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冠城铭座基坑支护设计文献综述
2020-06-29 20:30:30
一.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河姆渡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利用木桩作为基础而建房,半坡人则向地下开发一层地下室,房屋结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附式建筑。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来越强,到现在越来越拥挤的地表空间,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已成必然的趋势,也许未来会发开高空领域,但就目前人类的开发技术水平,那只是展望。地下空间的深开发必然涉及支护,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地区可选用的支护方案有很多,特别是最近一百年,各项技术发展空前迅速,但我们要选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实施。现在城市大型建筑都会进行基坑的开挖,而且有一些城市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深开挖的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较难,在城市人口密集区施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稍许的差错就可能引发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在一个深基坑开挖前,我们需要根据该场地的勘察报告对该场地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思考,设计降水和支护方案,确保施工的安全,另外还需根据场地支护结构的可行性、施工的难易程度、原材料的运输条件、工程造价和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个工程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安全的建设完成,当一个深基坑建设完成时,它不仅可以给上部建筑提供足够的安全承载力和水平抗力,而且为它的使用功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不管是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还是地下保险库,在现在它都是支撑一栋现代化建筑运行的基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安全使用寿命,而基坑支护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了本专业所学课程,需要综合所学知识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培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灵活运用,提高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毕业设计选题为沐阳冠城铭座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为详细学习和了解与岩土工程相关的知识,巩固以前学习过的(建筑基坑支护、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混凝土结构等)知识,并按照现行规范,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把它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同时也培养了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本次设计使自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2.1我国基坑工程的发展现状基坑工程在我国出现比较晚,我国70年代国内开挖深度达到10m 以上的基坑工程比较少,而且是在较少或者没有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结构物的地区,当时,上海的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大多埋深在4m 左右。北京在七十年代初建成了深20m 的地下铁道区间车站。八十年代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以及其他城市施工的深基坑陆续增加,开挖深度一般在8m 左右,少数超过10m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同时各地还兴建了许多大型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商场、地铁车站等,导致多层地下室逐渐增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m 的比比皆是。为总结各地积累的深基坑设计和施工的经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会,相继召开过多次全国和地方的深基坑学术会议,并出版有关论文集。为了总结我国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经验,九十年代后相继在武汉市、广东省及上海市等编制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有关法规,并已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法规。但我国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形成的开放大市场和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运作,使我国的基坑工程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东西方模式并存的独特格局,而在技术进步和发展上,又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 基坑支护技术在我国相对较年轻,无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施工监控等方面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许多城市新建和进行改建、扩建,特别是近年在沿海开放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或地下空间的逐渐开发和利用,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形成了近年国内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的热点。多种形式的围护结构,如排桩挡土、排桩与水泥土复合围护、水泥土搅拌桩支挡、引进的smw 工法以及地下连续墙等,已经逐步打破了以前单一的板桩(钢板桩、混凝土板桩等) 围护的模式而形成了多样化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发展与更新的势头。 