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沿河景观设计及分区6文献综述
2021-12-15 22:16:07
扬州市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两岸滨水景观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加,市域面积不断地扩大,导致城市水体与绿化面积急剧下降,故引起人们对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的愈加关注和向往。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特殊的媒介,以水为载体,以城市为对象,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呈现,可为人们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关键词:滨水景观、环境治理、污染、空间景观、规划
- 扬州运河两岸滨水景观规划背景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成为运河沿线省市亟待开发的宝藏。扬州大运河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所属京杭大运河,以南北趋势贯穿扬州市。随着当今社会对城市绿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扬州市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两岸目前已有绿化状况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需求,进行沿河绿化提升和环境综合整治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故进行规划设计为周边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优质的生活体验。对扬州市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沿线两岸进行绿化提升和环境综合整治刻不容缓,设计应满足周围居民的总体需求,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本方案将根据周边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从而达到改善运河两岸景观绿化,完成带给居民更好生活体验的诉求。
- 扬州运河两岸滨水景观现状与解决思路
2.1现状分析
现状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环境概况上,地理位置:扬州市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所属京杭大运河,以南北趋势贯穿扬州市。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47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以上。奋斗目标: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到44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以上。2019年,全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比2015年分别削减21%、18%、35%。水环境:流经扬州市的河流主要为长江扬州段、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及古运河。本项目为京杭运河广陵段。京杭运河扬州段总体水质为优,邗江运河大桥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各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能够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二级(较好)。噪声污染源为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其中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扬州市区地下水分为四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浅层(潜水承压) 含水层、深层(承压)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2018年,全市9个地下水监测井中,有6个监测井水质为良好、有3个监测井水质为较差;水体中毒物、重金属指标均未检出。
2.2解决思路
从总体层面来说要深层、系统的探索地域文化,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规划设计,设计需使用本土特色,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文化的传承,将特有的人文风俗习惯都融入其中。在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地域文化进行滨水景观空间以及景观小品的设计:主体性广场、雕塑、地面铺装、照明设施、亲水设施,本土植物栽培等。明确地将信息展现在居民眼前,形成具有扬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因地制宜,把河道周边可供使用的区域规划利用起来,根据人群使用率、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优势设置不同功能的景观区域,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基础设施,给居民提供运动、观赏、休憩的场地。把违章区域取缔,修缮失修道路,给予居民良好的视觉、功能体验。明确各部分区域的使用,根据使用情况对人车进行分流,从空间、景观、功能、地域文化各方面整合一体化打造,重新塑造滨水堤岸的内外空间,打造地域性绿廊、亲水平台等景观加强人、河、城的联系,唤醒蚌埠市滨水景观空间的生机。充分利用河道自然的水利条件,利用河道的水位高差变化打造不同的景观空间,结合蓄水、排水、渗水等手段,将河水与景观联系起来,打造关联且适宜的滨水景观空间。
把扬州本地地域文化特色与淮河河道周边融合起来,设置不同功能空间,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加大宣传力度,并且从功能效益、地域文化形象展示以及经济旅游等各方面多元化的提升城市发展的基础和旅游方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