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正文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西藏脱贫攻坚毕业论文

 2020-02-22 20:37:22  

摘 要

关键词: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旅游产业;脱贫

目录

第1章 引言 2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2

1.2文献综述 3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和形成原因分析 4

2.1西藏贫困问题的现状 4

2.1.1贫困规模大 4

2.1.2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差 6

2.1.3农牧民收入较低 6

2.1.4产业结构滞后 7

2.1.5就业机会较少 7

2.1.6区域贫困显著 8

2.2西藏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9

第3章 西藏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9

3.1“净土”产业 10

3.2“圣地”产业 10

3.3高原旅游业 10

第4章 发挥西藏产业特色优势助推西藏脱贫的对策 12

4.1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与引领作用 13

4.2重视培养特色优势产业龙头 13

4.3发挥贫困群众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主体作用 13

4.4通过多渠道融资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3

4.5发展特色旅游业 14

第1章 引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因地制宜给予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业、民族手工业和旅游业等,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实施产业强区富民工程,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高起点、规模化、长链条”方向发展。西藏自治区大力扶持特色产品产加销,扶持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和农户生产,扶持原产品生产向深加工产品生产,不断培育具有特色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努力把西藏自治区打造成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西藏形成以旅游业为首的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为西藏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不少亮点。据统计,2016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亿元人民币,分别增长14.7%和17%,10万多农牧民吃上旅游饭。西藏现代化藏药生产企业共有21家,藏医药体系已基本形成。西藏天然饮用水获证生产企业(含矿泉水)33家,建成生产线近40条,设计产能突破300万吨。

作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脱贫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西藏全区74个县全部属于贫困县,全区320多万常住人口中,截至去年底还有44万贫困人口。而自然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保任务繁重、城镇化率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因素又是西藏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基于此,本文展开针对西藏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研究。有助于西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依托特色产业进行经济发展,不但带动脱贫,而且有利于经济转型发展。

1.2文献综述

关于特色产业助推脱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解学智(2016)研究了脱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从长远来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二者在思路方法、工作要求和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服务脱贫攻坚就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政策性金融在其中担负着重大职责。

马楠(2016)基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开发扶贫的价值分析,提出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的关键是要解决产业发展方向缺乏精准定位、市场稳定发展缺乏精准政策、扶贫成果保护缺乏精准保护三个方面的问题. 并从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机制、精准落实“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分类动态预警机制三个方面给出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以期能为新时期特色产业增收工作的具体落实及实现新阶段精准扶贫目标提供借鉴。

程守田(2016)认为产业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五个一批”工程的首要一条,也是解决区域和连片贫困的最主要路子。费县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之一,是典型的山区县。多年来费县一直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核心,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实施产业扶贫,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选准路子,精准施策,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孙光慧(2016)认为特色产业发展与金融服务精准耦合不但是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金融服务相对缺乏,企业及个人获取发展的资金途径单一,大部分政府扶贫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作用有限。因此,根据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从融资渠道、融资模式、担保机制、风险控制等方面探索金融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JQ Liu等(2012)选取苹果、梨、葡萄、桃、杏、枣等典型水果资源,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特色水果产业近60年来的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一方面,应加强水果产业资源的区域布局调整和调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提高产量。另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整合,促进果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后,利用新疆的地理优势,开发绿色无公害水果产品。

综上所述,对于利用特色产业进行脱贫的研究较多,但是以西藏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和形成原因分析

2.1西藏贫困问题的现状

2.1.1贫困规模大

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在我国版图上占据着一块鲜明的地域,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幅员辽阔,占地面积达到122.84万平方千米,但人口密度较低,是我国设立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之一,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资源种类丰富,土地面积辽阔,耕地面积充足;水资源总量丰富,河流集中易于开发;有铬、铜、硼为主的盐类矿产和地热能可供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多样化,野生动物品种丰富;同时,还享受一定的政策倾斜。一直以来西藏地区的发展都受到各届领导人的关注,从西部支援计划到精准扶贫,从西部大开发到人才引进。中央领导人始终牵挂着西藏地区的发展。但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存在着较多矛盾。农牧区人口占比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截至2015年底,整个自治区的年末常住人口为3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万人,占总人口的27.78%;乡村人口234万人,占总人口的72.22%。可见乡村人口之多,城镇化建设还有待推进。经济发展水平不足。2015年全国生产总值为689052.1亿元的,整个自治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同比增长11.46%,只占到全国总量的0.15%,经济总量长期以来是我国最低的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条件,必然阻碍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也难以保障。人均收入较低。2015年,全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1746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337.1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5412元,在全国各省水平中垫底。由于收入较低,相应的导致购买力不足等问题,省内消费无法拉动,这样一来,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产业结构有待提升。虽然就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8.04亿元、376.19亿元、552.16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结构,但是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还有一定问题。就西藏201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国家资金占了87.78%,几乎是中央政府支撑的经济增长。此外,西藏产业发展过程中还依然保留着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有碍于当前资源的可调配度,更不利于本地区内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扶贫工作,并在2017年两会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中提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们党立下的军令状。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西藏是目前仅有的连片特困的地区,贫困面积较为集中,贫困范围涉及较广,是全面推进小康短板中的短板,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时间也相当紧迫。如何转变思路、活用政策,保证全区所有贫困人口都不在脱贫路上掉队、贫困县都及时摘掉贫困的帽子、贫困村都走出贫困迈向小康,是大家密切关心的重点工作。

