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羽的神化过程及与《三国演义》关系探讨
2023-12-21 08:44:06
论文总字数:7372字
摘 要
孔子和关羽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特殊,前者为文圣,后者为武圣。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而被世人所尊崇是理所当然,而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一名普通将领,则被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慢慢发展成为与“文圣”孔子并称的“武圣”,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而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又将关羽的形象进行了“义绝”的塑造,这无疑对关羽的神化过程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关键词:《三国演义》;关羽;神化;武圣
Abstract: Confucius and Guan Yu maintained special status in Chinese history; the former was called“ God of learning”, and the latter was called “Saint of War”. As the founder of the Confucianism, Confucius was revered by the world of course. But Guan Yu, as ordinary genera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ho was constantly entitled and promoted, slowly developed into “Saint of War” which equals to Confucius the “God of learning”, which contains a variety of reasons. Meanwhile, the famous novel "Three Kingdoms" gave Guan Yu the image of “yi jue”, which is no doubt ha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the myth process of Guan Yu.
Keywords: "Three Kingdoms";Guan Yu;deification;Saint of War
关羽本是一名蜀国的普通将领,而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逐步晋封为公、王、帝君、圣人。宋徽宗加封关羽为忠惠公是关羽走上神坛之路的开始,从此关羽成为了历代君王推崇的典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在关羽的神化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历史人物关羽,从各个方面剖析关羽逐渐被神化的过程及其被神化的原因。
一、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关羽,约出生于162年6月,河东解人(今山西运城),本字长生,后改为云长。刘备起兵后,关羽追随刘备四处奔命,不惧艰险,对刘备张飞不离不弃,颇受刘备信任。随刘备入蜀国后,关羽驻守荆州,后因东吴偷袭荆州,关羽兵败,含恨而终。
公元280年前后,陈寿的著作《三国志》问世,此时距离关羽逝世也不过五六十年的时间,因此《三国志》成为了研究关羽历史事实的重要文献,但此书对于关羽的描述却极为简略,《关羽传》全文只有900字。历史上关羽的真实身份不过是蜀国的一员大将,追随刘备打江山。《三国志•关羽传》中是这样介绍关羽的:“关羽是河东解人,字云长,一字长生。因为背负命案逃亡至涿郡,刘备与乡里人以及张飞、关羽联合起兵。刘备坐上平原相的职位后,封关羽和张飞为别部司马,两人分统部曲。”[1] (P560)短短几百字的《关羽传》对关羽的客观评价是十分中肯的,首先,陈寿肯定了关羽作战勇猛,武功高强,却也明确地点出了他清高、骄傲自大的性格特点,缺乏一名大将应有的智谋和韬略。并且分析了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因他缺乏军事才能和骄傲自大的性格弱点。
《三国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关羽在追随刘备的过程中,曾经被曹操俘获,也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官渡之战中,关羽在百万军中斩颜良,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关羽解“白马之围”后,又将曹操给他的赏赐全部封存,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了刘备。关羽“刮骨疗伤”等经历在《三国志》中都有记载,其中也有大段文字刻画了关羽“刚而自矜”之态:“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与书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也是关羽的刚而自矜,导致糜芳和傅士仁叛变,因两人认为关羽轻视自己。关羽驻扎荆州并向北攻打樊城之时,杀了魏国大将庞德并俘获了大将于禁,但由于他刚愎自用,使东吴偷袭成功,才有了后来的败走麦城,含恨而终。关羽死后被刘禅册封为“状缪侯”。
被标榜为义字当先的关羽,轻视自己的战友——老将黄忠,不屑与老兵为伍。在攻打长沙之时,两人交过手,但是黄忠败给了关羽,以关羽的性格怎会和手下败将共事一主,所以他才不愿意接受让黄忠作为“五虎上将”之一,做自己的同事。从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出,“关羽并未‘义’待黄忠”。[2]。大意失荆州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关羽的自傲和自负,对待自己阵营的战友,关羽表现的如此不友好,没有基本的尊重,这也充分体现了他持才傲物和刚愎自用的性格,显示出了他的自高自大。刚强的性格特点是一种优点,但是也要有适当的场合,一味的刚强反而会坏事。“骄矜则是一大缺点,对于独当一面的统帅或政治集团的领袖, 甚至是致命的弱点。”[3]
“羽刚而自矜” [4] (P567)是《三国志》对关羽性格方面的直接表达,虽然有着这一明显的性格缺陷,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一位让人钦佩的武将。《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会”等均不是关羽的生平事迹,但他也有着封金挂印投奔刘备的忠义之心,确实是战乱年代令人尊敬的英雄。
二、关羽各朝代地位的演变
