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旅游区景观改造设计——以南京大仙寺为例文献综述
2021-12-15 22:06:13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打造文化主题旅游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以佛教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开发成为了现代旅游趋势。振兴和传播传统文化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如今,人们对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游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于以往博人眼球的传统观光形式,现代形式要求我们要挖掘旅游景观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体验感。佛教作为一种传世千年的文化,能够超越不同文化和国界依然为现代的人们传播智慧,就充分体现其在当代社会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旅游 佛教 文化 景观
- 前言:
随着逐步兴起的佛教文化旅游和宗教政策的落实,我国佛教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如今,随着大批宗教旅游景区的逐步开发,佛教旅游己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兴趋势,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的旅游景区,这种将传统佛教文化、佛教典故、佛教建筑、佛教园林景观等多元素融合于一体的构建模式,一方面以弘扬佛教文化、展现寺庙园林造园艺术手法为宗旨,但另一方面在旅游内容和形式上还需要不断添加新元素。
- 正文:
本毕业设计课题是南京大佛寺景区景观设计改造,指导我们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完成景观空间功能布局与该场地的协调关系,注重场地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效果,在了解国内外宗教旅游景观相关的案例,分析宗教旅游景观设计案例后,结合尊重佛教礼仪,探讨佛教文化与场地景观的结合,从而对场地进行设计改造。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一千多年的佛救文化发展史和两千余年的建城史。南京不仅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还是古代中国出现佛教活动的最早城市之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的追忆,也是南京弘扬佛教文化兴于国的历史佐证。
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址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使南京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佛教之都,为了更好地顺应现代文化旅游的潮流,深入探索南京城的宗教文化内涵,推进南京的佛教文化旅游大发展,本次大仙寺项目的改造设计无论从佛教文化自身的发展,还是从弘扬佛教文化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和非凡的意义。
近15年,国家先后出台有关文化产业政策或者举办相关活动来推动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势如破竹。佛教文化旅游作为文旅的重要部分,主要以体验佛教传统文化为旅游目的。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宗教景区的不断向往,景区服务对象的人群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各地佛教旅游景区也开始顺应市场的需求不断出现新建设,佛教旅游景区开发速度势不可挡。
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一个“多赢”的宗教景区是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条件的。成功的宗教景区是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相协调的,并且需要充分挖掘其佛教文化价值。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基础资料分析,研究大仙寺景区的适宜性改造设计方案,最终提出可供参考的佛教旅游的景区规划方案和设计策略。宗教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事态下,佛教文化旅游也会得到巨大发展。为了这项发展目标,给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佛教文化场所是重中之重的。此外,佛教讲究的是“自我观”和儒家推崇“中庸”之道等等。这些宗教文化思想对中国的建筑、景观、书法、艺术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文化思想都是我国宗教景区规划设计时需要具备和加深的文化底蕴。
此外,有些国内外研究案例也会给本次研究提供不少帮助。追溯国内学术界对佛教文化旅游区的研究,陈传康先生应属较早涉足此领域的学者。1988年,他发表的《陆丰县的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层次结构》一文中,将揭石镇玄武山元山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资源作为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要素,论证了地域文化特色是作为旅游文化资源的组成要素之一,这是佛教旅游区的开发基础。1996年,保继刚、陈云梅又相继发表了《宗教旅游开发研究一以广东南华寺为例》,分析了以佛教为主体的宗教旅游区的特点,讨论了文化与宗教旅游的关系,并以广东南华寺为例,详细解剖了南华寺的宗教旅游模式,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此后,当佛教文化旅游区被提到学术研究的一定高度后,便纷纷出现了此领域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建成在《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与扶风县城空间发展关系研究》中,从佛国净境意境的塑造以及园林空间布局、要素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佛教文化旅游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佛教文化旅游区规划设计的理论措施和方法。郑洁在《风景名胜区佛教景观规划研究——以广西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为例》中指出风景名胜区的佛教园林空间的构建应结合整个规划体系进行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析野俊明和彼得沃克都是当代国际项级的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析野俊明不仅是一名出色的风景园林大师研究和实践现代禅宗园林,他还是一位僧人。他一直遵循建立在禅宗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风景园林创作,从设计、表现到施工的所有创作过程都视为修行的一部分。析野俊明先生的代表作“鞠盯会馆青山绿水的庭”、今治国际饭店中庭“瀑松庭'等为国人研究日本传统园林、日本禅宗园林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素材。另外,亚尼拍瑞亚、戴维艾雷和查理德巴特勒在《旅游、宗教和虔诚的信仰-个神圣的窘境》中,研究了宗教旅游的具体行为模式。还有D .斯科特著熊宁译的《极少主义与禅宗》从设计手法和建筑美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阐述了园林与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新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区的建设并未关注。
- 结论
佛教自传入中国就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相渗透,并深入到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宗教教义普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使得人们虔诚信奉。从古到今,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力只增不减,佛教信徒也越来越多,宗教活动繁荣发展。但是承载佛教文化传播的佛寺园林却开始跟不上佛教文化发展的脚步,无法与现当代社会多元化的功能需求及审美需求并进。同时现代旅游与佛教文化旅游相结合,大规模的佛寺扩建、改建项目不断涌现,促使了佛寺园林的现代化发展。开创了当代佛寺园林建设高潮,并呈现出不断向前发展的势头。因此,以传统佛寺园林为基础,发掘佛教文化内涵、结合现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探寻集传统精髓和时代精神为一体的当代佛寺园林景观营造方式,是当代佛寺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代设计师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