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财务效应研究--以京东方为例文献综述
2021-02-26 11:19:39
目的:由于我国定向增发的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定向增发,本文意在通过对比分析“融资大王”京东方定向增发前后的财务数据,探讨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所产生的财务效应。
理论意义:对于定向增发,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公告效应、折价和利益输送等方面,但对于定向增发产生的财务效应的案例分析并不多,有关定向增发的财务效应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白。因此,本文以京东发第五次定向增发为例,重点研究定向增发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的影响,拟对定向增发的理论研究范围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拓展。
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不仅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许多已上市公司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因此其再融资需求也逐渐增大,特别是股权再融资的需求。定向增发作为一种主要的股权再融资方式,相比于其他再融资手段,定向增发发行对象有限,盈求利要求较为宽松,融资速度快,且支付手段更加多样,因此越来越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相对于外国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定向增发的广泛应用,在中国还算个新事物。有着“融资大王”称号的京东方,自200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至今,先后实行了五次定向增发。以第五次定向增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定向增发前后的财务分析,探讨上市公司定增后是否实现其定增的目的,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可以了解一个公司定向增发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效应。
国内研究现状:
王诗梦(2013)通过对沪深两市2006-2012年实施定向增发并成功的41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得出定向增发规模驱动下,公司会得到为正的短期股东财富效应,但对与长期业绩具有不利的影响,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在选择定向增发是由于规模驱动下,具有一定盲目性。并且认为实施定向增发的门槛比较低,周期短,上市公司在风险驱动下选择定向增发动机相对强烈,但对长期业绩改善不是很乐观。
王静雅(2016)在对定向增发效应研究时,认为定向增发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股价效应不同,定向增发过程中对合作对象的选择影响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并且选择定向增发能够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邓小娟(2015)通过研究定向增发财务效应,提出站在流通股股东的角度来看,非公开发行在提高每股净资产价值的同时,也降低了其获得市场认可的难易程度,这是一种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融资行为能够调动上市企业和投资者的热情,与私募发行完全的市场化这一重要因素分不开。
唐坤(2014)通过对定向增发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提出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指标中的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还有资产负债比率变化是一致的,相比增发前一年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了上市公司在增发后有了更强的偿债能力。
李丰也和孙丹(2012)主要研究了定向增发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时,机构投资者所起到的作用。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对于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压力抑制性的机构投资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当出现正向的盈余管理时,由于机构投资者具有比较强的监管能力与动机,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行为;但负向的盈余管理时,机构投资者较低的监管力对于这一行为很难起到抑制的效果。
国外研究现状:
Christopher Ratcliffe(2014)通过对澳大利亚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2000 年至 2012年内 96 次私募的样本进行分析,运用事件研究法观察其私募公告短期内对股价的影响。同时还将其异常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多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观察影响异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结果得出在[-1,1]的事件窗口期内具有显著为负的累积异常收益率-1.3%,这结果与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相反。同时还认为如果增发募集的资金用来运作于核心业务,则其公告会产生负的异常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