唐朝时期,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关羽崇拜。“中唐以前,关羽作为神灵受到人们的祭祀崇拜仍然局限在荆州一代。但是这种崇拜的地域范围随着宗教的传播而日益扩大。” [5]唐末以后,关羽的影响已经波及到全国各个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发掘关羽价值的第一人是宋徽宗,他在1102年,也就是崇宁元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从此对关羽顶礼膜拜的趋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次年,宋徽宗又以自己“教主道君”的身份对关羽进行封赐,将关羽追封为“崇宁真君”。从此之后,关羽的身份在道家合法化。在1108年,宋徽宗又对关羽进行了追封,将其封为“昭烈武安王”,在金兵南下的危急关头,他还是没忘记对关羽进行改封,此次关羽又被封为“义勇武安王”。但是对关羽的诸多崇拜并没有改变宋徽宗的命运。高宗建炎三年(1129),为了鼓舞士气,宋高宗追封关羽为“壮穆义勇”,希望能够激励士兵大败金人。宋孝宗是宋代最后一个对关羽进行追封的皇帝, 1187年,即淳熙十四年,他将关羽追封为“壮穆义勇武安英济王”。
有文献记载,宋孝宗彰奖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设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6]
在元代,关羽被忽必烈封为“蓝坛之神”,并以官方的形式对关羽封神,从此关羽的形象得到了神化,与佛教相结合。关羽在天历元年被元文宗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关羽的形象因此从政府崇拜转向了大众偶像,也成为了统治者以忠义约束子民、巩固统治的工具。从此开始,关帝庙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几乎在元代的各个时期都在进行关帝庙的建设,“郡国州县、乡邑闾井尽皆有庙” [7],形成了“义勇武安王祠遍天下”的景象。而进行关帝庙建设的除了政府官员之外,还有老百姓,甚至还有道士,人员复杂。政府对关羽的祭祀活动也进行了明文规定,关羽从此作为神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关羽的在民间和官方的形象由于元代历代皇帝的推崇在民间高涨。
但是到了朱元璋这里,取消了前两代对关羽的封号,恢复了关羽本来的封号,没有继续对他加官进爵,甚至在“汉寿亭侯”的基础上,省略了“汉”字,让关羽成为了“寿亭侯”。但他不知道“汉寿”其实是一个地名,底下的官员虽知道实情,却没有人敢去纠正皇上的错误,因此这个错误犯了100多年。嘉靖十年,明世宗发现了朱元璋的这个错误并进行了纠正,恢复了关羽“汉寿亭侯”的官职,但是对关羽仍然没有重视,这种局面直到明神宗,才发生了改变。在万历十年,关羽第一次被封为了“协天大帝”。万历十八年关羽又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更为夸张的是,在万历四十二年,关羽又获得了“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的称号。元朝的官方用“帝”的形式记载关羽,明朝皇帝的推崇让关帝庙遍地都是,享尽了人间烟火。
清朝对关羽的推崇做到了极致。在清朝,关羽的地位非常高,不仅能够与人间的皇帝平起平坐,甚至有时候其地位比皇帝还高。除了康熙之外,清朝的皇帝都对关羽进行过册封,给予了关羽新的封赐。清朝给予关羽的最终封号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让人瞠目结舌。关羽本人得到了这样优厚的待遇不说,他的祖孙三代也都被加封了官爵。清朝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清朝的皇帝是满人,在其统治中原后深知,满汉文化上有很大差异,虽然在军事上统治了汉人,但是人心的作用非常大,为了笼络汉人,清朝皇帝决定使用汉人的神灵对汉人进行约束。而从唐宋以来关羽的盛名就深入人心,因此决定对关羽进行再次封官加爵。乾隆皇帝的做法非常极端,他为了追捧关羽,决定篡改历史,因为他感觉陈寿对关羽是不公平的,他命令底下官员在抄录《四库全书》时,把关于关羽的描写中,都要加上忠义两个字。而清朝从乾隆之后国运衰退,外有列强觊觎,内有百姓不安,在此危急存亡之际,统治者更把关羽推崇到了极致。
从古至今,中国的仁人志士和圣哲先贤无数,更有众多的英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关羽一样得到了这么多的荣耀,地位如此显赫,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其发生均有内在的原因。“关羽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尤其是伦理文化,因而堪称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代表了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倾向。”[8]
三、关羽神化的原因及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在关羽生前,最辉煌的时刻不过是被封为“五虎将”之首和汉寿亭侯,掌管荆州的大小事务,在死后被追封了“壮缪侯”的谥号。其实这样的官职在当时并不显赫,在五虎上将中,关羽的地位和其他四人相当。但是关羽的神化之路自从宋徽宗对关羽进行封赐后,就停不下来了。等到了清代,君王对关羽的推崇达到了顶点。道光八年,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在此之前的700多年的历史间,关羽得到的封号从来没有间断过,这就使关羽从一个人逐渐成为了神,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信仰。
究其原因,首先,关羽本身确实忠义,史上罕见,值得人钦佩;其次,《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对关羽的“义绝”的描述,粉饰了关羽的缺陷,关羽成为了一种信仰;再者,统治者对关羽进行不断地加封,希望用“忠义”影响百姓,巩固自己的统治。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有众多事迹表现出其具有很高的德行,关羽生前的忠义是当世少有的。关羽对刘备的忠诚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得到了体现,“刘备对我恩重如山,我发誓要和他同生共死,绝不会背叛他。”体现了关羽的忠义之气浩然长存;“我知道曹操对我很好,因此我报答曹操之后就会离去”,表达了关羽的知恩图报;杀颜良、斩文丑、收于禁,表现了他勇冠三军,英明神武;对他的赏赐原封不动,留书信离去,展现了他的淡泊名利;孙权派人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女儿求婚,关羽不同意,体现了他的恩怨分明,刚正不阿;关于被箭射中,命人刮骨疗伤,谈笑自若,体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 民间已有关羽崇拜, 佛教、道教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神化关羽” [9]。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让关羽从一个人成为了一个神,完成了这个转变的过程。为了突出关羽的勇武,在书中对关羽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以此来体现他的“忠义”,突出其地位。虽然历史上真正的关羽并没有像书中所写的那样智勇无双,但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关羽对刘备可算得上是愚忠,以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他能做到这一点也着实让人心生敬意。关羽在刘备兵败徐州后,被曹操所擒,曹操封关羽为偏将军,对他礼待有加。曹操在关羽帮自己斩杀袁绍阵营中的大将颜良后,封他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还是一心只想着辅佐刘备,“既而辽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10] (P567)
