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翻译观研究——以梁实秋翻译作品为例外文翻译资料
2022-12-02 19:27:50
文献翻译原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20131374027 翻译 韩松庭
Excerpt from three academic articles. The first one is《Transl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Task》, which written by Rana Raddawi.Rana Raddawi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of Sharjah. The excerpt is from the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Petra Christian University. Page 69 to 71. The second one is《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ich written by Lawrence Venuti. He is a famous American Italy scholar. The excerpt is page 1 to 2, 17 to 18, 20 to 21, 99 to 100, 148, 161, 185 to 187 and 273 to 275. The third one is《Multiculturalism and Translation》, written by Laura Rebeca and Elena Aleksandrova. This article published in《Studii de ştiinţă şi cultură》, page 127 to 130. The excerpt is page 127.
节选自三篇学术文章。第一篇是由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语言文学系Rana Raddawi所著的《翻译——一个多维任务》,发表于佩特拉基督教大学英语部期刊,选文为69至71页。第二篇是著名的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所著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所节选,分别节选自1至2页,17至18页,20至21页,99至100页,148页,161页,185至 187页和273至275页。第三篇的作者是Laura Rebeca 和Elena Aleksandrova,选自 《多元文化与翻译》,发表于《科学文化与研究》第127到130页,节选 127页。
TRANSLATION: A MULTIDIMENSIONAL TASK
Page 69 to 71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he Science The meaning of translation has changed tremendously over the last 50 years. It is no longer simply a bridge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linguistic backgrounds but also a science unto itself. With the emergenc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n academic subject, and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re taught all over the world whether at the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levels.
Translation the Practice
In this case, it i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that is in question. In other words, the translator tries to understand a text spoken or written in one language and conveys its meaning into another text spoken or writte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on the Product
Once the act of translating is accomplished, the product or the result obtained is also called a translation; be this product an article, a book, a brochure or any other discourse.
Levels of Translation
With the focus on the disciplina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we can state the 3 level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 level
This is the first level of translation. At this stage,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is done word for word, and is used at two times. First, when the translator is a beginner, they fear to veer away from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refore they comply with the contents and form of the words they are translating. Second, linguistic translation is used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purposes. In the latter, the linguists aim is to compare two different code systems and their functionality. This type of translation is called linguistic because it effectively represents the macro level of translation.
Pedagogical Level
Translation in this case is used as a means to teach or deepen the acquisition of a language. This approach has been recently neglected due to two factors: The adoption of the Direct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1970s which emphasizes the “authentic” language learning conditions in the classroom; abandoning thereby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language teaching. The Translation no more a dependent sector of Linguistics or any other field of knowledge but a science itself which is learned and taught in many worldwide academic institution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focus of research on learning of vocabulary as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the revealing results of the superiority of translation over context learning in terms of quantity, have led to a resuscitation of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L2 learning. Moreover, throughout my experience as a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instructor, I hav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first language of the learner (L1) should play a role in teaching our students English or any other language considered as a second language (L2), and in fact I believe that this method could be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order to both substantiate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o consolidat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 undertook experiments and further parallel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v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he results of these experiments are discussed at length in the third section of this paper, “Pedagogical Translation: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Professional Level
This is considered the highest and the third level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not a means but a goal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its function here is communicative and not pedagogical. It is called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because the translator has taken it as a profession to convey information and bridge gap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ivilizations.
Today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an autonomous multidimensional task. The concepts, statements and experiment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lead u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ranslation is no more a bridg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ivilizations merely for the sake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means of teaching a second language. In this sense, translation cannot but play a central role in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teaching L2. This approach is not merely confined to vocabulary learning but extends to figures of speech and correct syntactical unit acquisition. Translation can be described as a goal, and a pedagogical means in and of itself.
