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论荒诞

 2023-11-25 09:12:28  

论文总字数:6798字

摘 要

许地山作为五四这一特殊时期一个特殊的作家,他的小说中不仅体现中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在佛教影响下的许地山小说,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消极又积极的人生观,本文通过从悲,苦,憾,生存,博爱五个方面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了许地山小说的佛教纠结与释然。

关键词:许地山 佛教 纠结 释然 小说

Abstract:  许地山作为五四这一特殊时期一个特殊的作家,他的小说中不仅体现中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在佛教影响下的许地山小说,他的小说中表现出消极又积极的人生观,本文通过从悲,苦,憾,生存,博爱五个方面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了许地山小说的佛教纠结与释然

Five four Xu Dishan as a special period of a special writer, his novels not only humanitarian spirit strongly reflected, also has the rich Buddhist colour, in Buddh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Xu Dishan"s novels, his novels show negative and positive outlook on life, through sorrow, pain, regret, survival, five aspects of humanity Brie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Buddhism entanglements and relieved the novels of Xu Dishan

Keywords: Xu Dishan Buddhism Tangled Relieved 小说

Novel

引言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作为五四时期文学界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以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重的宗教意味而独树一帜。他的故事往往发生在缅甸(《命命鸟》),印度(《商人妇》),新加坡(《醍醐天女》),马来西亚(《缀网劳蛛》)等异域,这些前期作品大都写主人公命运多舛,结局的悲欢离合,但实则却是深深的渗透着作者对于人生宿命和消极的人生观,恰恰如此却使得许式小说独立不群,意味深远。沈从文如此评价许地山:

他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糅合在一处。

从以往的研究许地山的文章来看宗教观是很好的切入点,包括特殊的美学观,小说人物在宗教下的形象探索,还有许地山的文章哲理性等等。但当我细读许地山大多数的短篇小说时,在现实而又残酷的世界中,强烈的感受到许地山对于人生经历的纠结而又乐观通达的生存释然,通过这篇论文一来探讨许地山小说作品中佛教的影响以及许地山小说所体现的悲,憾,苦,生存,博爱。二来将从许地山小说的五种状态感受作者的纠结与释然。

一 许地山的佛教情结

许地山作为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中的情怀自然挥扫着革命性的反抗精神和批判勇气,纵观许地山小说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虽然渗并透着五四精神,但小说结局往往以错过和遗憾作为故事最后的结局,这些离不开他深沉的佛教式的人生思考。无论是双双殉情,愿做“命命鸟”的加凌和敏明,还是“军官对于昔年旧妻的害杀”等我们都可以发现命运弄人的悲情结局。

但从另一面来讲,细细读来整个小说集,出后期作者写作风格的改变,前期小说仿佛都有个让人“读一二,便知其后”的感觉,基本可大概的估计为“主人公与爱人或亲人早年的失散,一般都为苦心寻找,但事与愿违,结局总是擦肩而过或是一念间生死离别”给人一种苦痛而遗憾的情怀。

事实上这种感伤和遗憾的命运结局与许地山自小受佛教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将进一步讨论:

许地山从小就接触佛经,喜欢佛经。他的母亲出身台湾名门,信佛,父亲徐南云是台南乡绅,也信佛,并自号“留发头陀“。受家庭影响,孩童时期,许地山酷爱佛学禅理,寻找婆娑世界里的”真谛’。

1913年许地山21岁,出国赴缅甸,在仰光某华侨中华学校做教员。缅甸是佛国,学校周边浓郁的文化气氛,“使他的心灵宁静和谐,恬淡怡然,从而更多的去思考生命的本体,聆听生活的奥旨”。相传他在暑假期间,曾住进缅甸北部的一所寺庙,跟着一位深谙梵文的老僧学习,面壁数月,足不出户!

许地山1915年回国,1917年到北京,进入燕京大学。他在北京求学期间,除了闭户读书,就是常逛寺庙,北京主要的寺庙他都跑遍了。他对去过的寺院非常熟悉。有学生回忆:许先生学识渊博,只要有问,必有所答,无论是一个神像的帽子或者是菩萨的一只鞋,都能说出象征意义。

许地山的生活小品文,不仅美满和谐,而且更是渗透着佛经的哲理。如以南普寺为文化背景的《愿》:

我愿你作无边的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为你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味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它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香》是通过夫妇点沉香有感而做:

“佛法么?色,声,味,触,造作,思维,都是佛法;惟有爱闻香底爱不是佛法。”

这正是“通晓诸法为智,断惑证理为慧”。这些作品,包括后来的小说,诗歌,以及为怀念妻子所做的情诗,多有说有情无情,说出世入世,过去来生的。

佛学大家陈寅格对他也是推崇备至:

“寅格昔年略治佛道二家之学,然于道教仅供史事之补正,于佛教亦止比较原文与编译本字句之异同,至其微言大义所在,则未能言之也。后读许地山先生所著佛道二教史论文,关于教义本体具有精深之评述,心服之余,弥能自愧,遂捐弃故技,不敢复谈此事矣。”

