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外文翻译 > 文学教育类 > 编辑出版学 > 正文

解读微信用户分享社会危机信息的行为外文翻译资料

 2022-08-09 10:51:27  

作者:

Chen, Yang1 (AUTHOR) drchenyang@hit.edu.cn
Liang, Chulu1 (AUTHOR)
Cai, Danqing2 (AUTHOR)

来源: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18, Vol. 34 Issue 4, p356-366. 11p.

作者单位:

1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enzhen), Shenzhen, China
2Huawei Technologies, Shenzhen, China

全文字数:

9149

ISSN:

1044-7318

DOI:

10.1080/10447318.2018.1427826

.

Understanding WeChat Users Behavior of Sharing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ABSTRACT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and the prevalence of mobile devices, social media have introduced to modern society a brand new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here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are created and shared. Here, we explored the motivations of people sharing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through WeCha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identified the motiva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sharing behavior. We proposed and examined a research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theory of use and gratifi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osocial behavior to better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WeChat users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To test this model, we developed a study using a sample of 365 surveys collected from WeChat users. We found that in general, they share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not for entertainment, but for ob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others comments, socializing with others, or simply completing their social media routines. Moreover, we found that habit, status seeking and reciprocity positively affect WeChat us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behavior. We also found status seeking, socializing, and reciprocity positively affect their perceived subjective norm about the behavior.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framework of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he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ffect WeChat us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significant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conceptual model to explain WeChat users sharing behavior with regards to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and illustrates multipl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ir motivations.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overall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Chat users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and provide import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of crisis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BSTRACT FROM AUTHOR] . Copyright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s the property of Taylor amp; Francis Ltd and its content may not be copied or emailed to multiple sites or posted to a listserv without the copyright holders express written permission. However, users may print, download, or email articles for individual use. This abstract may be abridged. No warranty is given about the accuracy of the copy. Users should refer to the original published version of the material for the full abstract. (Copyright applies to all Abstracts.).

1. Introduction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and the prevalence of mobile devices, social media have introduced to modern society a brand new communication platform, where various types of information are created and shared. Here, we explored the motivations of people sharing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through WeChat,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identified the motiva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sharing behavior. We proposed and examined a research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theory of use and gratifi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rosocial behavior to better 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 WeChat users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To test this model, we developed a study using a sample of 365 surveys collected from WeChat users. We found that in general, they share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not for entertainment, but for obtaining information from others comments, socializing with others, or simply completing their social media routines. Moreover, we found that habit, status seeking and reciprocity positively affect WeChat us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behavior. We also found status seeking, socializing, and reciprocity positively affect their perceived subjective norm about the behavior.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consistent with the framework of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the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ffect WeChat us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significant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new conceptual model to explain WeChat users sharing behavior with regards to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and illustrates multiple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ir motivations.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overall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eChat users social crisis information sharing behavior and provide important practical implication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作者:陈杨drchenyang@hit.edu.cn
梁楚璐

蔡丹青

来源:国际人机交互杂志.2018,卷34第4期,p365-366,11页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深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深圳

全文字数:9149

国际标准期刊号:1044-7318

DOI:10.1080/10447318.2018.1427826

解读微信用户分享社会危机信息的行为

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创建和分享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这里,我们探讨了人们通过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信分享社会危机信息的动机,并确定了影响他们分享行为的动机因素。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微信用户的社会危机信息共享行为,我们提出并检验了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以及亲社会行为理论的研究模型。为了检验这个模型,我们使用从微信用户收集的365份调查样本开展了一项研究。我们发现,一般来说,他们分享社会危机信息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从别人的评论中获取信息,与他人社交,或者仅仅是完成他们的社交媒体程序。此外,我们发现习惯、地位追求和互惠对微信用户的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我们还发现地位寻求、社交和互惠对他们的主观行为规范感有正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社会危机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对微信用户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影响,这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相一致。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来解释微信用户关于社会危机信息的分享行为,并举例说明了影响他们分享动机的多个变量。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微信用户的社会危机信息共享行为,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危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作者摘要]人机交互国际期刊版权归泰勒弗朗西斯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版权所有者书面许可,其内容不得复制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多个网站,也不得张贴到列表服务器。但是,用户可以打印、下载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文章供个人使用。这篇摘要可以删节。对副本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用户应参考材料的原始发布版本以获取完整摘要。(版权适用于所有摘要。).