THE TRANSLATORrsquo;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Page 1 to 2
“Invisibility” is the term I will use to describe the translators situation and activity in contemporary Anglo-American culture. It refers to two mutually determining phenomena: one is an illusionistic effect of discourse, of the translatorrsquo;s own manipulation of English; the other is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文献翻译译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20131374027翻译 韩松庭
节选自三篇学术文章。第一篇是由阿联酋沙迦美国大学语言文学系Rana Raddawi所著的《翻译——一个多维任务》,发表于佩特拉基督教大学英语部杂志,选文为69至71页。第二篇是著名的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所著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所节选,分别节选自1至2页,17至18页,20至21页,99至100页,,148页,161页,185至187页和273至275页。第三篇的作者是Laura Rebeca and Elena Aleksandrova, 选自《多元文化与翻译》,发表于《科学文化与研究》第127到130页,节选 127页。
翻译——一个多维任务
第69至71页
翻译: 翻译的科学定义在过去5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不同母语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也是独立的科学。随着翻译研究的出现,翻译已经成为一个学术课题,无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翻译理论遍及全球。
翻译实践
这种情况下,就是正在进行翻译的过程。换句话说,翻译者试图理解用一种语言说的或写的文本,并将其含义传达到另一种目标语言或用目标语言写成的文本。翻译产品一旦翻译行为完成,产品或获得的结果也称为翻译;作为本产品的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小册子或任何其他话语。
翻译产品
一旦翻译行为完成,其产品或所获得的结果也可称之为翻译:可能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小册子或任何其他话语。
翻译水平
以翻译学科为重点,我们可以划分3个等级的翻译。
语言水平
这是翻译的第一等级。在这个阶段,翻译过程逐字完成,并两次使用。首先,初级译者翻译时,他们担心会偏离原文,因此他们遵循翻译的内容和形式。其次,语言翻译用于比较研究的目的。在后者中,语言学家的目标是比较两种不同的代码系统及其功能。这种翻译被称为语言学,因为它有效代表了宏观上的翻译。
教学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是用来教授语言或深化语言学习的手段。近来,由于两方面原因忽视了这一方法:20世纪70年代采用直接沟通的英语教学方法,强调课堂上的“正统”语言学习条件; 从而放弃语言教学的翻译过程;翻译不再单纯依赖语言学或任何其他知识领域,而是作为科学本身,在世界各个学术机构中进行研究和教授。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词汇学习作为翻译学习的有效方式,并且认为翻译对语境学习颇有好处,从而使翻译在第二等级学习中的作用再次得到重视。此外,以我作为一名语言教师和翻译教师的经验,我得出结论,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应当在我们教授第二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作用,实际上我相信这种方法比交流式的语言教学更有效率。这既能够证实我的个人经验,又巩固一个理论框架。我进行了实验,并进一步平行研究了翻译与交际方法。这些实验的结果在本文的第三部分“教学翻译:语言教学方法”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专业水平
这被认为是最高和第三等级的翻译。翻译不是一种手段,而是建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沟通渠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的功能是交际的,而不是教学性的。它被称为专业翻译,因为翻译者已经把它作为一种专业来传达信息和弥补个人之间,文化之间沟通的差距。
今天的翻译被认为是一个自主的多维任务。本文研究的概念,陈述和实验引导我们得出结论,翻译不仅仅是为了沟通而是个人和文明之间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教授第二语言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翻译不仅可以有效的学习第二级翻译,而且起着关键作用。这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词汇学习,而是扩展到语音数字和语法学习。翻译可以被描述为一个目标,并且翻译本身就是教学手段。
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
第1至2页
我将“隐形”作为术语描述当今译者在英美文化交流中的处境活动。“隐形”指两种相互影响的现象,第一种现象指的是一种话语的错觉,指译员本人使用英语所形成的效果,第二种现象指的是一种阅读和点评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英美文化中大行其道,其他国家文化中亦是如此。无论是散文或诗歌,小说或者不是小说,只要读起来通顺,只要剔除原有的语言及文体特征而显得透明,使人觉得其反应了外国作家的特点和意图,以及文本的基本意义,换句话说,就是让人觉得译文不是译文,而是原作——大多数的出版商,评论者,读者都会表示认可。“透明”这种错觉是通顺话语所形成的效果,是译员通过采用通行用法,坚持连贯句法和明确的意义所形成的效果,也是竭力保证译文可读性所形成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觉掩盖了生成译文的种种因素,首先便是掩盖了译者对外语文本的关键性干预。译文越通顺,译者便更加隐形,外语原文本的作者和意义也就更加显形。
