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户体验的互联网先票后货融资协同定价模型文献综述
2021-03-10 23:48:56
目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越来越频繁的参与到各种贸易活动中,在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由此,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就演变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息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风起云涌,变幻无常,很难依靠一己之力来面对各个环节的竞争并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境下,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合作,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双赢的业务联盟,追求共同利润最大化,实为明智之举。协同对各参与主体的价值有所差异,体验也有所差异,所以,构建一个理想的互联网先票后货融资协同定价模型,十分必要,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客户是否接受协同定价影响巨大。
本文在分析客户体验理论、供应链协同服务理论和先票后货融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先票后货融资协同定价模型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型,以期实现客户满意和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和谐统一。
意义:
本文的学术意义在于在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先票后货融资模型的基础上,从融资协同定价的角度出发,考虑客户的实际体验,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型,使客户的满意度最高,使利润最大化,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本文的实际意义在于为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为供应链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由分布式管理演变为如今的协同化管理。供应链的协同化管理一直是学者的研究对象。
吴美安和张敏(2003)通过研究,提出了供应链协同中存在的五个悖论,由此认为供应链中各个参与主体应共同努力,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以使整体利润最大化,实现共赢。黄圆媛和唐晓波(2005)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并分析,研究了供应链协同在协同学理论中的应用。任继如(2009)以供应链协同为切入点,对客户价值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在协同条件下客户需求、物流管理导向和策略联盟等方面的客户价值管理策略。张庆一等(2010)从二级供应链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在单独决策和整体合作决策两种条件下的均衡解,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的竞争关系会让合作的具有不稳定性。肖剑等(2010)从Stackelberg和Bertrand两种博弈方式,研究了产品的定价策略,提出制造商选择与零售商采取电子渠道服务合作的协调策略。胡引霞(2010)对供应链中的具体模式进行分析,针对失调原因,构建了基于供应链间竞争的协调机制模型,并从三方面给出供应链内部的具体协调措施。蒋国瑞等(2014)在信息不对称的决策环境下,建立供应链中各成员的分销协同计划模型,求出满足约束条件的最优解,若企业对所求结果不满意,可根据自身意愿进行修正。
Zimmer(2002)分析了在交货不确定的情况下,供应链成员间的供应链协同,构建订货和交货计划模型,并建立协同机制,保证成员间成本的灵活分配。Hue和Li在假设风险中立的条件下,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建立模型,研究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时的利润分配问题,得出唯一的均衡解,并认为供应链成员将有意愿保持合作状态。Zhang和Cao(2011)通过建立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增加企业绩效。Rananathan(2014)利用实际数据对供应链协作企业进行仿真模拟,对贸易活动中的成员数量、投入水平和贸易流程进行优化,得出供应链成员协同关系的最优战略。Costantino等(2014)提供供应链的协同不足,可能导致牛鞭效应和库存不稳定,分析了四级供应链中企业在不同信息水平下的协调合作,并肯定了信息共享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