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开题报告 > 管理学类 > 公共事业管理 > 正文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研究开题报告

 2022-01-16 20:40:13  

全文总字数:11783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至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自《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都出台了相对应的政策规定,稳步落实,改革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取得了积极进展,逐步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但纵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失地农民问题、边缘社区问题、环境整治问题等社会问题的存在,同样表明了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仍存在着城市管理动力不足的弊端。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城市管理提出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2018年3月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这些要求都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管好主干道、大街区,又治理好每个社区、每条小街小巷。街巷,尤其是背街支巷的市政设施障碍、绿化设施不足、交通设施混乱、市容市貌不佳等问题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严重阻碍,是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与集中问题区。

为适应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整治背街支巷,提升城镇化质量,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也开始将环境综合整治的范围延伸到街道上来,在此治理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与摩擦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治理体制模式的弊端,因此改进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迫在眉睫。目前,绝大多数城市所采用的是与当前条块分割的行政逻辑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立足于建立片、线结合的网格化巡管体系,以改善背街小巷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为目标。而背街支巷的治理涉及社会结构、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治理模式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结构性关系和治理模式,更多的立足于社会自治权力,以街道与社区治理为落脚点,将社会治理模式与基层治理现代化更为密切的结合,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共建共治共享。

南京市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合作示范新区,具有较为复杂的产业背景,面临着由“乡”到“城”转变的关键阶段,且具备自由开放的合作环境,有利于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同时,自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以来,不过短短不到五年时间,处于发展初期的江北新区在战略理念、行政组织规划、社会创新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成长时间较长的新区相比,在组织层级、组织架构、治理模式上的差距尤为明显。由于以上两大原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江北新区所面临的背街支巷等其他环境综合整治问题也较为严重,选择江北新区背街支巷治理作为案例,研究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创新是一个合适又准确的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

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快但质量水平不高,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突出等现实情况,基于政府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研究。

文章选取南京市背街支巷整治进行案例分析,利用bicomb2.0和spss20.0对来源于南京市人民政府、江北新区管委会、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4个网站的198条有效信息进行关键词提取,并作出高频主体及功能词的聚类分析,结合南京市江北新区背街支巷整治的政策文件等显示信息,归纳总结其在共建阶段及共建共享阶段的演变情况。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治是共享的手段,共享是目标与结果;在最初共建阶段江北新区进行了网格化行管体系的建设,在第二阶段共建共治的阶段进行了街巷长等制度的建设,政府部门率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统筹协调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主体参与治理进程,展现出多主体多层级的共建共治局面;共享仅提出了全民性的口号,尚缺乏措施手段的落实。

文章从治理主体场域、治理层级关系、治理机制因素分析江北新区背街支巷整治的困境,表现为多元缺失与协调不力、横纵向关系不顺不明、运动式治理反弹效应,并分析这些困境是由于基层民主建设短板,自我成长意识薄弱、主体法律地位不明,忽视社区层级作用、政府职能转型迟缓,社会治理机制过刚而引发的。同时借鉴了上海浦东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有益探索,并提炼出可借鉴之处。最后提出还权赋能,发展共治性治理主体、差异互补,构建共建性治理层级、重塑动力,建立共享性社会机制以构建以主体的全民性、层次的共建性、机制的共享性为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实施方案、进度安排及预期效果

2018.11.27-2018.1.10确定研究方向、写开题报告、收集网络信源的数据并进行初步数据分析

2018.2.10-2018.3.10 根据数据与政策文件信息建立文章框架,撰写初稿

2018.3.11-2018.4.10 完善框架,二次修改文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

[2](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a].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8-70.

[3]stohr. walter,todtling. franz. spatial equity: some antitheses to current regional development doctrine,1977,38:33-5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