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笔法”的思考
2023-05-27 20:33:20
论文总字数:11798字
摘 要
笔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内容之一。笔法是什么?晋人“笔法”又是什么?能否传承?能否被“复制”等都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主要就晋人“笔法”是什么,以及历代书家在崇尚晋人,学习晋人书法过程中,关注与“笔法”相关的重点内容作考察,如“骨势论与执笔法”、“把笔轻与八面出锋”、“用笔千古不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中锋”等,从侧面考察“笔法”内涵与其存在的意义。希望通过考察,能对我们理解笔法,传承书艺有一定帮助。关键词:书法 笔法
Abstract: writing is the core China calligraphy art. So is every book on wri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inheritance". What is the style of writing? Whether the inheritance? How to inherit? Strokes can be "copied" have set us thinking. What is the style, and the inheritance in the "brushwork" attitude on the issue of some sort, we hope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how the style of writing, ha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calligraphy art. This paper think that writing is not mysterious, art inheritance require interpretation of previous works, calligraphy inheritance so-called also when so,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rue inheritance, which is the inevitable law of all art to do.
Keywords: style writing
目 录
前 言 5
1什么是笔法 5
1.1执笔法 6
1.2用笔法 6
1.3骨势论 9
2宋人的笔法观:“把笔轻”与“八面出锋” 10
3 “用笔千古不易”与笔法的关系 12
4 动态的笔法:“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13
5 异化的笔法:“笔笔中锋” 14
7 结语 15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前 言
笔法是中国书法的核心。现代书法对笔法的研究尤为热衷,历代书家对号的笔墨都有精彩的论述。如 “屋漏痕”、“锥画沙”、等,对我们书法的学习依然很重要。而对于笔法“秘传”的故事,也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如:钟繇盗韦诞墓而得笔法之说等。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记载: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文传终于此矣。[1]
从这段文字看笔法似乎是一直传承的,笔法的重要性被历代书家所重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蔡邕受于神人”却是无稽之谈,也就是说蔡邕之前却没有笔法可言,徐悲鸿先生在一则题跋中说 “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2]是有道理的。有学者根据《传授笔法人名》总结说:“所谓笔法传授就是以蔡邕为始祖,从魏晋的钟、王,沿六朝而下的书法传统,是为表明其权威而建立起来的,全是以名家为中心,指明书写技法是一种相互传授承袭的关系。”[3]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真正占据笔法核心地位的不是蔡邕、钟繇,而是以二王一系为代表的晋人书家传统。唐代以后,笔法传承谱系已然少有问津。
笔法传授一方面被赋予了道统性质,另一方面又由于缺乏真迹而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本文写作之前,对这方面问题的当代研究也做了相当的关注,却发现二王一系的晋人“笔法”研究,有走进僵局的惨状:一方面说没有真迹;另一方面说“古法”失传。如果是这样,古今悬隔,我们简直无法切入研究的领地。
本文将从什么是笔法,什么是晋人“笔法”,以及历代书家在书法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关注的与“笔法”相关内容作重点考察,如“骨势论与执笔法”、“把笔轻与八面出锋”、“用笔千古不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笔笔中锋”等,从侧面考察二王一系的晋人“笔法”在历代书法学习过程中是否被重视,以及如何解读的实际状况。
1什么是笔法
所谓笔法,潘伯鹰先生的观点是:“从执笔到用笔,结合起来,总名之曰:笔法。” [4]从广义上说笔法应包括执笔法和运笔法。
1.1执笔法
唐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旭曰“妙在执笔”。说明执笔是学习书法的关键之一。“执笔为用笔之始,不解执笔而言用笔,必无是处。”[5] 作为笔法的重要内容,执笔历来受到重视。
历代讨论执笔者颇多,晋人对执笔的认识,集中在高低与松紧,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云:
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6]
从《笔阵图》中对执笔高低的规定来看,是符合晋人相对较小的各种书体的,如果从执笔的松紧来看,似乎执笔近而紧者更好。
有关王羲之从献之背后掣笔而不脱的故事,似乎在证明这一观点,但持相左意见的也代不乏人。从符合自然书写便捷来看,宋人苏东坡的观点,似乎更符合实情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得之。”[7]
韩方明,唐代贞元年间书法家,生平事迹不详。对笔法的来源追溯到崔瑗,但传法者却是张旭“永”字八法,和“五执笔”,“永”字八法是运笔法,外加执笔法五种:执管、扌族 管、撮管、握管、搦管。其中以执管法最为常用。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其后还附徐公曰三段,大致言:执笔要指实掌虚。要“用之自在”。用笔“在乎便稳”,“在乎轻健”等,与今人对于用笔的认识基本一致。
元陈绎曾《翰林要决》说:拨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光者止五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七字诀。实际上只增加了“导”、“送”实际上是用笔之法。
后代添加,所谓:枕腕、提腕、悬腕等应该是宋以后桌、椅、凳普及而变通之法。
1.2用笔法
笔法中包含用笔法,字不用多言,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对笔法这样概括: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7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