育的木耳自身性状发生了变化,以温性为主,而杂木屑种植的木耳多为凉性,因此,对于一些身体偏寒的人,食用桑木耳更佳。用桑枝条培养木耳,不仅将传统意义上作为废弃物的桑枝重新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其营养价值也得到了提高。刘锐等[8]对浙江嘉兴地区的桑木耳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同时与嘉兴市普通黑木耳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桑木耳样品营养成分高于普通黑木耳。但总体来说,国内外对桑木耳的研究报道非常少,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