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外文翻译资料
2022-11-16 15:00:16
英语原文共 9 页,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分布研究
刘录三a,b,周娟a,b,郑丙辉a,b,*,蔡文倩a,b,c,林魁轩a,b,唐静亮d
a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中国
b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中国
c水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中国
d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舟山 316000,中国
摘要:
本文收集了1972—2009年间长江口以及邻近海域赤潮爆发事件。基于GIS平台分析赤潮时空分布规律,随后绘制赤潮分布图。结果显示:(1)赤潮发生的三个核心区域集中在:长江口佘山东海岸、花鸟山-嵊山-枸杞附近海域、舟山附近及朱家尖东部海域。在这些区域,赤潮总共发生了174次,爆发面积超过1000km2的有25次。2000年之后,赤潮爆发频率明显加快。(2)从发生月份看,该区域赤潮集中期为5、6月份,其中5月赤潮发生次数占总次数的51%,6月占20%。(3)研究期发现,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赤潮生物中,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具齿原甲藻及夜光藻占优势地位,发生次数分别为38次、35次、15次和10次。
关键字:赤潮 时空分布 GIS 长江 河口
1.简介
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水生条件下迅速增殖或聚集的事件。当藻类处于高浓度状态时,水开始变色或者变暗,从紫色几乎变成粉红色,但它通常是红色的。另外,赤潮通常与海域的潮汐运动无关,因此科学家倾向于使用术语lsquo;lsquo;algal bloomrsquo;rsquo;进行描述。根据其毒性水平,可将赤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 (Gudtaaf, 1992; Su, 2001)。有毒赤潮生物含有或者分泌有毒物质,其中受到最显著影响的是海洋野生动物和沿海鱼类、鸟类、哺乳动物和其他生物,使其死亡。这些有毒物质的毒性作用在生物体上可以描述为麻痹性、腹泻、神经毒性、失忆或雪卡毒素,分别缩写为PSP, DSP, NSP, ASP 和CFP (Qi, 2003)。后者是因为赤潮生物的大量增殖导致海域耗氧过度,影响海洋生物生存环境,进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然而“赤潮“一词其实是一种误导,因为许多中毒事件中水并没有变色。同样的无毒性积累中,无害藻类也可以改变水域颜色(Anderson, 1989)。
最近几十年来,全世界赤潮事件的增长正在朝着令人不安的趋势发展。然而,赤潮发生有很多原因,其中只有一些与相关污染和其他人类活动有关。长期的地方和区域尺度研究表明,赤潮正在使沿海污染加剧。沿海地区受到大面积赤潮影响,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赤潮种类和爆发频率。以PSP为例,有害藻类网站(http://www.whoi.edu/redtide/)显示了PSP在1970年到2006年的分布,在1970-2006年间,人口数量增长了近9倍。许多研究或项目是很多双边和多边的国际项目规划的关键。在过去几十年中,大西洋海岸赤潮研究的案例一直比较少。为了其赤潮爆发了解原因,预测赤潮事件以及更好地减轻其影响,国际组织,如欧盟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经常汇集他们的资源以支持联合方案。在中国,一些大型项目已经进行,如生态学研究、海洋学机制研究、海上赤潮爆发的预测与处理(2004)。但是,某一地区赤潮长时间的分布方式和原因研究还未进行。
基于Su研究的赤潮发展三个阶段,本文将中国赤潮研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了解阶段:1977年以前中国只通过新闻媒体报道赤潮,例如: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发生。赤潮事件的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浙江台州,石浦海域,发表于原浙江两省水产实验场(梁和钱,1995)。在此期间,大约有10篇文献发表(Hua,1989)。
探索阶段:1997-1989年,国家有关部门逐渐关注赤潮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生理生态学和赤潮成因。在此期间,此类主题的60篇论文被发表(Hua,1989)。
发展阶段:从1989年到2000年,赤潮导致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生理生态学研究,国内科学家开始考虑赤潮相关研究的不同方法(Hua,1989)。一个项目的例子“中国沿海典型农区有害藻类动力学和控制对策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支持。它是为赤潮研究进行区域临近的农业区设计的。此外,由于卫星遥感(RS)的监测的范围大和时效性(Wang 等人,2006),一些研究人员试图将遥感应用到赤潮研究,侧重于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00年以来,遥感经常被应用于监测、识别和分析赤潮。国内科学家努力去探索该领域。Zhou和Fan(2007)分析总结了应用MODIS进行赤潮遥感监测的几种方法,并提出了MODIS在赤潮遥感监测中的优势和不足。Jeong(2005)使用海色演算法和空间分析技术检测并用人造卫星数据和GIS分析赤潮。此外,赤潮的风险评估越来越重要。Zhao(2004)从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经济及人体健康等 3 个方面考虑,通过统计我国2001年前主要海区发生赤潮的规模、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等信息来评判赤潮灾害的危害程度 ,并将赤潮危害程度分为 5 个级别; Wang和Wu(2009)建立了赤潮危害程度的风险等级评价模型,其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 有赤潮生物分泌毒素浓度 、赤潮生物细胞密度、赤潮发生面积、赤潮持续时间等。