1.引言

由于社交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社交媒体向现代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类型的信息被创建和共享。在这里,我们探讨了人们通过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信分享社会危机信息的动机,并确定了影响他们分享行为的动机因素。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微信用户的社会危机信息共享行为,我们提出并检验了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使用和满足理论以及亲社会行为理论的研究模型。为了检验这个模型,我们使用从微信用户收集的365份调查样本开展了一项研究。我们发现,一般来说,他们分享社会危机信息并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从别人的评论中获取信息,与他人社交,或者仅仅是完成他们的社交媒体程序。此外,我们发现习惯、地位追求和互惠对微信用户的行为态度有正向影响。我们还发现地位寻求、社交和互惠对他们的主观行为规范感有正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在社会危机信息共享的背景下,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感对微信用户的行为意向有显著的影响,这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相一致。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模型来解释微信用户关于社会危机信息的分享行为,并举例说明了影响他们分享动机的多个变量。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微信用户的社会危机信息共享行为,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危机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为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平台。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社会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应用引起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在大规模危机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Kotsiopoulos,[42];Lachlan,Spence,Lin,Najarian,amp;Greco,[44])。一般来说,社会危机是指威胁或损害公众的生命、财产、健康或社会安全的事件(谢、乔、邵、陈,[65])。本文所讨论的社会危机包括自然灾害、犯罪、恐怖袭击、经济危机以及其他严重的大型公共灾难性社会问题等。从危机初期到灾后重建,社交媒体可以帮助分享最新信息,保持紧急交流渠道的开放,以及众包灾难援助和救援(Kim,[41])。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更加及时和广泛,受媒体基础设施破坏的影响也更小(Alexander,[2])。然而,对于社交媒体信息质量的担忧已经被学术界和业界提出,但是还没有达成共识(Alexander,[2];Chung,[23])。一方面,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当局的适当指导或有效审查,社交媒体上的危机信息可能会被扭曲或误解,导致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Tripathy,Bagchi,amp;Mehta,[62])。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社交媒体并不一定会加剧社会危机谣言的传播,它还为识别错误信息和确认真实信息提供了潜在的机会(赵,尹,宋,[67])。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主要是Facebook和Twitter,如何在特定的危机环境下工作,如飓风卡特里娜,孟买恐怖袭击,福岛地震(Hjorth amp;Kim,[35];Kim,[41]),昆士兰和维多利亚洪水(Bird,Ling,amp;Haynes,[11])。这些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交媒体技术的进步确实彻底改变了人们发布和分享危机信息的方式(赵等,[67]),但是对社交媒体用户分享行为的动机、原则或模式的研究却很有限。因此,从个体角度研究危机信息传播行为,对于解释危机信息传播现象,制定危机信息传播中社会媒体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除了长期存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最近的经济转型引发了更多的社会危机,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谢等,[65])。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1月,互联网用户达到7.31亿(CNNIC,[24])。中国的社会媒体用户有一个越来越容易获取和支付得起的环境,在那里他们可以参与社会危机信息(SCI)的传播(谢等,[65])。2011年1月21日,腾讯在中国推出了移动通信服务的微信,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移动应用。截至2017年6月,作为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微信吸引了来自200多个国家的8.89亿月度活跃用户,他们在上个月至少发送了一条信息,45%的用户有200多个朋友(腾讯[61])。除了通过分享短信、图片、声音、视频和地点进行基本交流之外,微信用户还可以使用Moments和Public Accounts等功能来发布和分享信息。与其他社交媒体相比,微信有一个更加严格的交友机制,人们只能通过扫描个人二维码或使用特定的账号ID来加对方为好友,这使得微信朋友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线下都有一定的社交联系(Chen,Goh,Sun,amp;Rasli,[19])。

考虑到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SCI分享行为和微信在中国的突出地位可能带来的好处,本研究希望了解中国微信用户分享SCI的行为。具体而言,这项研究有以下目标:

确定影响微信用户SCI分享行为的激励因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实际行为(AB)。

建立一个全面的模型来解释微信用户SCI分享行为的决策过程。

在引言之后,第二部分回顾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并提出了假设。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在第四部分中提供。第五部分讨论研究结果。最后,第六部分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意义、局限性和方向。

2. 理论背景

为了深入了解微信用户的SCI分享行为,结合TPB的知识、使用与满足理论(Uamp;G)和亲社会行为理论(TPSB),开发了一种探索方法。将这三种理论整合到研究中的理由如下。