大家之言,可见许地山佛学造诣。

许地山研究佛学,精益求精,曾有自作赞偈可为佐证:

顶礼过去诸论师,令我粗知佛法轮。

顶礼韦陀耶菩散,宇井,杜耆,克伊特。

与及法友吕秋逸,令于正理得新解。

由此观之,许地山在佛教方面造诣颇深,甚至泰戈尔曾经建议许地山编著一本中国人看的懂的《梵文字典》。

二 许地山小说的佛教精神

上一节已经看到了许地山与佛教不解的情缘,下面将从五个方面来看看在文中是如何体现佛教理念,并在这里理念里同时发觉作者因为人生无常,世界充满遗憾和悲苦的命运结局的悲观消极的生命观,但也应该发觉到作者内心依然对生命充满希望,顺应生命的洒脱与智慧。

(一)悲

当我们读过《海角底的孤星》,《黄昏后》,《别话》《爱流夕涨》等作品时,都会发现文章一开始往往充满温情和家庭和谐,结尾却总是伴着夜色,丈夫想起了已经亡去的妻子,无论从环境还是心境来说都使文章充满了悲凉的感觉。

事实上,许地山小说结局总是难以美满,这和许地山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1920年他在燕京大学留校任教时,他在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在接妻子林月森来京途中,妻子疾患重病,客死上海,爱妻林月森善书法,懂佛法,和他结婚不到两年,感情甚好,因他求学假期方可见面,学成归来可进京团聚之时,偏撒手人寰,丧妻之痛难以抑制,他说:

方才梦中见爱妻来,醒来急翻书夹,得前年所造时,朗诵许久,不觉泪下,于是把它录下来,作为第一首。

丧妻之痛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重大影响。《爱流夕涨》中,用孩子稚嫩的问父亲“什么叫妈妈的白日”来承托家庭的不幸,最后结尾也独自留父亲一人哀叹。《黄昏后》也是一位丧妻的父亲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生活的平易充实,待哄女儿睡去听着窗外的海潮声,丈夫幽幽的在想念妻子。也许如此内容的小说,正表达着许地山对死去妻子的怀念和叹息,结局处加之夜色的描写,

汨的海潮声,的蟋蟀声,铮铛的铁马响,那可以说是关山恒媒为这位老渔夫唱的催眠曲。

更能将景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积淀了文章的情感色彩。

(二) 憾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

这首诗是仓央嘉措的名作,诗中诗人将世界看为婆娑的世界,婆娑意味着错过,人生擦肩而过的苦楚正是许地山结局想要昭示的。比如在《换巢鸾凤》中军官害死的恰恰就是当年自己的妻子,《女儿心》中与自己畅谈的高僧竟是苦苦寻找的父亲,当她知道时父亲已经逝世,哭天抢地的悔恨也难以挽回遗憾。

一部名为电影《蝴蝶效应》的电影中,主人公有回到过去的特异功能,他每次回去都想把改变事情的发展从而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如果改变了这个,就要失去那个,最后的主人公直至奔溃,最后自己选择回到自己没出生的时候,死在母亲的肚子里。这样的结局多少是令人深思的,就像诗中写到这是个婆娑的世界,婆娑就会有遗憾,无论是作品中的还是电影中的主人公的确令人惋惜和同情,可换个角度思考,这才是人生的常态,才是生活的现实,时常我们感叹命运与我们开玩笑,不如说我们不了解命运。

这类结局使许地山的小说蒙上消极的论调,不少读者甚至认为这是许氏小说的局限性,但是反过来讲正是作者对佛教的感悟,生命的苦痛只能是人生的结局,这人生的结局也是小说的结局。

(三)苦

佛教的悲观色彩自然而然的渗透进作品中,从佛教基本教法来看,四圣谛乃人生基本常理,第一圣谛便是苦谛,何为苦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怨憎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

苦即是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谛”事实上一直贯穿于许地山的小说中,最具代表性是《缀网劳蛛》,开头用一首小诗暗喻着:

命运是网,我是蜘蛛

人就是在一次次补网的往复中过着无趣,辛劳的的生活。女主人公尚洁的感悟也是深深的体会人世的苦谛。结尾处写到:

园里没人,寂静了许久。方才那只蜘蛛悄悄地从叶底出来,向着网的破裂处,一步一步,慢慢补缀。它补这个干什么?因为它是蜘蛛,不得不如此!