2.2国外基坑工程的发展现状深基坑工程在国外称为”深开挖工程”(deep excavation),这比称之为”深基坑”更合适。因为为了设置建筑物的地下室需开挖深基坑,这只是深基坑开挖的一种类型。深开挖还包括为了埋设各种地下设施而必须进行的深层开挖。基坑工程是一项古老的工程技术,又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纵观古今,博览中外,作为基坑工程主要内容的工程地质以及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虽说作为#8212;门单项学科是近六七十年间的事,但它作为一项工程技术早已不自今日始。20世纪20年代,k .terzaghi 的《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先后问世,标志着本学科走向系统和成型,带动了各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本门学科和技术的各个方面的探索、深入与提高。20世纪40年代 terzaghi 和 peck 等人就提出了预估挖土方稳定程度和支撑荷载大小的总应力法。这一理论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有了许多改进和修正。50年代 bjerrum 和 eide 给出了分析深基坑底板隆起的方法。60年代开始在奥斯陆和墨西哥城软黏土深基坑中使用了仪器进行监测,此后的大量实测资料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并从70年代起产生了相应的指导开挖的法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愈益要求开发三维城市空间。目前各类用途的地下空间已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得到开发利用,诸如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地下铁道及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库、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医院、地下仓库、地下民防工事以及多种地下民用和工业设施等。国外著名的地下工程有法国巴黎中央商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办公大楼和实验室、日本东京八重洲地下街等。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岩土工程界的发展(其中深基坑工程也不例外) ,各种新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不断地被用到建筑基坑工程中,室内外的调查和测试正在实现着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有效地减轻了劳动,提高了效率;岩土工程中非线性计算和数值分析方法得以具体操作和实现,促进了岩土工程关系和计算从线性向非线性这一质变的过渡;而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包括测试手段、方法与工具) 的进步,加速了基坑工程中信息化施工的推行,反过来又迅速提高了人们对基坑工程设计方法和理论的认识,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正从强度破坏极限状态向着变形极限状态控制发展。目前有一部分内容正试行向着概率极限状态(可靠性设计方法) 控制的新的方向发展,以便尽早与已经按照可靠性原则进行设计的上部结构设计方法相匹配。近年来,大、重型机械制造技术,特别是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功率、强动力施工机械和大型静动态测试仪器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基坑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率先使用的新的基础施工法(如smw 工法等) 的相继问世,又极大地发展了软土开挖与围护的技术。岩土工程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活动,现在的很多计算理论都依靠着一些基本条件的假定,这些假设大多违背了岩土的实际情况,的出来的计算结果还得经过经验系数的修改,才得到合理的结果,支护结构承受的土压力,库伦或朗肯理论都是有适用性和假设条件的。三.文献综述根据毕业设计课题实际情况,查阅相关规范及勘察资料,场区地貌单元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冠诚銘座位于沭阳县沭城镇广州路与沭师路交界西南侧。场地基坑设计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为填土、粘性土和砂土。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场地属滁河河漫滩地貌单元,场地土层有填土和粘性土,下部 砂土,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承压水水位约3米;场地周围没有管线埋藏,与北侧广州路路边最近距离约22.2米,西侧与广州路小学已建教学楼(4层)最近距离约3.70米,南侧与已建住宅楼(6层)最近距离约15.00米,东侧与沭师路最近距离约9.66米;下表为场地各土层深度分布情况:
土层分布一览表 表3.1
层
号 |
厚度 最小值 (米) |
厚度 最大值 (米) |
厚度 平均值 (米) |
层底标高 最小值 (米) |
层底标高 最大值 (米) |
层底标高 平均值 (米) |
埋深 最小值 (米) |
埋深 最大值 (米) |
埋深 平均值 (米) |
数据
个数 |
1 |
0.50 |
1.10 |
0.75 |
-1.40 |
-1.05 |
-1.24 |
0.50 |
1.10 |
0.75 |
15 |
2 |
1.90 |
2.90 |
2.48 |
-4.20 |
-3.20 |
-3.72 |
2.50 |
3.80 |
3.23 |
15 |
3 |
0.70 |
1.90 |
1.49 |
-5.86 |
-4.49 |
-5.22 |
3.70 |
5.40 |
4.73 |
15 |
4 |
2.90 |
4.40 |
3.63 |
-9.30 |
-8.02 |
-8.84 |
7.50 |
8.90 |
8.35 |
15 |
5 |
1.10 |
3.20 |
2.18 |
-11.89 |
-10.21 |
-11.02 |
9.70 |
11.40 |
10.53 |
15 |
5-1 |
2.20 |
4.50 |
3.13 |
-14.80 |
-13.55 |
-14.15 |
13.10 |
14.40 |
13.66 |
15 |
6 |
13.80 |
17.10 |
15.18 |
-31.24 |
-27.76 |
-29.33 |
27.10 |
30.70 |
28.84 |
15 |
7 |
1.90 |
6.50 |
4.90 |
-35.50 |
-30.66 |
-34.23 |
30.00 |
35.00 |
33.74 |
15 |
8 |
5.90 |
8.00 |
6.96 |
-43.02 |
-40.69 |
-42.05 |
40.10 |
42.50 |
41.50 |
9 |
8-1 |
7.80 |
10.70 |
8.92 |
-51.59 |
-50.64 |
-50.97 |
49.90 |
50.80 |
50.42 |
9 |
参考文献:
[1]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S].
