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人力资源管理 > 正文

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0-09-15 22:05:5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速和深化,有关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和发展,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大学毕业生的迁移和就业,尤其是跨区域间的迁移和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同于传统的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外来农民工,这些新生代大学毕业生,大多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一二线城市的高等院校。毕业后由于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所限,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跨区域生活和就业,前赴后继地投向中国发展的前沿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新生代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城市融入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基本内容

本研究探讨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的城市融入问题以及对策,大学毕业生是从新生代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社会职业群体。本研究应借鉴恩泽格尔的移民分析四维度模型,对其城市融入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社会融合理论三个层次说,分析阻碍其城市融入的因素。应从大学生群体特征和其城市融入困境因素着手,探索政府消除二元体制,排解"融城"障碍等问题。通过文献回顾,我们通过相关理论推断各个变量间的关系并提出假设,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结果为理论与实践提供建议。本文的大纲如下: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 社会融入、城市融入研究

      2. 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问题研究综述

      3. 现有研究现状的不足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模型的建立及研究假设

2.1 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的内涵及特点

2.2 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城市融入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基本对策

2.3 研究假设

研究方法设计

3.1 初步访谈研究

3.2 调查问卷的预测试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预测试的样本及数据收集

3.2.3 预测试结果分析及问卷的修订

3.3 正式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数据统计分析

4.1 效度信度分析

4.2 因子分析

4.3 方差分析

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

5.1 大学毕业生人群层面

5.2 组织管理层面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2研究目标

2.3技术方案及措施

问卷调查分析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特点,通过筛选样本、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收回问卷并统计结果等步骤,收集第一手的调查素材,分析研究当前新生代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整体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访谈调查法:通过访谈新生代大学毕业生对于自我城市融入的认识,收集丰富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了解新生代大学毕业生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遇到的困境,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关注武汉市新生代大学毕业生人群的城市融入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图书目录、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等方式,从多角度、多途径搜集资料,拓宽研究的视野,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力求能得到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的学术成果。

对比研究法:对比研究法是对一组类似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研究法可以和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等结合进行。本文是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城市融入问题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提出解决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建议。


归纳法:归纳法是通过观察客观事实,并加以分类,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作出结论的方法,本文将在对大学毕业生城市融入问题及原因进行研究时运用归纳法。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时间

内容

2016年1月26-3月20日

选择确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围绕论题查阅、收集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及写作提纲

2016年3月21-4月21日

设计调查问卷,联系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分析

2016年4月22-5月23日

撰写论文初稿,随时请教导师,参考指导老师意见,调整、修改毕业论文初稿,直至定稿

2016年5月24-6月1日

为毕业论文答辩做准备;按学院布置的具体时间、地点参加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张广济.生活方式与社会融入关系的社会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

[2]周红利,杨波,张杰.“蚁族”教育与收入的背离[j].教育学术月刊,2013,(6):30.

[3]廉思.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2,(2):4、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