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the Color “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文献综述
2021-12-12 22:21:41
文献综述
- 前言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颜色,颜色在人类语言中的使用证明了其在人类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神经学、 遗传学和认知学的不断发展,颜色词汇作为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中的永恒话题之一。
- 研究背景
2.1 国外研究背景
国外对基本颜色词汇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颜色和颜色术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学者被认为是色彩科学的先驱,他们从自然哲学的角度阐述了色彩视觉。牛顿从机械哲学的角度解释了颜色,他认为颜色不是外部物体的产物,而是眼睛本身的属性。这个观点奠定了基础颜色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的基础。
对颜色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普遍的共识:颜色是不同语言所共有的,对颜色的认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于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颜色术语和颜色认知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雷伊(Verne F. Ray,1953)指出:“每种颜色系统都旨在把色感世界井然有序地排列起来,简化人类的感知,进而使行为反应,特别是言语反映和交际,更为有效。”美国人类学家柏林(Berlin)和语言学家凯(Kay)合作,通过实验语言调查和文献述评的方法考察了世界上98种语言的基本颜色词系统,认为有11个基本颜色词(黑、白、红、黄、蓝、绿、棕、紫、粉、橙、灰)构成了所有语言颜色词系统的普遍基础,这11个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阶段出现时有着严格的演变顺序(Berlin and Kay,1969:2-4)。之后,凯(Kay)和麦克丹尼尔(McDaniel)合作撰文,认为颜色是一个模糊合集,人的神经生理结构决定了语言中有6种主要的颜色范畴,分别是红、黄、绿、蓝(有色颜色范畴)和黑、白(无色颜色范畴)。其他颜色范畴均是在这6种主要颜色范畴的基础上复合、派生出来的(Kay and McDaniel,1978)。
2.2 国内研究背景
对颜色词的研究,不仅国外的学者做了大量工作,中国的学者也对颜色词进行了相关探讨。姚小平(1988)在其《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一文中对中国色彩术语进行了深入研究。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色彩词与社会文化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于逢春(2000)认为社会生活和实践决定了色彩源域的选择;传统文化和宗教对中文颜色词的产生有影响,同时,他们在这些颜色词中加入了丰富的联想和高频用途。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和发展,许多学者研究了颜色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潘峰(2006)研究了颜色词隐喻的系统用法,并通过大量的句子结构和语义句来概括。范晓民和崔凤娟(2007)从认知范畴的模糊化出发阐述了颜色词的模糊化,并讨论了概念隐喻理论和转喻理论,从而揭示了使用颜色术语产生多义词的根本原因。
- 结语
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入手,将汉英颜色词“红”的隐喻现象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证明隐喻根植于人类的身体经验,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与和文化密不可分。本文将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颜色隐喻的认知理解,加强学习者对汉英语言中“红色”所反映的不同民族特点与文化的认识与交流,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