3. 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解释了个体特定行为的信息和激励影响。计划行为理论的一般前提是,当人们对某一行为持有一种有利的态度,认为对他们很重要的人认为他们应该这样做,或者相信他们能够控制这一行为时,他们更有可能实施这一行为(Ajzen,[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计算机行为规划委员会就被用来研究计算机技术的接受程度。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或修正了这一理论来解释用户的网上行为,如购物(Cheng amp;Huang,[20])、观看视频(Cha,[14])和航运服务使用(Lu,Lai,amp;Cheng,[46])。然后,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互联网用户在社交媒体领域的行为,包括位置信息披露(Chang amp;Chen,[15])、个人隐私保护(Taneja,Vitrano,amp;Gengo,[60])和打击谣言(赵等人,[67])。已经发现,计划行为理论在解释和预测社会媒体相关行为方面是非常有帮助的(赵等人,[67])。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构建研究假设,在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下对微信用户的SCI分享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原有的城市行为规划理论中,有三个变量直接或间接地解释了人们的行为意向(BI)和行为意向(AB)。第一个变量是对一种行为的态度,它描述了一个人对一种行为的评价。本研究参考了微信用户对SCI分享行为的评价。一个人对一种行为的态度可以预测他/她的BI(Ajzen,[1];Fishbein amp;Ajzen,[30])。因此,我们假定:

对SCI分享行为的态度将对微信用户分享SCI的意愿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个变量是主观规范(SN),个体对特定行为的感知受到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和老师)的判断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SN指的是微信用户在多大程度上将分享行为视为他们认识或重视的人之间的规范。研究发现,SN可以解释玩家游戏持续意向的63%的变异(Chang,Liu,amp;Chen,[17]),并且对个体进行食品卫生处理行为的意向有很强的影响(Bai,Tang,Yang,amp;Gong,[8])。在社交媒体上,网络营销也被发现在影响用户的行为意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Cheung amp;To,[21])。这里,我们假定:

H2:主观规范将对微信用户分享SCI的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影响行为意图的第三个变量是个人对参与行为的轻松程度的感知,称为感知行为控制(PC),它也直接影响AB(Ajzen,[1])。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想要调查分享SCI的难易程度是如何影响人们在微信上的行为的,在微信上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传播信息。因此,我们假定:

H3:感知行为控制对微信用户分享SCI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H4:感知行为控制对微信用户共享SCI的AB值有正向影响。

最后一个变量BI调节AB及其前件变量(Ajzen,[1])。现有的研究表明BI可以通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amberg,Hunecke,amp;blbaum,[9])和微博客(蒋等,[37])来预测AB。然而,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诸如电子垃圾回收(Echegaray amp;Hansstein,[27])、太阳能使用(Hai,Moula amp;seppala,[33])和谣言打击(赵等,[67])等研究中的意图-行为差距。这些结果表明,BI和AB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想要通过假设来检验SCI共享环境中的这种关系:

行为意向将对微信用户分享SCI的实际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4. 使用和满足理论

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角度来看,使用和满足理论揭示了个人主动选择一种特定的媒体而不是其他选择,以便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Katz,Blumler,amp;Gurevitch,[39])。作为传播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使用和满足理论对媒介使用者行为的意义和决定因素进行了解释(Malik,Dhir,amp;Nieminen,[47])。从传统媒体时代开始,使用和满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媒体使用背后的动机(Dimmick,Sikand,amp;Patterson,[26])。随着互联网逐渐取代传统大众媒体的主导地位,改变了人们对媒体的使用方式,研究者将使用和满足理论扩展到社会媒体研究领域。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都对用户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包括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napchat和Twitch(Phua,Jin,amp;Kim,[54];sjblom,Touml;rhouml;nen,Hamari,amp;Macey[59])。

“喜欢/不喜欢”、“评论”和“分享”是社交媒体用户的三种组织沟通行为。不同于分别受情感和认知驱动的“喜欢/不喜欢”和“评论”,“分享”受两者的影响(Kim amp;Yang,[40])。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贡献内容时,他们会全身心投入,积极性很高(Krause North amp;Heritage,[43])。例如,Facebook用户对内容分享意愿的心理激励包括自我利益和公共激励,但驱动效果取决于内容的类型(Fu,Wu,amp;Cho,[31])。如表1所示,关于分享健康信息(AlQarni,Yunus,amp;Househ,[3]),照片(Malik et al.,[47]),链接(Baek,Holton,Harp,amp;Yaschur,[6]),新闻(Lee amp;Ma,[45]),音乐(Karnik,Oakley,Venkatanathan,Spiliotopoulos,amp;Nisi,[38];Krause et al.,[43]),以及Facebook上的知识(Moghavvemi,Sharabati,Paramanathan,amp;Rahin,[49])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样一个观点:分享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然而,就作者所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39471],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您需要先支付 3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