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范成大运河行旅诗中的桑梓之情与黍离之悲
2023-11-25 09:12:18
论文总字数:7492字
摘 要
范成大一生有三段运河行旅,其中最长的一段时在乾道六年(1170年)使金途中,共留下二十首诗作。当时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也从这些诗作中反映出来。桑梓之情与黍离之悲在这些诗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关键词:范成大;运河;行旅诗
Abstract:Fan Chengda had travelled by the canal for three time in his whole life. The longest of them was in the sixth year of Qian Dao (1170) on his way to the enemy country Jin for a diplomatic mission for his country, He left in total 20 poems . Along the Banks of the canal was historic sites also reflected from these poems. Sorrow reflected most vividly in these poems.
Key words:Fan Chengda;canal;Travelled poem
根据诗人的《范石湖集》与《范成大笔记六种》中留下的诗文对比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可以得出范成大一生主要有三段运河行旅。其中最长的一段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使金途中。南宋时期,原北宋的疆域领土以淮河为界被分割为二,南宋政府所辖控的运河河段最北端只到淮河入口楚州。自绍兴和议之后,宋金之间的关系转为缓和,双方都恢复了互派使节的制度,这些使节往来所行驿道的起始点,分别为南宋首府临安和金首府燕京(金称其为中都,今北京)。诗人使金途中从临安至盱眙军(江苏盱眙县)行江南运河。渡淮后入金境,从泗州至南京(即北宋开封府,金改称南京),循原汴水水道,但水路不通,只能走陆路。从南京至中都走陆路。此段行程共留下二十首诗作。诗人的第二段运河行旅是乾道八年(1172年),赴广西帅任。当年十二月七日,诗人从苏州登船出发,东南行至松江,转向西南至震泽,经湖州及其属县德清、临安府余杭县。但此段行程中并没有留下诗作。第三段运河行旅是淳熙四年(1177年)离蜀东归,至镇江乘小船入江南运河至故乡。其中只留下一首《将至吴中亲旧多来相迓感怀有作》。本文将重点研究范成大使金过程中途经运河段所留下的诗作。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国。诗人从临安出发,乘船从江南运河入江苏,经盱眙,过泗州,渡淮河,过临淮县,至虹县,途经灵璧县至宿州,沿古汴水西北而行经永城县,过酂阳镇,过谷熟县,经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向西而行,经睢州,过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至南京(今河南开封)。至此诗人都沿着运河而行,这条道路在北宋时期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道路,是江淮漕粮转输北运的主干道。在金统治期间,汴河并未受到重视,任凭河道堵塞荒废,如楼钥使金看到的情形是:“宿灵璧,行数里,汴水断流”,“宿宿州。自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堰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1](2)诗人也在《汴河》题下自注:“汴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2](P145)令人痛惜不已。这一段行程中诗人总共留下了《渡淮》、《汴河》、《虞姬墓》、《宿州》、《雷万春墓》、《双庙》、《睢水》、《伊尹墓》、《留侯庙》、《西瓜园》、《宜春苑》、《京城》、《护龙河》、《福胜阁》、《相国寺》、《州桥》、《宣德楼》、《市街》、《金水河》、《壶春堂》共二十首诗作。桑梓之情与黍离之悲尽在其中。
一、范成大凭吊咏叹的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1、虞姬墓
这是诗人渡过淮河、到达金管辖区之后,游览的第一个名人遗迹。《虞姬墓》题下自注:“在虹县下马铺北三十七里。”[2](P145)“墓在路左,双石门,出丛草间。往来观者成蹊。”[3](P11)虞姬是项羽的宠妾,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自刎而葬于此。范成大《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2](P145)
2、雷万春墓
雷万春是唐代将领张巡的偏将,以忠诚勇敢著称。《揽辔录》称:“至南京(指宋南京,即今河南商丘),虏改为归德府。过雷万春墓,环以小墙,榜曰:‘忠勇雷公之墓’。”[3](P11)安史之乱时叛军围攻雍丘,雷万春登上城楼,敌人埋伏下的弓箭忽然发出,他的面部中了六箭,却丝毫不动,敌人以为是木刻的假人。范成大所作《雷万春墓》可谓赞赏备至。