图1 农牧民贫困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和历年《西藏自治区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统计表》整理。

图2 2016年西藏及不同区域减贫率的比较图

2.1.2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差

西藏旅游的日益兴隆,改变了传统农牧民游牧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农牧区条件。一是农牧民安居工程得以开展,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实用安全的房屋,极大改善了农牧民居住条件,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二是水、电、路、讯、邮政等 “八到农家”工程,基本实现农牧民饮水安全覆盖和用电问题;实现所有乡镇通光缆、通邮,所有行政村覆盖电话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7%和99.2%,乡镇客运班线覆盖率达到60.5%;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83%和95.96%,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日常生活,给人民丰富生活创造了物质条件。三是农牧区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建成5467个农家书屋、1787个寺庙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完成4898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农牧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人民生活逐步提高的具体体现,是脱贫工作胜利的号角。

2.1.3农牧民收入较低

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部门官网数据显示,2016年1-6月,整个自治区参与旅游接待农牧民群众已累计达2.6万户、10.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人均增收0.81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其中拉萨2016年1—5月,旅游创收入达到27.66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30%。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1%;乃东区通过创新旅游资源,已经有490户1463名群众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累计为农牧民群众创收135余万元;其中贫困群众117户235名,人均增收5000元。类乌齐县凭借滨达洒咧营地和生态观光养殖园互补的经营模式,贫困户43户年均增收超过10000元、256人年均收超过4000元。农牧民收入的增加,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以较好地带动当地的消费,提升经济。

2.1.4产业结构滞后

去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提出迎接中国“旅游 ”新时代。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以“旅游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西藏地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乡村旅游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渠道。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当地要做好环境保护建设、做好资源节约、做好劳动力培训等工作。其中,全区重点培育的“拉萨人家”、“日喀则藏餐”、林芝“仁青家庭旅馆”、等一大批乡村旅游藏家乐品牌已闻名区内外,乡村旅游扶贫初显成效。随着西藏乡村旅游的不断转型升级,乡村旅游扶贫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著,从传统的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产业模式逐渐过渡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投入产出高效型的产业结构转化,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的体力生产转变为丰富多样的财富创造活动,以此帮助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的更远。

2.1.5就业机会较少

由于西藏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恶劣的限制,又因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工作机会比较少。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兴起,必然会带动着当地一大批的关联产业新兴崛起。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旅游走出去,也同样要先修路。加快318国道墨竹工卡段自驾车营地项目和慈觉林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厕所革命”,彻底转变传统印象中旅游厕所脏、乱、差的旧陋习。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游客服务中心的集散功能,增强旅游接待、咨询和票务能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三是加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以及本地旅游资源的知识普及工作,这些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劳动力支撑,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激活整个自治区的劳动力市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乃东区充分利用昌珠寺以及其民俗文化街,通过开设乡村旅馆、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欣赏游玩,共解决7个岗位。结合当地农村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通过整治危房、整治垃圾污水等,以及建设游客中心并配套完善停车、休息、咨询服务等功能设施;同时,积极协调施工企业,在旅游建设项目及景区(点)的建设过程中,使用当地工人、车辆及设备等,累计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30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率。类乌齐县“康巴花都”生态旅游的成功推出,采用了极具特色地藏家乐和帐蓬营地的经营模式,并且随着朱角拉山隧道的贯通,最大的交通瓶颈被打破,游客大大的增加,带动本村群众81户400余人参与整个旅游管理过程中,帮助贫困群众23户89人增加收入走向富裕。吉多乡贫困群众通过注册各类经济合作社,经营范围从建筑、汽车维修、农机具配件销售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行业形式丰富多样,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经济合作社的设立管理,带动解决了23人就业问题。