第17至18页
翻译是译员在阐释基础上用目的语指示链代替原语指示链的过程。意义是能指的关系与差异的结果,这些指示链,构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意义链。这个意义链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一词多义,互文性,无限的链接),故而意义总有差异,永远也不能以单一的整体形势呈现(Derrida 1982)。原文译文都为衍生的,二者均由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材料构成,而这些材料均非作者或译者原创,并且破环了运作的稳定性,不可避免的超越了意图,甚于有可能与其意图相矛盾。因此,外语文本是汇集了众多不同语义的可能性,在特定社会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断变化的文化预设和阐释型选择,这只能可能性只是暂时固定在某一译本中。意义是多元,偶然的联系,而不是一元的,一成不变的本质,因此对于翻译的评价不能依据数学式的语意对等或一一对应的概念。在译文没有语言错误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定几种相互竞争的译文中究竟哪一种契合原文,因为评价翻译是否准确的典律以及“忠实”与“自由”的概念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甚至连“语言错误”这个概念也是可变的,因为误译,特别是文学文本中的误译,在目的语文化中有时候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还具有重大的意义。译文的生存是建立在疑问本身与特定文化环境及社会环境关系之上的。在这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下,译文才能得以产生并为人所阅读。
第20至21页
我想说,就遏制翻译的民族中心主义暴力而言,异化翻译在今天是非常可取的,异化翻译是对世界现状的一种战略性文化干预,反对英语国家的文化霸权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流。英语中的异化翻译有时就是抵制民族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满与帝国主义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民主的地缘政治的确立。然而,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与实践,异化翻译是某些欧洲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他肇始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化之中,近年来在法国文化中得到复兴,其特点是融合哲学,文学批评,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等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现在已经发展成所谓的后结构主义。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长期以来在英美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直是提倡通顺翻译的规划理论。通过制造透明这种错觉,通顺的译文伪装成真正的语意对等,事实上是对原文的部分阐释和偏向英语价值观的阐释,导致翻译本应传达的差异被抹去了,这种差异即使没有完全被抹杀,也被大打折扣。尤金·奈达是一位影响甚广的多产学者。这种民族中心主义暴力在他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奈达是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顾问:在奈达的理论中,透明用来为基督教的人本主义服务。
第99至100页
在翻译史上,译者一直在探求一种与流畅翻译不同的翻译策略,这种尝试催生了新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就是要显示源语文本的异质性。18,19世纪之交,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语国家中缺乏文化资本,但在另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成中却异常活跃,这种民族文化就是德国文化,1813年拿破仑战争时期,施莱尔马赫作了《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演讲,认为翻译在普鲁士民族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精英文学的培训,翻译丰富了德语,改变了德意志文化的历史命运,使其成为了全球霸主。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他把翻译提到了民族主义日程,把翻译作为再现文化差异的场所,而非再现文化同性质的场所,这种文化同性质也会体现他的意识形态构造,长期以来,这种同质性在英美两国的英语翻译中始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占据着主流地位。他的翻译理论一方面建立在一种对外国文化的沙文主义式屈尊之上,认为外来文化不如德国文化,另一方面建立在对外文化差异的发沙文主义式的尊敬上,认为德国文化不如外来文化,因此要发展德国文化就必须关注异域文化的文化差异。