[2]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S].
[3] 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S].
[4] GB50010-2010.(2015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5]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
[6] GB50 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7] GB 50017-2003. 钢结构设计规范 [S].
[8] 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S].
[9] 高大钊,孙钧.深基坑工程.第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0] 陈忠汉等主编.深基坑工程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1] 刘建航,候学渊编著.基坑工程手册 [M].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2] 白玉华编著.工程水文地质学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3] 余志成、施文华编著.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4] 赵锡宏等编著.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工程实践与分析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5] 袁聚云,李镜培等编著.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8212;#8212;岩土工程分册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
[16] 黄强.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技术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17] 陈国兴,樊良本等编著.基础工程学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18] 刘俊岩编著.深基坑工程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9] 王建党等.深基坑土钉支护抗拔机理[J].东北大学学报,1999,20(1).
一.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河姆渡人在几千年前就知道如何利用木桩作为基础而建房,半坡人则向地下开发一层地下室,房屋结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附式建筑。社会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也越来越强,到现在越来越拥挤的地表空间,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已成必然的趋势,也许未来会发开高空领域,但就目前人类的开发技术水平,那只是展望。地下空间的深开发必然涉及支护,不同的场地、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地区可选用的支护方案有很多,特别是最近一百年,各项技术发展空前迅速,但我们要选出一个最优的方案实施。现在城市大型建筑都会进行基坑的开挖,而且有一些城市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深开挖的基坑支护变形控制较难,在城市人口密集区施工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稍许的差错就可能引发不可挽救的损失,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设计。在一个深基坑开挖前,我们需要根据该场地的勘察报告对该场地进行客观的认识和思考,设计降水和支护方案,确保施工的安全,另外还需根据场地支护结构的可行性、施工的难易程度、原材料的运输条件、工程造价和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一个工程最省钱的方式就是安全的建设完成,当一个深基坑建设完成时,它不仅可以给上部建筑提供足够的安全承载力和水平抗力,而且为它的使用功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不管是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还是地下保险库,在现在它都是支撑一栋现代化建筑运行的基石。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基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安全使用寿命,而基坑支护设计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覆盖了本专业所学课程,需要综合所学知识对本项工程进行设计,培养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掌握和灵活运用,提高毕业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毕业设计选题为沐阳冠城铭座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为详细学习和了解与岩土工程相关的知识,巩固以前学习过的(建筑基坑支护、基础工程、地基处理、土力学、工程地质学、混凝土结构等)知识,并按照现行规范,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把它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同时也培养了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本次设计使自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并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分析 2.1我国基坑工程的发展现状基坑工程在我国出现比较晚,我国70年代国内开挖深度达到10m 以上的基坑工程比较少,而且是在较少或者没有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结构物的地区,当时,上海的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大多埋深在4m 左右。北京在七十年代初建成了深20m 的地下铁道区间车站。八十年代后,北京、上海、广东、天津以及其他城市施工的深基坑陆续增加,开挖深度一般在8m 左右,少数超过10m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同时各地还兴建了许多大型地下市政设施、地下商场、地铁车站等,导致多层地下室逐渐增多,基坑开挖深度超过10m 的比比皆是。