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基于慢行交通优先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开题报告

 2020-02-20 10:23:4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以“快”交通系统来支撑,因此长期以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第一要务是构建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网等高快速交通廊道来支撑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规模。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中,存在着规划与建设施工缺乏联系、割裂脱节的现象。而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代表的机动化程度较低的交通方式被打上“慢行”烙印,它们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虽然体现不足,但却是不同交通方式之间换乘、实现交通连续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久以来,大量城市和地区的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管理存在“重车轻人”、“重快轻慢”的误区,机动化水平持续高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拥堵范围不断扩大,拥堵时间不断增长,众多路段的机动交通需求超过了交通设施的供给能力。由此导致新建道路机动车路面所占比例不断加,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路权不断被压缩,但是更快速的载运工具、容量更大的设施网络,并不是交通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国际上大中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衡量一个城市交通发展水平的高低,不是高机动化程度的、发达的汽车交通,而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慢行交通。精细化、人性化的慢行交通安全设施是构建成熟发达慢行交通系统的必备条件。

目前,我国城市交叉口慢行交通的安全性、连续性较差,严重制约着慢行交通的发展。本论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现有的交叉口进行优化改善,利用交叉口慢行交通设施的精细化设计来保障行人,自行车以及非机动车在交叉口通行的安全性,保护行人及非机动车的路权,让慢行交通出行的连续性得到改善。做到以人为本、慢行优先,为所有交通参与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际上很多城市,已经出现了慢行交通的“回归潮”,在中心城区和繁华路段,小汽车交通给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让路。近几十年来.道路规划建设的目光逐渐转移到“以人为本”、步行和非机动车友好的方向上来。

二战后的美国经历了快速机动化的发展阶段,使得其他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发展被边缘化。20世纪60年代西方开始了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反思,1971年,美国俄勒冈州颁布了第一个完整街道政策,2003年美国精明增长联盟提了“完整街道”的概念[1],倡导完善行人和自行车设施,鼓励人们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2005年.美国“全国完整街道联盟” (The National Complete StreetsCoalition) [2]成立,完整街道运动在全美迅速扩散开。截至2014年,美国已有712个地区部门采用了完整街道政策 而美国2006年出版的《美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标准》则从街道设计标准层面体现了对城市的关注,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

欧洲和亚洲国家近年来也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不断强化“以人为本”和步行、自行车友好的元素。在国家层面,荷兰、丹麦、德国、爱尔兰分别于1999、2000、2002和2009年发布全国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荷兰更于2006年颁布《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英国2007年颁布《街道导则》明确设计中要优先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交使用人群的需求;日本2009年发布《土地、基础设施、交通和旅游白皮书》提出促进步行和自行车优先街道的建设,包括重点在学校周边构建步行优先空间,以及在全国设立98个自行车环境示范区。在城市层面,英国的伦敦(2007、2009)和南泰恩赛德(2008)等一批世界城市先后颁布了各自的街道或步行、自行车交通设计导则,慢行交通优先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3]

Perk, Victoria等人在Capturing theBenefits of Complete Streets[4]一文中表明了完整街道除了明显的安全效益以外还有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其他广泛的效益。完整街道项目代表着更好的交通规划,该研究从代表着完整街道应用的广泛案例中发掘他带来的经济影响。

Morelandrussell S等人在Diffusionof Complete Streets policies Across US communities[5]一文中对完整的街道政策广泛传播的原因进行研究,将创新扩散理论的概念应用到与完整街道政策相关的数据中,了解诸如完整街道这样的政策是如何扩散的,可以帮助建立评估策略,以识别潜在的模式和相关关系。

Seskin,Stefanie等人在EvaluatingComplete Streets Projects: 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6]中对性能度量中的评估项目的结果进行研究。(性能度量包括建立性能目标、建模影响和监视结果。)概述了项目评估的措施和量度,包括:可及性、经济、环境、地点、安全、公平和公共卫生。包括在美国各地实施的绩效评估的例子。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走廊或网络范围的措施,以显示年度交通预算的影响,以及一个社区如何实现其完整的街道愿景。

Nancy Hui等人在Measuringthe completeness of complete streets[7]中提出了完整的街道的评估方法,首先,将街道分类系统与不同类型街道的优先级和目标绩效水平集结合起来,建立“完整性”标准。其次,可根据交通、环境和场所标准对街道的性能进行评估,并与街道分类规定的目标性能水平进行比较。