3、双王庙
《双庙》题下自注:“在南京北门外,张巡、许远庙也,世称‘双庙’,南京人呼为‘双王庙’。”[2](P146)张巡,曾任唐真源县(即今河南鹿邑县)令,官至御史中丞。许远,唐睢阳太守,官拜防御使。平息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许远两人合力镇守睢阳,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睢阳城终被攻破,两人遇难。范成大作《双庙》以纪念。
4、伊尹墓
《伊尹墓》题下自注:“在空桑北一里。有砖堠刻云:‘汤相伊公之墓’。相传墓左右生棘,皆直如矢。”[2](P145)伊尹相商汤,辅佐商汤灭夏朝,建立商朝。对于史书中关于伊尹弑君篡位之说,范成大予以驳斥:“三尺黄垆直棘边,此心终古享皇天。汲书猥述流传妄,剖击磋无咎单篇。”[2](P145)
5、留侯庙
《留侯庙》题下自注:“在陈留县中。案:王原叔诸家考子房所封,乃彭城留城,非陈留也,自宋武下教修复时,其失久矣。”[2](P145)郝经《陵川集》也讲到:“留,故沛国属邑,今徐州沛县留城是也。由汉以来,庙祀不绝。故留侯庙应在徐州。此地自宋武下教修复时,其失久矣。”[4](P475)《揽辔录》对此地一笔带过。同时《揽辔录》也提及了使金诗没有记载的孟姜女庙,在“西门外十里孟庄”,并没有加以描绘。
6、宜春苑
宜春苑,“北宋四大名园之一”,在河南开封城东。是宋太宗赵匡胤之弟赵延美的花园,俗称东御园。这一名园在宋金战争中受到破坏,范成大在《揽辔录》用“颓垣荒草”来形容宜春苑的荒芜。并在《宜春苑》一诗中,就其荒芜形象和“安史之乱”中的连昌宫作比,“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2](P147)
7、福胜阁
《福胜阁》题下自注为:“曹太皇(“黄本”下有“后”字)所建,奇崛冠京城中。”[2](P147)并写道“翠飞五级半空翔,指点楼栏说太皇。劫火不能侵愿力,岿然独似汉灵光。”[2](P147)诗人对福胜阁的建筑,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
8、相国寺
《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国寺”条目载:“在开封市内。本北齐大建国寺,天宝六年(555)建。后废。唐神龙中复建为寺。延和元年(712),改为相国寺。北宋至道二年(996)扩建。太宗题曰:‘大相国寺’。寺内有市,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四方商旅趋京师贸易者多聚于此。为东京城内最繁华之地。”[5](P2127)
二、范成大运河行旅诗中的桑梓之情与黍离之悲
1、恢复故土的急切沉挚愿望
范成大刚渡过淮河,即作了《渡淮》和《汴河》这两首诗。诗人在《渡淮》一诗中写道:“八月十一日渡盱眙,过泗州,顺风如飞。船旗衮衮径长淮,汴口人看拨不开。昨夜南风浪如屋,果然双节下天来。”[2](P145)这是他在金占领区所作的第一首诗,只用客观平实的叙述介绍缘起,契领全诗。诗人所乘的船在驿亭临时停泊的时候,当地遗民都已经拥挤在了岸边,他们都想要亲眼见一见朝廷派来的入金使者。当诗人看到岸上的遗民不肯离去时,作为使者,一种肩负国家使命的责任感油然而生。紧接下来,诗人一行人到了汴河边,面对眼前的景色写下《汴河》一诗。诗句通俗易懂,并没有深隐委曲之手法,却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此诗前两句“指顾枯河五十年,龙舟早晚定疏川?”[2](P145)“枯河”为使动用法“使河枯”,“早晚”即“何时”,“定”就是“究竟”,“龙舟”即皇帝的船舟,象征赵宋皇帝。从宋灭亡到现在已有五十年了。这半个世纪的时光,在手指目顾之间一瞬而逝,汴河也已然干枯了!昔日的通渠大河,百舸争流,无比繁荣,如今却无比荒凉。这样的巨变使诗人产生了疑问:“龙舟早晚定疏川?”南宋的朝廷什么时候才能下定决心,北伐收复河山,疏浚汴河,使得龙舟可以通行无阻?这一个设问句,说明诗人对南宋朝廷能否光复旧国是心存怀疑的。诗人在途中遇到的“土人”,即北宋遗民,这些遗民百姓向他表示过南宋朝廷恢复疆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并且提出了“本朝恢复驾回”后,“河须复开”的建议。这使诗人深受感动,也更激起他的爱国热忱,坚定了复国的信心。于是在他在诗的后两句写道“还京却要东南运,酸枣棠梨莫蓊然。”[2](P145)“却”,再度,重新之意。诗人坚信国家终要统一,汴河必然重开;而眼前滋长在故道上的那些“酸枣棠梨”,终有一天会被铲除。“酸枣棠梨”在这里是指野树丛生,也暗喻金国的统治势力,所以诗人警告他们“莫蓊然”!这层意思诗人写的比较含蓄。通过汴河变迁这一具有象征事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感,正代表了中原遗民和南宋人民急切渴望恢复故土、实现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所作《睢水》一诗,也表达了对恢复的期待:“一战填河拥汉屯,拔山意气已鲸吞。直南即是阴陵路,兵果难将胜负论。”睢水之战中,项羽以三万大军战胜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史称“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6](P322)项羽此时可谓所向披靡,但最终却是刘邦获得胜利赢得天下。现在的金人就好比当时的项羽,虽然猖獗,但是他日我宋卷土重来,胜负又有谁能知道呢?