为总结各地积累的深基坑设计和施工的经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会,相继召开过多次全国和地方的深基坑学术会议,并出版有关论文集。为了总结我国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经验,九十年代后相继在武汉市、广东省及上海市等编制了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的有关法规,并已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法规。但我国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所形成的开放大市场和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运作,使我国的基坑工程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东西方模式并存的独特格局,而在技术进步和发展上,又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衡。 基坑支护技术在我国相对较年轻,无论是设计计算,还是施工监控等方面都处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高潮的兴起,许多城市新建和进行改建、扩建,特别是近年在沿海开放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或地下空间的逐渐开发和利用,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开发和实践,形成了近年国内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的热点。多种形式的围护结构,如排桩挡土、排桩与水泥土复合围护、水泥土搅拌桩支挡、引进的smw 工法以及地下连续墙等,已经逐步打破了以前单一的板桩(钢板桩、混凝土板桩等) 围护的模式而形成了多样化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技术发展与更新的势头。 2.2国外基坑工程的发展现状深基坑工程在国外称为”深开挖工程”(deep excavation),这比称之为”深基坑”更合适。因为为了设置建筑物的地下室需开挖深基坑,这只是深基坑开挖的一种类型。深开挖还包括为了埋设各种地下设施而必须进行的深层开挖。基坑工程是一项古老的工程技术,又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纵观古今,博览中外,作为基坑工程主要内容的工程地质以及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虽说作为#8212;门单项学科是近六七十年间的事,但它作为一项工程技术早已不自今日始。20世纪20年代,k .terzaghi 的《土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先后问世,标志着本学科走向系统和成型,带动了各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本门学科和技术的各个方面的探索、深入与提高。20世纪40年代 terzaghi 和 peck 等人就提出了预估挖土方稳定程度和支撑荷载大小的总应力法。这一理论原理一直沿用至今,只不过有了许多改进和修正。50年代 bjerrum 和 eide 给出了分析深基坑底板隆起的方法。60年代开始在奥斯陆和墨西哥城软黏土深基坑中使用了仪器进行监测,此后的大量实测资料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并从70年代起产生了相应的指导开挖的法规。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愈益要求开发三维城市空间。目前各类用途的地下空间已在世界各大城市中得到开发利用,诸如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地下铁道及地下车站、地下停车库、地下街道、地下商场、地下医院、地下仓库、地下民防工事以及多种地下民用和工业设施等。国外著名的地下工程有法国巴黎中央商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办公大楼和实验室、日本东京八重洲地下街等。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岩土工程界的发展(其中深基坑工程也不例外) ,各种新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不断地被用到建筑基坑工程中,室内外的调查和测试正在实现着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有效地减轻了劳动,提高了效率;岩土工程中非线性计算和数值分析方法得以具体操作和实现,促进了岩土工程关系和计算从线性向非线性这一质变的过渡;而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包括测试手段、方法与工具) 的进步,加速了基坑工程中信息化施工的推行,反过来又迅速提高了人们对基坑工程设计方法和理论的认识,建筑基坑工程的设计原则正从强度破坏极限状态向着变形极限状态控制发展。目前有一部分内容正试行向着概率极限状态(可靠性设计方法) 控制的新的方向发展,以便尽早与已经按照可靠性原则进行设计的上部结构设计方法相匹配。近年来,大、重型机械制造技术,特别是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功率、强动力施工机械和大型静动态测试仪器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基坑工程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率先使用的新的基础施工法(如smw 工法等) 的相继问世,又极大地发展了软土开挖与围护的技术。岩土工程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程活动,现在的很多计算理论都依靠着一些基本条件的假定,这些假设大多违背了岩土的实际情况,的出来的计算结果还得经过经验系数的修改,才得到合理的结果,支护结构承受的土压力,库伦或朗肯理论都是有适用性和假设条件的。三.文献综述根据毕业设计课题实际情况,查阅相关规范及勘察资料,场区地貌单元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冠诚銘座位于沭阳县沭城镇广州路与沭师路交界西南侧。场地基坑设计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为填土、粘性土和砂土。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场地属滁河河漫滩地貌单元,场地土层有填土和粘性土,下部 砂土,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承压水水位约3米;场地周围没有管线埋藏,与北侧广州路路边最近距离约22.2米,西侧与广州路小学已建教学楼(4层)最近距离约3.70米,南侧与已建住宅楼(6层)最近距离约15.00米,东侧与沭师路最近距离约9.66米;下表为场地各土层深度分布情况:
土层分布一览表 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