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城如海》中的隐喻
2023-08-24 10:29:47
论文总字数:10259字
摘 要
《王城如海》的创作显示了徐则臣人到中年的创作特质。作者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以“王城”为背景,描绘了社会高速发展下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现状,通过王城上空的雾霾,戏中戏中的猴子,余松坡收藏的面具等意象隐喻,暗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劣、城乡鸿沟与阶级差异的不断扩大,通过描绘城市中各个阶层人的生活现状,揭示了现代人类难以逃脱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困境。关键词:《王城如海》;雾霾;猴子;面具;生存危机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Wangcheng Ruhai" shows the creative qualities of Xu Zechen to middle age. The author uses keen observation and perception to describ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in big cities und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Wangcheng”. Through the smog over Wangcheng,the monkeys in the play, the masks of Yu Songpo’s collection, etc. The image metaphor implies the grow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widening of the urban-rural divide and class differences. By depicting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in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city, it reveals the survival crisis and spiritual dilemma that modern humans cannot escape.
Keywords: "Wangcheng Ruhai"; Smog; Monkey; Mask; Survival dilemma
目录
前言 3
一 城上之霾 3
二 城外之猴 5
三 城中面具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前言
被认为是“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其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描述现实中的北京,一个是描写想象中的故乡。在北京系列小说中,作者多是以“京漂”为主题,展现大城市中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揭示人物在现实中的生存痛苦与困难。《王城如海》通过描绘海归戏剧导演余松坡一家,余家保姆罗冬雨及其弟弟罗龙河、男朋友韩山、余佳山等人物在王城中的生存状态,把当代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说中意象丰富,使作品具有了纷繁复杂的主题意味。纵观全本,小说大多篇幅涉及到了北京的雾霾、作为戏中戏的剧本《城市启示录》中的猴子以及小说后半部分出现的面具,都成为了小说中的主要文化意象,小说正文与余松坡的戏剧《城市启示录》相互推进,道出了文章不同层面的思想主题意蕴。
一 城上之霾
城市,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飞快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从农村到城市去成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的梦想。生在农村的我们从小就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的城市的好大学,上完大学要去一个繁华的城市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就这样无数的年轻人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摸爬滚打,于是一个个新颖的名词出现了:“北漂”“海漂”“北上南下”,统统压在了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身上,或许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我为什么要到城市来,我要看清这个城市的什么?北京这座城市,是这部小说的故事以及一切思想发生的基点。在徐则臣以往的作品中都是从大城市看小城市、以国内的认知方式来创作,而《王城如海》则采用了崭新的国际视角,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这座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千年古都,于是《城市启示录》中的主人公海归教授余松坡应运而生,带着妻儿从美国回到北京。于是小说开篇便通过余松坡的儿子余果对雾霾过敏交代出北京是一个雾霾重度污染的城市,而后雾霾这一意象在文中出现频率上达七八十次,在城市化进程中,雾霾程度俨然成为了评价一个城市环境好坏的最快尺度。当然小说中的雾霾除了在警示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渐糟糕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展示了生存在繁花锦绣的大都市北京,人们面临的巨大压力。社会现实就像雾霾一样,黑压压的笼罩在人们的头顶,灰暗阴沉。
北京,是这部小说故事发展和思想流泻的背景。雾霾,则为这座城市最浓重的背景底色。雾霾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衡量城市环境好坏的一大尺度,承载着作者揭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意图。小说中,余松坡的父亲患肺癌过世与自己也曾经被误诊为肺癌的经历作为余松坡的记忆中永恒的伤痛留存,尽管与雾霾的关系不尽明朗,这种关乎性命的威胁与戕害仍被暗示为雾霾的隐性后果被加以放大。[1]作为雾霾天最大的受害者便是余果,小说开篇窗户一开,余果便开始咳嗽,并且已经咳嗽了一个半月,能跑的医院能吃的药都已经吃遍了,而后余果那凄惶而空洞地咳嗽声贯穿全篇,余果便也成了雾霾天最好的“天气预报”,使人听着心惊肉跳。这是生态之霾,这是城市化进程中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也是对人类健康的残忍伤害。但作者笔下雾霾的意义并不止步于此。
小说以余松坡回北京导演的第一部戏剧《城市启示录》中对生活在城市角落蚁族的议论,冒犯了在城市中求学打拼的年轻人引发社会争议而展开。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术语,"蚁族"指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该群体规模庞大、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收入较低、生活条件艰苦。[2] “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典型总结,是当代年轻人的共同生活状态。“拥挤、颓废、浓厚的荷尔蒙,旺盛的力比多,繁茂的烟火气,野心勃勃、勾心斗角,倾轧、浑浊、脏乱差的味儿。”[3](p58)身处在王城这座大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贫困、拥挤的群租房,连做爱甚至都是与别人一帘之隔,可是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暂时将自己隐身于此。他们在城市中打拼,保姆罗冬雨的男友韩山为了能够与女友近一点换了多次工作,与同事商量将自己快递业务的线路换到女友工作的小区,只为有更多的机会见到女友;而因女友职业的特殊性,每次见面却也只是在门口一掠而过,让这对年轻人饱受相思之苦。而韩山的同事彭卡卡在一次送快递的路途中出车祸不治身亡,这让韩山也颇受打击,一条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也为小说垫下了一层压抑的颜色。社会底层的工作者如此,一心求学的大学生们也未必幸免。毕业等于失业,保姆的弟弟罗龙河大学毕业考研失利打算二战,靠着微薄的工资在一家影视公司里当枪手;[4]出租屋里的女孩子靠着编书维持生计。他们承受着年轻人承受不来的压力与压抑,这压力就像无形的霾一样深深的压在为了生活而打拼的年轻人身上,在现实的重担下压弯了腰却还在拼命的向上攀爬,这就是无形的社会之霾。
“蚁族”的生活萧条,而生活富裕,阶层教高的海归教授余松坡家的生活状况也并不容易。余松坡回到中国之后,由于戏剧中隐含了对年轻人的冒犯,导演的第一部戏剧引起了社会争议,遭到了年轻人抵制和抗争。在与余佳山的偶遇之后,让他回想起了终其一生无法诉说的对堂兄的亏欠,经历了岁月轮转,余松坡仍然无法忘记心中的恐惧与忧虑。费劲了心思得到了进城读书的机会,却也因此断送了堂兄的前途人生,这是余松坡一生也抹不去的记忆,造成了他终身逃脱不了的歉疚,这是他那一代人拥有的心灵之霾。而作为母亲的祁好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关心儿子的生活细节,甚至连医生都说她不是个称职的母亲,反倒是保姆更受儿子的依赖,这也是现代人在生活与工作中难以平衡的矛盾,正逐步演化为心灵的伤痛,似乎正在步着余松坡的同样的经历,一直到最后也会有着各种心灵之霾。在王城,每个人都有着工作与生活的烦恼,人与人之间都缺少了必要的关爱与交流,在现实的重压下忙于奔波,这些都成了北京这座城市标签,构成了心灵之霾的养成机器。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25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