人如蜘蛛,生活如网,人生既无目的,也无意义,但只因为有人所以才有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只是枯燥,生活只是往复。如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说著名的摆钟原理:

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空虚这二者之间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从悲,憾,苦三个方面,较为深刻的感受到许地山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更多被赋予佛教意味的作品表现出了悲观的人生和消极以及令人沉思的苦痛,佛教思想在作品中给予作者和读者深沉的纠结和难以自拔的失落感。结合作者本人亲身经历和作品中表达的情绪不难看出,作者时常于主人公共呼一口气诉说着平实而又难以控制的过去,结局处更是看到作者与主人公的纠结和无奈。

但许地山的作品不同于“满是阴霾的天空”,有时苦痛的过往正是往后释然生命,释然是巨大的动力,接下来的“生存”正是表现出作者用佛教的释然来树立生存的信念。

(四)生存

许地山的小说结局会看到经历过一系列苦难的人,最终却是“乐观生存”,这样正好反驳了一些读者认为许氏小说过于消极,事实上,作者虽处处捧着生活的苦楚,却结尾没有剥夺主人公的希望。《商人妇》中的结尾处惜官面对“我”对她的惋惜说道:

“先生啊,人间的一切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我换句话说: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昨天我对你诉说自己境遇的时候,你听了觉得很苦,因为我把以前的情形陈说出来,罗列在你眼前,教你感得那是现在事;若是我自己想起来,久别,被卖,逃亡等等事情都有快乐在内,所以你不必为我叹息,要把眼前的事情看开才好。”

即使经历再多苦难生活依旧充满希望。这些语句充满了佛教意味,句句讲出“当下的重要性”,面对过去需要的是坦然更需要的是淡然,在这里作者展现出博大的胸径,没有去责备过去的苦难,而是以佛家的“活在当下”的乐观心态给予主人公希望。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三条论述了许地山结局的悲观性,最后一条又指出结局的乐观型,表现出二者的矛盾性,显示出许地山自身价值观的双面性:纠结与释然。在苦痛的命运和随时逝去生命的沉闷中,在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纠结中,作者却能从苦难的夹缝中看到快乐与希望,做到对生命的坦然和无常的释然,你不仅仅看到是许地山的双面价值观,更看到的是对于人生的包容和豁达,也更是这样他的作品中看到了命运但也看到了不甘于命运。

正如作品中表现的纠结与释然,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宽容,如此宽广的眼界下隐藏的是无数思想的汇流和智慧的兼容,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副教授曾说:

“他不是纯粹的宗教徒,没有宗教偏见,但他理解各宗教文化的实质,并且理智的进行取舍”。

生活的经历也许让人失望,但生活依然应该充满希望,乐观的包容过去的苦痛,这才是许地山在前期小说中传导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充满着五四的人文气息,解剖“人”观念的改变,也是时代的改变。

(五).许地山小说中的博爱精神

在前四点的论述里,大概认识到许地山小说中表现出对生命和生存的纠结和释然,在佛教观的影响下,许地山在作品里深深的表现出因为生命的脆弱,生存的痛苦所表现出的虚无的精神状态,但也正是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生存的痛苦,更是迸发出了生的释然和生命的向上的努力。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个五四的文人,更是一位生命的友人身上散发出的博爱精神和感恩奉献的无私精神。在许地山的散文《愿》中,表达了无限的感恩和奉献之情:

妻子对丈夫说:“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丈夫回答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的精盐,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成味,而不见盐体。”

但从语言来看,佛教的用语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注意到“甘做调味的精盐,却不见盐体”的奉献和无私。充分表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特征和佛教普度众生的思想,对于人类的命运和生存的关切,对于甘愿为世间奉献的伟大节操都是一个文人广阔胸怀的体现。在小说创作中,许地山常常将崇高的博爱精神紧紧的怀抱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人民和弱势群体中,以倾听者的视角将下层人们和弱势群体生活的苦难表现出来,将每一个读者作为他们的倾听者,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到对方生存的艰辛,切实的感受到对于生的无奈。在小说《商人妇》中,主人公惜官对“我”的叙述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底层妇女如此苦痛的经历,与丈夫的久久别离,寻找,被卖,再寻找,但在结尾处作者笔下的这个千疮百孔的女性却、

依然带着生的希望和“你不必为我叹息,要把眼前的事情看开才好”的豁达,这不仅对于弱势人群的同情和关注,也是对于弱势人群的希望和祝愿,不得不说许地山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之心,更有些广博爱人的仁慈之心。他是生活的体验者,也是生活的受害者,更是生活的创造者。

结语

纵观许地山前期创作,我们可以看出他与五四其他作家是略有不同的,我们在探索相关作品时既要看到佛教中的纠结,在他的纠结中表现出的是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幸,是对生活不公的控诉也是对于无力改变命运无奈的悄无声息;同时,也要看到他的释然,他的释然是他对于苦难的坦然,是对于生活向前的努力,是对于命运紧握不愿放手的坚毅,在这释然中感受到许地山本人博爱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许地山和他的作品。尽管作者在创作上前后期发生明显善变,但依然是五四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爱过情绪一直贯穿于前后,在这里只是通过对于许地山前期小说佛学思想表现的粗略概括和总结,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魅力和影响力,毕竟那一批作家代表的是一个时代和一个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朱栋霖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79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