这两种矛盾的倾向是19世纪早期欧洲国语民族主义运动所特有的现象,这种民族主义运动影响了整个欧洲。这些倾向也表明,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可以与其服务的意识形态相分离,转向其他用途。国语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矛盾是:语言一方面使国语民族主义运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使国语民族主义运动容易受到责难。正如贝内迪克特·安德森所说,“民族被视为一种历史命运,一个通过语言想象出来的社会。通过语言,民族同时呈现出它自身既开放又封闭的一面”,因为“语言不是一种排他性工具:一般来说,任何人都可以学会任何语言” (Anderson 1991:134, 146)。语言构筑了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但语言对新用法的开放性又使得民族叙事被重写——在这种语言就是异化翻译的对象,对原文的文化差异有极大兴趣的时候,更是如此。
如果施莱尔马赫的看法是正确的,异化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的文化构建,有利于构造以异化为基础的文化身份,为使同一语言的群体争取政治独立服务,那么,异化翻译策略也会破坏目的语文化的任何民族概念,挑战目的语民族的文化典律,学科界限和民族价值观。这从英国翻译界的争论中得到了证实,论争的焦点是关于弗朗西斯·纽曼采用异化方法翻译的《伊利亚特》(1856)与马修·阿诺德在牛津大学所作的《论荷马作品的翻译》的演讲,纽曼的异化翻译理论要求翻译策略的发展不仅要偏离维多利亚时代的透明话语,也要偏离阿诺德的只为学术精英服务的民族文化观念。以下的谱系学分析重构了异化翻译传统,这一传统既涉及德国翻译史,也涉及英国翻译史,研究这种翻译策略在具体文化语境中的形成,并评估异化翻译对攻击当下规划翻译所起的作用。
第148页
在英语翻译中,寻求与规划传统不同的另类翻译的努力导致了各种异化翻译的出现,这主要体现在原文的选择和翻译话语的创新上。译者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彰显原文的异质性:一是采用偏离当今盛行的归化话语的话语策略,二是选择翻译那些可以挑战目的语中当代外国文学经典的文本。异化翻译是一种异类的文化实践,他抵抗主流价值观,发展在本土处于边缘地位的语言和文学价值观,包括因抵抗本土价值观而被排斥的异域文化。一方面,异化翻译对原文进行以本族为中心的挪用,将翻译作为再现另类文化的场点,从而把翻译提上了本土的文化政治议程,比如说另类文化政治;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另类的文化姿态使异化翻译能够彰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发挥文化重构的作用,并使那些偏离民族中心主义的译文得到认可,并有可能修正本土的文学经典。
第161页
文化挪用方式,例如翻译,对塔尔凯蒂将强势语言少数化的项目来说,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挪用的方式无疑是有用的。显然,这一项目的非疆域化效果会使其翻译具有异化倾向,而彰显意大利主流文化价值观。在翻译雪莱的英国哥特幻想小说时,塔尔凯蒂大量使用了标准方言。然而,塔尔凯蒂的翻译是对英语文本的剽窃,这使其政治意义变得错综复杂。
第185至187页
当代英语译者不能像塔尔凯蒂学习如何剽窃外国文本,而应学习如何选择文本进行翻译。塔尔凯蒂的翻译表明,异化翻译不仅要采用异常的翻译策略,而且要采用偏离目的语文化主流文学经典的外语文本。塔尔凯蒂选择雪莱哥特式的小说进行翻译,其异化体现在引入挑战占据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话语。在他之前,已经有几本外国的幻想小说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出版,因此,他的译文与这些译本共同发起一场文艺鉴赏变革,最终导致文学经典的重构。浪荡文学派的其他成员,比如著名的阿里戈·博伊托和卡米洛·博伊托兄弟与埃米里奥·普拉加,都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出版过哥特式小说集。许多的外国作家——如坡·戈蒂埃和埃克曼·夏特良——的意大利语译文在十九世纪末迅速增加。例如霍夫曼的故事集在1877到1898年先后出现8种不同的意大利语版本(Costa and Vigini 1991; Rossi 1959)。这些趋势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幻想题材成为20世纪意大利小说的主流题材,也成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流题材,因而出现了路易吉·皮兰德娄,马西莫·邦腾佩里,迪诺·布扎蒂,托马索·兰多尔非,伊塔洛·卡尔维诺(Bonifazi 1971 and 1982)等形形色色的经典作家。塔尔凯蒂给另类英语译者的启发是,翻译中外语文本的选择和话语策略的创新一样具有异化功能,同样能对目的语文化产生影响。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流畅原则的背离可能会限制译作的发行甚至禁止出版。但是塔尔凯蒂的翻译表明,在执行翻译项目时精心选择外语文本和外国文学作品的战略性价值。
19,20世纪之交,随着现代派在英美文化中的出现,透明话语在英语翻译中的优势地位得到挑战。话语实验室这一时期的文学的特征,它带来了一种新的翻译策略,即采用异质性的话语,避免行文的流畅性,这种方法不仅主要用于诗歌翻译,还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如今,翻译成为现代主义诗学的一种主要实践方式,他鼓动译者挪用各种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为英语中现代派议题服务。同时,英语翻译理论已经达到了具有高度批判性的复杂程度,把翻译作为理论武器将特定的现代主义文本合理化,这些文本既包括现代派翻译的诗歌,也包括现代派诗歌的翻译。
第273至275页
1978年,在我翻译的意大利诗杂志发表不久,我碰到另一位美国的意大利语翻译,他比我年长写,发过的作品颇多,是位很有天赋的作家。他评价了一些我的作品,并对文学翻译提出来一些精辟的见解。其中之一是建议我翻译同时代意大利文学家的作品,这些年他一直如此,并取得了成功。他认为译者若与原作者处于同一时代,就可以感同身受,对于翻译来说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这种共通可以提高疑问对原作的忠实度。那位朋友说,当译者与作者“simpatico”时,译者会翻译的更好,“simpatico
剩余内容已隐藏,支付完成后下载完整资料
资料编号:[25564],资料为PDF文档或Word文档,PDF文档可免费转换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