“《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但关羽之奇勇神威更出于众将之上。温酒斩华雄,关羽便以万人敌的雄姿傲立于世。”[11]但是对关羽“义绝”的塑造,这还只是开始,随后义释华容道的虚拟情节让关羽的“义”达到了巅峰,该情节的设置也正是为了突出关羽的“义”。从此之后人们对关羽的“义绝”印象深刻。毛宗岗是清初人,他对关羽的描述: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思之谊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12] (P236)并将关羽定义为“义绝”。
此外,关羽的“义绝”,和诸葛亮的“智绝”以及曹操的“奸绝”形象的刻画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做是为了使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下得到了突出。为了塑造关羽“义绝”的形象,罗贯中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哪怕在《三国演义》问世的很多年后,民间对关羽十全十美的形象顶礼膜拜,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个英雄人物,并没有达到神化的角度,但却为其神化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宋徽宗是把关羽推向神坛的第一人,因为当时,宋朝面临内忧外患,宋徽宗无法力挽狂澜,救黎民于水火,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人们崇拜的关羽身上。他追封关羽“忠惠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凸显关羽的忠义,从而激励宋朝百姓,帮助他与金兵作战,保卫大宋江山。但是为了加强统治,后世的统治者都渴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百姓的控制,巩固自己的江山。
三国时期有诸多的名臣武将,但是统治者选中关羽却不是偶然,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首先,关羽是最早跟随刘备打江山的人,拥有万人不敌的本领,还有大将风范,与张飞相比较,他还很有谋略,明晓事理。在刘备兵败徐州被曹操所擒之后,他也只是降汉帝不降曹操,后来关羽辞金印弃曹投刘,最后不降孙权含恨而终,都表现出了他对刘备的忠心。桃园结义以及义释马失前蹄的黄忠则显示出了他义薄云天。统治者所需的精神在关羽身上都能够得到体现,这种忠义符合儒家的优良品质,因此统治者才会希望老百姓向关羽效仿,这样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江山。所以,层层加封,也就是理所应当了。
但作为关羽走向神化的重要桥梁,《三国演义》的作用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对关羽进行“义绝”的描写以及对他的义薄云天的刻画,关羽的形象就不会如此深入人心,成为众所周知的英雄人物。百姓对关羽的敬仰之情,得到了统治者的关注,因此历代的统治者对关羽逐步加封,关羽越来越失去了人的本心,成为了神,最终走向了神坛,成为了人们心中最完美的信仰。这一切的过程都以《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关羽“义绝”的描述为基础,因此,如果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对关羽“义绝”的塑造,关羽就不会这么顺利的走向神坛。关羽神化的过程中,不仅封建君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普通百姓甚至道士和僧人等都对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虽然《三国演义》是关羽走向神坛的的基础,但千百年来的各种社会力量则促成了关羽走上神坛。
结 语
总体来说,关羽是历史上一位做出了丰功伟绩的武将,值得人们对他敬仰。但是作为人们熟知的“武圣”却有些言过其实。盛气凌人、刚愎自用都是关羽性格中的致命弱点,这也导致了他最终兵败麦城,含恨而终。罗贯中在明朝之后对关羽身上的“忠义”扩大,进行了艺术处理,使用了比拟的手法,但这是文学创作的需要,目的是塑造关羽的“义绝”。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把对关羽封赏作为了一种政治手段,这对后人对历史人物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有很大影响的,导致我们无法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真实的历史人物。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历代统治者,均大肆宣扬关羽的优点,而对关羽的缺点进行掩饰,因此关羽从一名普通武将走向了神坛,并最终成为了武圣人,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人们理想化以及文学作品的夸张的共同结果,这也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
参考文献:
[1] [4] [10][晋]陈寿撰《三国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07),[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席东京. 《英雄的末路——浅谈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与缺陷》.古代文学研究(文教资料)2009(6),下旬刊
[3] [9]沈伯俊. 《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5]王齐洲. 《论关羽崇拜》.天津社会科学,1995(6)
[6][宋]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九《庙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2)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3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