2.1.6区域贫困显著

西藏旅游行业的不断扩大,对不同区域的脱贫工作具有极大帮助。由于旅游资源具有相对独立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发展会带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拉萨市借助藏文化风情体验游、乡村生态观光游,成功打造焕然一新的旅游局面,并且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业发展,成为脱贫的重要发动机。乃东区不断创新旅游资源,并赋予“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的旅游品牌,将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以旅游发展带动群众脱贫。通过对农牧民的实地入户调研,并有意愿经营农家乐、民宿、特色商品家庭作坊的贫困户加以必要的培训指导,最大程度地发挥贫困群众积极性,让他们靠自身努力到参与旅游业发展中来,将常见的农副产品包装成特色的旅游产品,普通的农家院落打造成典型的旅游景点,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旅游脱贫的红利。整个藏区的精准扶贫始终都面临着自然地理高寒边远、生态脆弱不可克服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社会发育水平不高,经济落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项目等缺乏的问题,还有长期形成、难以突破的体制、观念等问题,具体来说,以下四大难题一直困扰着藏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一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意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符合现代时尚消费需求、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特色优势产品不多。整个青藏高原地大物博,特色资源极其丰富,但是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能力极其有限,以羊毛为例,西藏那曲、阿里最好的羊毛不是被当地消化,而是更多用于出口尼泊尔。藏区一些特色优势资源面临流失的危险。实际上,藏区太需要像西藏帮锦镁朵这样的现代化藏毯企业,利用当地最好羊毛,用纯手工编织法织出具有世界影响的藏毯创意产品,将传统民族产业发展成为出口创汇的品牌。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创意水平高的人才很少。目前,广大农牧民的思想意识还比较封闭,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先进事物和运用先进科技的能力较差,这给农牧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来很大的被动和影响。如藏区的畜牧业生产完全处在封闭的靠天养畜自然运作的原始形态,牧民从事牧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求,不参加或很少参与商品流通和市场竞争,仅用畜产品交换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这种自然经济状态的形成有深远的历史基础,既受传统生产观念的束缚,也受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三是生产组织方式落后,多数仍处于较为原始的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形式,严重束缚了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从总体上看,藏区缺少一批专业化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农民专业协会、社会化服务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组织。四是投融资渠道有待拓展,“小、散、弱”的情况普遍存在等。

2.2西藏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

形成原因包括:

(1)恶劣的生态环境,频发的自然灾害,危害着农牧民的生命健康,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牧业基础设施、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医疗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足,使得贫困农牧民难以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致富能力。

(3)贫困农牧民固守种植和放牧等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严重依赖于耕地、草场、牲畜等,生产经营方式依然落后,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牧民增收渠道狭窄。

(4)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就业能力差。贫困地区大多分布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区域,义务教育机会少、程度低,职业技能教育严重缺乏。

(5)部分群众安于现状,缺乏致富意识。受传统思想影响,西藏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不愿出外打工,较难融入市场经济;部分农牧民向政府伸手要钱要物、等待救济的依赖思想严重,有钱花光、有肉吃光;部分贫困群由于宗教信仰,对牲畜惜杀惜售,饲养牲畜超载过牧,无法兑现为实际收入。

第3章 西藏产业的特色优势分析

对于各藏区来说,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文历史条件以及资源禀赋,产业选择的本身就具有特殊性,与其它地区显示出明显的差别。而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形式首先应该选择具有高原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因为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基础,也使区域经济各具特色、千差万别。一般来说,优势特色产业的实质是技术上的独特性,是产品和劳务的异质性和相对垄断性。然而对于青藏高原来说,由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加之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重在扬长避短,应该选择符合高原实际,有较强特色、较长产业链、较高知名度、较好发展前景并以比较优势取胜的特色优势产业。青藏高原的特色优势产业应该是“人无我有”的高原特色产业,集中体现其高原生态性与民族文化性。作为占国土面积1 /4 的青藏高原,地处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拥有着世界上最洁净的环境,是一方难得的“净土”,是绿色食品资源的宝库、水能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名、优、稀、特资源的密集地区,同时还拥有着这个世界上获得完整保护并且独具魅力的藏民族文化形态。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必将在藏区脱贫攻坚中发挥应有的作为和作用。根据青藏高原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育程度,藏区特色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上:

3.1“净土”产业

主要指无污染的纯绿色产业,如以高原农牧业、绿色饮食品产业、绿色医药保健品等为内容的绿色生态产品产业,能够体现高原“净土”特色和比较优势,深受内地消费者的喜爱。正因为如此,青藏高原是国家重要的绿色饮食品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业,也是强化藏区产业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体现。因此,特色农牧业应当是精准扶贫脱贫的重中之中。

3.2“圣地”产业

即藏族文化产业。之所以叫做“圣地”产业,是因其产业大都具有神圣性,这类产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围绕藏传佛教或以此为依托所形成的产业,如唐卡、藏药、藏毯、藏纸、藏香以及歌舞产业等,它们富有深刻的“藏文化”内涵,产业体现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藏族文化产业形态。热贡唐卡和藏戏已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藏药、藏香、藏毯等产业也都被列为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尼木藏香、热贡唐卡、姐德秀的邦典、拉孜的藏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传天下,使藏文化产业产品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3.3高原旅游业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