尤为感人并极具艺术特色的当是《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P147)这首诗,通过父老向宋使急切询问宋军何时北来的一个艺术情节,一下子和盘托出了双方的内心。前两句含蓄慰藉,虽然满是情义却隐而不发,后两句则悲愤无限,毫无遮拦的表达了故国遗老及诗人自身内心对收复中原的期待和渴望。诗人经过州桥身边多有馆伴等同行,多有妨碍,当时中原父老不可能上前询问。虽则未必真有其事,中原父老则必有其情。
2、兴亡盛衰的喟叹
诗人奉命使金途中,看到金统治区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荒废凄凉的惨景,顿时悲愤欲绝,百感交集。这种情感在经过旧都东京时集中爆发,虽然诗人在东京只停留四天,但却留下了十一首诗作。
诗人重返京城,看到的是“旧京自城破后,创痍不复。”不少地方或“颓垣荒草而已”,或“弥望悉荒墟”。[3](P11)而福胜阁却安然无恙,可称庆幸。福胜阁也成为诗人怀念昔日太平盛世的一个引子。诗人行至旧宋门外的宜春苑,写下《宜春苑》一诗,关于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揽辔录》里有简要的说明:“丁卯过东御园,即宜春苑也,颓垣荒草而已。”[3](P11)首句:“狐冢獾蹊满路隅”,令人不寒而栗。狐獾的巢穴多在荒郊野岭,而“满路隅”三个字,说明这些野兽猖獗到如此程度,宜春苑又荒凉到何等地步!令人深思的是第二句:“行人犹作御园呼”,这里的行人并不是指“行路的人”。因为既然这里成了废墟,行路的人一般不会至此,正因为这里没有人踪,狐獾才敢如此的猖獗。即使偶有一般的路人经过,很难会这么深情地将这里仍旧称为“御园”。这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怀旧情绪,而是表现一种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所以,这里的行人应指诗人本人。第三句:“连昌尚有花临砌”,这句是诗人感概:宜春苑的荒废程度竟比“安史之乱”后的连昌宫更甚,面对这种场景怎能不令人心碎肠断!自然转到第四句“肠断宜春寸草无”,这里的“寸草”指的是与“临砌花”相对应的杂草,荒草。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极端的悲伤。诗人钦命在身,匆促中经过宜春苑,但见“颓垣荒草”。他的“黍离之悲”,比周朝那些士大夫所谓的亡国之痛要刻骨的多。途径大相国寺,诗人在《揽辔录》中描写到:“过大相国寺,倾檐缺吻,无复旧观”。[3](P12)曾经繁华昌盛的相国寺,如今已破败不堪。“倾檐缺吻护奎文,金碧浮图暗古尘。”[2](P147)首两句写它的残破,房檐塌坏,鸱吻残破。寺院内净是常年累月的灰尘。后两句“闻说今朝恰开寺,羊裘狼帽趁时新。”[2](P147)是说人民的习尚风俗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羊裘狼帽已然是金人的衣着。《东京梦华录》卷三《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条载:北宋时寺内交易的货物是珍奇异兽、簟席屏帷、书籍图画、土物香药等。可见,今昔风习大变。诗人看到破败凋落的现状和满眼的胡人胡物,自是生出无穷的兴亡盛衰的喟叹。《市街》一诗中,诗人直接描述了金统治者践踏下的东京商市的残破、混乱、萧条。“京师诸市皆荒索,仅有人居。梳行讹杂马行残,药市萧骚土市寒。惆怅软红佳丽地,黄沙如雨扑征鞍。”[2](P148)我们从“清明上河图”能够看出来,北宋的汴京是多么繁荣,在那时它是全世界最发达的都市。《东京梦华录》卷二载:东京的梳行、马行、药市、土市等街,当年曾是:“街市酒店,绿楼相对,绣旗相招,掩翳天日。”[7](P19)“车马闻拥,不可驻足。”[7](P20)“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7](P22)往日的京师如今却是满目杂乱萧条,黄沙飞扬,今昔映照,无限惆怅之情即含于言外。