2.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2.1研究区域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位于中国东部的东海岸,位于123°E ,29°30与32°00N之间。长江口占地约38010平方公里,包括江苏东南部海域、上海海域、杭州湾、舟山水域(图1)。长江口海域是赤潮高发区域(Wang,2002)。这里长期受长江冲淡水以及台湾暖流的影响,能够在特定的地点和季节形成有利于赤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丰富的营养盐、充足的光照以及适宜的温度等(Zhou 等人,200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与其他海域相比,人类在此活动日益频繁,导致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Huang 等人,2003)。
2.2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研究中,赤潮数据来自1972到2009年的早期记录。数据源于国家以及相关省市发布的公报,包括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1986-2000),中国海洋灾害公报(1999-2009),浙江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986-2008)和上海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1986-2008)。除此之外,一些历史数据来自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有关赤潮研究的著作与论文(Fu , 1993; Xu, 1992; Shen 等人, 1995; Wang, 2001; Cai 等人,2002; Tang 等人, 2005; Fei and Jiang, 2008; Ye 等人, 2009)。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记录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的8-12月。该次赤潮发生在海礁以东约24km2海区范围,由铁氏束毛藻造成,造成鱼类减产(Xu 等人, 1994)。1985年以前不连续的赤潮事件记录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部分的详细记录并没有,因此我们不确定历史数据的真实性。
最近,中国科学家调查赤潮多方面的起因和影响,主要关注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包括气候条件,如:风速;水文环境,如: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值;地理条件,如:浮游植物种类与其毒性;营养盐分布,如:N、P、Si (Huang 等人, 1994; Qi,2003; Wang, 2002; Zhu 等人, 2003)。使用ArcGIS技术,展示赤潮在1972-2009年间的时空变化。
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时空变化
3.1赤潮空间特征分析
图2显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事件空间分布,赤潮主要集中在3个区域:长江口佘山附近海域、花鸟山-嵊山-枸杞山附近海域、舟山及朱家尖东部海域。该区域自1972~2009年赤潮事件记录在案的共有174次。其中,赤潮发生面积记录不详的共32 次,占总统计次数的18. 4% ,发生面积<50 km2的共44次,50 ~ 100 km2 的共发生18 次,100 ~ 500 km2 的共发生41次,500~1000km2的共发生24次,面积>1000km2的共发生25 次(见表1 )。1987到1990年间经常出现大面积(面积大于等于1000km2)赤潮。2000年到2009年间,只有一年(2007年)未出现大范围赤潮,1990年和2000年舟山海域出现7000km2大范围赤潮。
图1 研究范围(29°30-32°00N,123°E)
图2 在地图上展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分布
表1 1972-2009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较大规律赤潮发生时间表(面积ge;1000km2)
年份 |
起始时间(月-日) |
范围 |
面积 / km2 |
赤潮生物及密度 |
1987 |
7 月 |
长江口外东北海域 |
1 000 |
中肋骨条藻 104 个 / L |
6月13日 |
长江口外海域 |
1 400 |
夜光藻 |
|
1988 |
7月13日 |
嵊山岛附近海域 |
1 000 |
骨条藻 106 个 / L |
|
7月17日 |
长江口外海域 |
1 700 |
夜光藻 |
1989 |
7月13日 |
舟山群岛 |
1 000 |
骨条藻 109 个 / L |
1990 |
5月10日 |
台州列岛 -六横 -桃花岛 |
7 000 |
不详 |
|
5 月底 |
长江口 -绿华山 |
2 700 |
骨条藻 |
2000 |
5月18日 |
舟山附近 |
7 000 |
具齿原甲藻 1. 2 times; 108 个 / L |
2001 |
5月10日 |
中街山列岛 |
2 000 |
不详 |
2002 |
5月3日 |
虾峙门附近 |
100-2000 |
具齿原甲藻 107 个 / L |
亚历山大藻 105 个 / L |
||||
|
5月10日 |
中街山列岛附近 |
1 000 |
不详 |
2003 |
5月6日 |
朱家尖岛外侧 |
1000 |
东海原甲藻 |
5月19日 |
长江口外 |
1 000 |
具齿原甲藻 1. 2 times; 107 个 / L |
|
5月21日 |
中街山列岛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9858],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