Al-Mosaind等人在Applyingcomplete streets concept in Riyadh, Saudi Arabia: opportunities andchallenges[8]中,研究评估了利雅得选定社区中各种功能街道类别的现状,以检验完整街道概念在社区内外的适用性,以便重新确定社区发展目标的优先次序,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宜居的环境。

J. Wan,W. Ding在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low traffic system incities[9]中研究城市慢速交通系统的发展,提出和谐的低碳生活正是都市人在城市生活中所追求的。该文在低碳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慢行交通,即低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清晰的城市交通运行,舒适的城市出行,为城市和谐、低碳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Q. Wang,X. Chen等人在Slow traffic peccancy character for urban signalintersection[10]中统计分析4000份样本数据——在不同的路口行人违章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经过每个交叉口的违章和的区别,得出慢行交通违章行为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纠正交通违章的建议和措施。对解决城市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C Sukmana RS等人在Anapplication of the bicycle lane on the complete street concept in effortsreducing global warming impact[11]一文中论述自行车作为一种替代机动车的更环保的慢行交通交通工具,可以减少全球变暖的影响,并且通过探讨街道有无设置自行车专用道对自行车使用者的影响来强调完善慢行交通设施的必要性。

Yao, Xu等人在Slow TrafficSystem Planning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Issues in Central Area ofCold Region — Take Harbin for Example[12]一文中,以哈尔滨为例,探讨了在寒冷地区中部地区,慢速交通系统规划应注意几个问题。通过分析慢行交通系统在寒冷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中部地区应增加行人街道和地下通道改善城市在寒冷冬天步行环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综上,欧美各国“完整街道”、“以人为本”的概念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13]。街道不应仅仅为机动车出行服务,而应为所有的交通参与者服务。因此,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应当重新审视道路交叉口的定位和功能,充分考虑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需求,优先发展慢行交通,参考现有的优秀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当前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实现精细化、人性化的慢行交通优先的交叉口设计。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杨源在《基于人本位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细节设计研究》[14]中提出在城市交通中,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等处于弱势群体,应有效调和机动车和城市慢性者的关系思考和探索如何提升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指出慢行交通存在慢行网络连续性差、过街衔接不完善、慢行交通空间被侵占等问题,在进行规划设计是应基于人本位思想,坚持慢行优先。

戴继峰和周乐等人 [15-17]提出,以往的交通规划设计中常将综合交通规划中的道路网直接作为道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依据,重点解决战略性、全局性和框架性的问题,对于占道路网半壁江山的支路系统并没有明确的布局方案,无法根据每条道路周边用地开发、景观环境等实际情况逐一做出详细的设计。精细化的交通规划设计则更多从交通的实际参与者角度出发.平等地考虑交通的各类参与者,“以人为本”,使交通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在戴继峰的《城市交通发展关键是要以人为本从完整街道视角解决交通规划与管理问题》[18]中提出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扭转“以车为本”的思路,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人的出行更加便捷,有活力。实现这样的初心和目标,在管理上需要从“交通管理”转变为“综合治理”。那么,如何才能从“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多方参与的共治”的格局。

周江评, 王江燕, 姜洋在《慢行交通的意义、国际研究进展和实践小结——写给慢行交通“保卫战”中的中国城乡规划师》[19]中不仅强调慢行交通的意义,以及国外慢行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慢行交通所需要的一些最重要的信息,如 :居民对慢行交通认知的信息采集、慢行交通效益评估、慢行交通发展水平衡量以及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原则及技术指南。

潘晨月在《城市慢行交通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20]中,分析了慢行交通安全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改善城市慢行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并强调工程预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古占钧在《人性化城市慢行交通构建策略研究》[21]中从人性化设计角度出发对我国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相关设计经验,从慢行通道、慢行设施、慢行环境等方面提出城市慢行交通人性化改进策略和方法。

李兴华在《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过街问题及对策分析》[22]中提出了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在机非隔离方面将原有的非机动车车道抬高到与路段行人步行区域相同的高度位置,而机动车道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机动车与慢行交通之间不再设置物理隔离设施(硬质隔离带)。通过机非车道之间的高差来实现慢行交通与机动车的柔性隔离,既保证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隔离,降低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混合程度,减少冲突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

