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国际教育 > 正文

隐喻在李金发诗歌中的建构作用研究毕业论文

 2021-11-04 21:04:42  

摘 要

李金发擅长使用隐喻来建构诗歌,这使他的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意识流”式,他通过内心独白、感官印象与时空转换三种技巧编织意识流,建构无序化隐喻结构;二是“双声部”,他通过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风格迥异的文艺传统在立意选材、审美特征和文体语言等方面的相互牵扯纠结,完成跨时空的历史性双声对话。结构隐喻是李金发诗歌融汇中西传统,从而异军突起、别具一格的途径和原因,也使中国新诗在现代性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关键词:李金发;结构隐喻;建构;意识流;双声部

Abstract

Li Jinfa experts in using metaphor to construct poetry, which shows two characteristics: one i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eaved through three techniques of inner monologue, sensory impressions and time-space transformation to construct the disordered metaphorical structure; the second is the "polyphony", he intertwines in th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tyle and language of classic and modern, eastern and western, completing the historical double-voice dialogue across time and space. Structural metaphor is one of the ways for Li Jinfa ’s poetry to blend Chinese and Western traditions, and it is the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this unique force. His effort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Li Jinfa;structural metaphor;construction;stream of consciousness;polyphony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李金发诗歌研究背景 1

1.2 李金发诗歌研究综述 1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第2章 诗歌结构隐喻概述 4

2.1 隐喻概念的界定 4

2.2 隐喻的诗歌功能 4

2.3 隐喻与诗歌结构 5

第3章 隐喻在李金发诗歌中的建构 7

3.1 李金发诗歌隐喻结构特点简述 7

3.2 意识流结构 7

3.3 双声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 10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第1章 绪论

1.1 李金发诗歌研究背景

谈及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时,李金发这个名字是不论怎样都不能绕过的。他开启了中国新诗发展的新纪元,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大陆诗坛和海外华语现代诗歌创作。在他首部诗集《微雨》出版后有人盛赞他的诗歌能与“嚣俄(今译雨果)早年的作品”相比,有着“范崙纳(今译魏尔伦)的声调”,“叹为国中诗界的晨星、东方之鲍特莱(今译波德莱尔)”[1]。尽管这些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商榷,但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李金发极大的兴趣。

奇怪的是在解放后的30年里,学术界对李金发和他的诗歌近乎失声,首要原因是诗人创作急剧减少而淡出诗坛,更重要的是带有“异国气息”的李金发及其诗歌难以被革命的现实主义接受,有时还成为反面教材遭到批判。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步伐的加快,研究者们对李金发的关注也和复苏的社会一样活跃起来。新时期的学者引入了多学科视角和新研究方法,将李诗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之下重新观照,这对客观评价李金发诗歌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稍有遗憾的是,在隐喻与李金发诗歌的交叉研究上,目前的成果还限于经典个例的分析,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欲以诗歌结构为切入点,探讨隐喻在李金发诗歌建构中的功能与特点。

1.2 李金发诗歌研究综述

近一百年来对李金发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其生平经历的史料整理,二是关于其诗歌艺术、风格特征等的分析总结,三是“重新评价”其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新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四是探索他的诗歌与东西方文艺传统的联系。现作简要论述:

首先,国内外对于李金发生平经历和创作情况的研究是上述诸领域最为薄弱的一部分。国内李金发的传记仅有三部,分别是杨允达的《李金发评传》、宋绍青的《李金发评传——中国象征诗派先驱 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和陈厚诚的《死神唇边的笑——李金髮传》。因前两部过于简略而不能满足学术需要,故陈的作品是当今最完备详实的一本李氏评传。陈厚诚有感于学界对李金发知之甚少而对其作品产生误读,容易得出有失公允的结论。在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后,他在书中展现了一位不尽完美但十分真实的象征诗派开创者和杰出的美术家在七十六载中遍布世界的生命足迹,以及他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知识分子价值观发生现代性转换历史大背景下的个人奋斗,冷静客观地讲述和评价他人生中的成败和得失。这本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学界对李金发的刻板印象,对于正确评价和深刻认识他和他的诗歌有着基础性的认知意义。

其次,在诗歌艺术总体研究上,苏雪林的《论李金发的诗》是最早较为全面评价李金发的批评文章。作者首先分析李金发诗歌的总体特点为四点:行文朦胧难理解,表现作家神经灵敏的艺术,诗歌色彩感伤颓废,异国情调丰富,然后将其艺术手法归纳为三点:诗歌靠奇特的观念来联络,善用“拟人法”、“省略法”,白话喜夹杂文言[2]。这些观点为后世的朱自清、孙玉石等研究者和文学史书写者立为定论沿用并进一步发挥。还有人对李金发诗歌意象系统进行细分研究,如李欣试图从色彩意象的不同中找出中国象征派诗歌初期和中后期创作的断裂处[3],张琳将“黑夜”意象视作李金发审视社会现实和进行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4]。可以说李金发的诗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得到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

再次,由于对新诗创作和发展中诸多根本问题的理解不同,早期批评家对李金发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截然对立的局面。但民国时期的研究在整体上已达相当水平,无论从批评的方法论角度还是具体的诗歌艺术、后世影响等具体层面来看,都体现出较广的学术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样态,这为当代李金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5]。新时期学者对李金发的评价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中国象征诗派开创者”[6],“以盗火者的胆识与气魄引进并实践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纪元”[7]。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他的创作上的“缺失”,龙泉明、罗振亚在《李金发诗歌成败论》中说,李金发的“诗歌内质贫弱”,“过分强调朦胧神秘美和晦涩的美学原则”,“语言探险步入误区”,“模仿大于创造,悖离了传统审美欣赏习惯”[8]。这些评价将李金发在文学史和新诗史上的位置描摹得愈加清晰、准确了。

最后,王泽龙指出,虽然李金发想要与中国传统诗歌理想和艺术形式划清界线,径直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接轨同步[9]P55,但是他还有着想要沟通中西、融贯古今于文学一体的理想。李金发自言受到魏尔伦、波德莱尔的直接影响开始写诗,他属于象征主义诗派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可以在李金发的传记中看到他在法国留学时阅读和翻译过的诗人和诗歌就可以列出一长串清单:不仅象征主义诗派对他有影响,历史上的拜伦、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诗歌他也读过[10]P51,所以李怡在《李金发片论——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中敏锐地指出李诗中还有似拉马丁、缪塞的浪漫主义倾向[11]。初读李金发的诗感觉既不是中国的也不像西方的,但是细细品味又会发现其中有浓重的传统意味。蓝棣之指出,中国的象征派、现代派都从“西方象征主义和中国晚唐诗风汲取共同的东西”[12]P257。事实上,李金发想要突破传统束缚、引介新生事物的努力在加快现代主义影响力的侵染之时,却无意识间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原生性影响。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