3、对当政者误国的斥责与对良将的呼唤
钱钟书先生曾评说陆游:“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8](P272)诗人出使金国,眼里看到的都是旧日的国土,心里自然会有万分的感概,随即便是深深的反思:昔日大好河山已经到了金人之手,造成这样的局面是谁人之过?在经过贤臣名将之所时,这种反思表现的更加明显。经过虹县虞姬墓时作《虞姬墓》,表面上是对历史的回忆,实际则是对当权者误国的痛心斥责。在经过南京(金改为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时作《雷万春墓》与《双庙》二首诗。雷万春是张巡的偏将,唐“安史之乱”时,安禄山的部下令狐潮围攻雍丘,雷万春登上城墙答话,敌方埋伏下的弓箭突然发出,六支箭射中雷万春的脸部,但是他丝毫不动,令狐潮以为是木头刻的假人,后随张巡守睢阳,城陷后遇害。睢阳城被围经年,张巡、许远二人合力婴城拒战,后因援绝粮尽,城陷被害。睢阳虽然陷落,但他们却牵制叛军,未能越睢阳而取江淮,对保卫江淮有很大的作用。张、许死后,唐肃宗为立庙睢阳,岁时祭祀,号曰双庙。平地无险可守,孤城四面无援,而敌兵人多势强,在这种情况下张、许仍能战胜,与他们相比,汴京有黄河天险,本不应失守,然而却失守了,中原也随之而沦陷。谁使它这样呢?作者虽未明言,但读者不难领会。这一借古喻今,含蓄而有力地谴责了赵构之流的妥协投降派。中原沦陷,他们是有罪责的。
范成大经过空桑时,所作的《伊尹墓》诗,亦有深意。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对于史书中记载的关于伊尹弑君篡位的说法,范成大予以反驳指斥。诗人歌颂了伊尹的爱国忠心,表达了对贤臣名将的追慕。这一心情在范成大到达旧京汴梁时,更成磅礴之势。他写下《京城》一诗:“倚夫栉栉万楼棚,圣代规模若化成。如许金汤尚资盗,古来李勣胜长城。”[2](P147)李勣功高至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受朝廷倚重。诗歌首两句描写京城之繁荣昌盛,后两句借古讽今,指责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至使奸臣当道,靖康年间,竟将汴京这座固若金汤的偌大城池轻易送入敌手,铸成空前国耻。同时,感叹良将之难得。整首诗通过对比,对宋朝廷拱手让地之举,予以尖利的指责。
在汴京,经原北宋御路上的宣德楼,作《宣德楼》:“虏加崇葺,伪改曰承天门。峣阙丛霄旧玉京,御床忽有犬羊鸣。他年若作清宫使,不挽天河洗不清。”[2](P148)“犬羊鸣”是诗人对金人侵占宋皇帝宫殿的辛辣讽刺和极大蔑视。诗人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急切的盼望能够收复失地,雪洗国家的耻辱和民族的仇恨,表现出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诗中指出:是金人的狼牙犬爪玷污了祖国的河山城阙,如果有朝一日河山恢复,定要挽下天河才能洗清这罪恶的污垢。诗章的一字一句都包含着愤怒,宣泄了诗人对敌人的满腔怒火和切齿咒骂。河山陷入敌手,这完全是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造成的。诗人悲愤的原因,追根究底还是对宋朝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参考文献:
[1]南宋)楼钥《攻媿集》卷111《北行日录》(上),《四部丛刊初编》[1929年二次影印本],商务印书馆影印上海涵芬楼藏武英殿聚珍本。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49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