陈圣迪, 陆键在《城市慢行交通的系统障碍与理性破解》[23] 进行了慢行交通系统设施发展的技术研究,指出慢行交通系统整体通行的技术路径是保证快慢交通分离、实现行人、自行车、助力车的安全保障、进行慢行交通参与者的心理研究。与其他交通出行模式配合发展,通过对慢行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慢行与公共交通的衔接系统设计、慢行交通设施专用化建设、鼓励公交优先来转移助动车出行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整个的城市交通系统网络。

段里仁,毛力增在《城市道路慢行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设置》[24]一文中就慢行交通的行人过街设施中的安全岛与人行横道的设置、自行车车道的设置、交通宁静区设置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分析。

吴佳璞在《城市慢行系统立交节点方案设计》[25]中以某市凤山路慢行系统立交的方案设计为背景,从初始研究开始,经过一系列基于功能、景观造型、经济性的优化过程,以建成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节点为目标,对原有欠合理交通组织重新梳理,提出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此造型美观、功能完整,具有极强的可实施性。同时不对既有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有效化解城市交通难点,提升了市民的出行舒适度。

陈健、李锁平、吴炼在《设置右转交通岛交叉口的慢行交通组织研究》 [26]中对设置右转交通岛交叉口的慢行交通组织进行研究,来提高慢行交通效率。在文中提出了两种初步优化方案:①增设非机动车左转等待区,与机动车同时左转;②扩大交通岛范围和慢行交通通道。

董斌在《关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精细化改造设计的研究》[27]中根据交叉口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和交通组成等因素,对道路平面交叉口进行精细化改造设计研究,全面挖掘城市已有道路交通潜能、消除交通安全隐患、减少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达到规范路口秩序,保障慢行系统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改善路口景观环境。

李克平、倪颖等在《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与控制管理[28]中以交通岛和交叉口导行线的精细化设计为例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化规划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

陶学谦[29],寇立明[30]等人提出掉头车道的优化设计、优化步行和自行车(慢行交通)通行环境、加强对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运用。实现在少动土木工程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设计对现代交通科技发展成果进行合理应用,从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

2.1研究目标:

本文将综合国内外对慢行交通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的研究现状,以武汉市澳门路与建设大道交叉口为例,分析当前交叉口设计的思路方法,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某一具体交叉口的行人斑马线、等候区以及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候区的精细化设计,基于慢行交通优先的原则,将“完整街道”、“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该交叉口的精细化设计之中,实现慢行交通优先,提高慢行交通的安全性与连续性。

2.2研究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

1、针对本研究课题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掌握国内外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实现基于慢行交通优先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

2、交叉口慢行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

①交叉口行人过街现状调查与分析,包括行人过街流量分析及有无行人过街天桥或地下过街通道;

②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现状调查与分析,包括非机动车(自行车)流量分析。

3、交叉口慢行交通精细化设计方法:

①交叉口的行人斑马线及等候区精细化设计;

②交叉口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候区精细化设计。

4、实例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方案:

针对武汉某交叉口,根据具体交通现状,优化设计行人过街斑马线、等候区以及非机动车过街通道、等候区,保证行人与非机动车安全、连续的通过交叉口。

5、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效果评价:

通过该交叉口优化前后行人、非机动车通行状态对比,以及优化后该交叉口与类似交叉口行人、非机动车通过情况对比来评价该交叉口精细化设计后的效果。


2.3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3、进度安排

周数

内容安排

第1~2周

消化选题,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初稿;

第3周

拟定论文架构,完成开题报告;

第4~5周

完成论文所需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工作;

第6~8周

完成论文总体框架和核心内容;

第9周

提交论文初稿;

第10~12周

对初稿进行修改,提交论文二稿;

第13~15周

对二稿进行修改,提交论文终稿和外文资料翻译;

第16周

提交论文二稿;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参考文献

[1] 叶朕,李瑞敏.完整街道政策发展综述[j].城市交通,2015,13(01):17-24 33.

[2] nationalcomplete streets coalition. introduction to complete streets. [eb/ol].2013[2014-02-26].http://www.smartgrowthamerica.org/complete-streets/complete-streets-fundamentals#presentation.

[3] 刘其东,王慧,郑玉冰,程建川.国内外完整街道对比研究[j]. 江苏交通科技,2016(02):26-29 3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