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土木建筑类 > 建筑学 > 正文

武汉古河书院建筑规划与设计毕业论文

 2021-03-23 22:14:10  

武汉市古河书院建筑规划与设计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该设计为武汉市古河书院,基地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占地18472.6㎡(包含建筑与园林景观),容积率0.53,建筑密度不大于36.1%。

场地选址特点有:

基地选址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李集街一处乡村处,与新洲区古河禅寺毗邻,是新洲区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一个重点国学机构,用来做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

项目的主导方为古河禅寺和新洲区人民政府,基地周边为大量的林木,河塘以及良田,是一处比较典型的江汉平原风光。距武汉市中心汉口地区40公里,武昌地区70公里。规划用地为倒水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大都低于40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开采深度6-12米以下,水层厚度约5-10米,为开辟池沼提供条件。规划用地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81.3小时。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春夏季多东南风。

基地现状约束:

由于古河书院是一个实际项目,故其在施工上就有一个时间先后,在整体书院建立起来之前,为了方便古河禅寺方的管理,故在基地的东侧先拟建一栋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建筑,作为书院前期的运营,教育与管理的场所,在后期书院正式建造起来之后,将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展览,办公与举行大型报告的场所。

二、设计依据

1、 国家、省颁布、制定的相关规范、规定、标准

2、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3、 《世界文化政策会议决议》(1982)

4、 《保护民间创作(或译传统民间文化)建议书》(1989)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宣言》(1997)

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

9、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BG50352-2015

10、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4-036-2014

三、设计目标

书院建筑由于其“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礼乐相成”的人文精神、“善美同意”的装饰思想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特色莫不反映出其士文化的特点,与官式建筑的官文化、民间建筑的俗文化以及宗教建筑的神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别,可称之为一种文人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现代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是独立的两个体系。中国的现代教育模式是从西方文化学习而来,传入的时期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学术界称为“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代表儒家思想的修身之学,是一种追求主观价值的教育模式。西方现代教育则是一种追求科学的教育模式,体现的是客观价值,其模式核心是科学知识活动。

随着现代教育形式的进行,专业化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引发了国人的恐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而作为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国来说,其文化的复兴是必不可少的。全球化的发展,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已在今天中国的大地上屡见不鲜,处于“弱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其内在的活力,有可能会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进而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当然不能是弱势文化,但是由于近百年来的历史动荡,加上我们对于自己本土文化往往缺乏深厚的功力,使得我们在面对全球强势文化时“头重脚轻”,无所适从。

书院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见证。研究学习书院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不仅为研究我国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以及建筑史所必需,更可为当今改革教育、发展学术、培养人才、发展地方文化建设、弘扬传统特色提供借鉴。

作为一名当代的建筑学学生,借助学习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从中了解和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所反映的建筑类型的个性特色,从而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尝试追寻中国书院文化及建筑新的发展道路。

四、设计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1.存在的文武古建筑的修复和被损毁古建筑的重建。“修旧如旧”“考证”;

 2.园林封建建筑。“景观协调,尊重地形地貌,重视生态”;

 3.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筑、几年建筑。“循环景观协调,体现地方特色”;

 4.仿古商业建筑“遵循景观协助,尺度得当,体现古云和地方特色”;

 5.传统风格的住宅“体现传统院落文化精神”;

 6.新建寺庙和祠堂等“遵循地方利益习俗,体现地方特色”。

五、书院布局类型研究

书院是我国古代后期的一种重要教育机构,是悠久传统教育发展变革的历史产物;是在继承、改造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社会办学的独特体系制度。

书院的建设,“前规后随”,传承发展,形成其讲学、藏书、供祀——“三大事业”的功能特点和学规、学田、学舍等完备的管理制度。

书院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中轴式布局

书院作为弘扬理学的场所,理学的核心:三纲五常、尊卑有序的思想渗透到书院的群体布局中。在平坦的基地上,无论南北,多以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纵深布置作为书院三大事业场所的讲堂、祭堂和藏书楼等主体建筑,体现儒家居中为贵的思想。有时因为基地条件,规模过大等因素所限,不能纵深发展,采取横向发展,从而形成双轴乃至多轴并列布置。两侧配以斋舍及其他建筑,以达到尊卑有序、主辅分明。

二自由式布局

书院多选择山林胜地,建筑依山就势,与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不少书院采用局部轴线或无明显轴线的布局形式。

书院主体建筑在中轴的一侧或两侧,或前或后,长附有侧院,或做山长住处,或为专祠、祭祀之所,或为园林游息之地,或属于其他杂屋附属设施等。

书院的斋舍安排,南方多采用廊房横屋布置,由于规模不同,由两侧以至多列布置,各自形成廊院,既与中轴主体相隔离,又方便联系,提供了较为紧凑、实用和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书院建筑与景观关系:

可分为6类:1前庭后院或左右布置;2两面围合;3三面围合;4四面围合;5中景院绕;6院景散布。

六、总平面布局

用地及交通布置:

基地面积为18475.6平方米,类似矩形,东侧为古河禅寺,南侧有一河流——古河。北侧有一规划酒店,西侧为林木,良田。其南侧和东侧各有一条城市道路,机动车入口只能位于东南两侧,故在基地内部布置环形消防车道。主要人流来源于古河禅寺及城市来访者,主要人行入口布置于南面的主要道路。

建筑布局:

形成内部的中心轴线与古河禅寺的轴线进行呼应,次要建筑分别布置于主要轴线两侧,既有空间隔离又相互联系,体现儒家居中为贵,主次分明的思想。

功能分区与组织流线:

古河书院包括三大现代功能:教育与弘扬国学文化,文化类研究论堂以及艺术文人的短时间游学其中。在主要的空间布局上,依据基地现有的自然条件及周边的人文条件,布置为前院后景的景观格局,并在整体建筑高度的塑造上从前到后依次变高,同样想表达的也是儒家思想中前卑后贵的思想。

内部流线组织上主要分为讲学流线,居学流线以及游学流线,三者既有明显区分,又相互贯通形成一体。

七、参考文献

 [1] 殷永达  书院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2015年9月1日

 [2]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清,1980

 [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3-10-01.

 [4]  李允鉌.华夏意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03

 [5]  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2002-12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