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女性题材诗歌浅析
2023-12-22 09:00:53
论文总字数:7850字
摘 要
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这些女性形象的创作,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从他的风流韵事和豆蔻相思之外,我们还能看出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以其独特的创造风格和全新的创作角度,对后世的词体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杜牧;女性题材诗歌;女性形象
Abstract:Women theme of poetry has enduring.Du Mu"s female poems, with its unique creative style and the creation of new point of view,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of CI literature.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female images,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female poems of Du Mu.,we are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Du Mu"s poems.This is inseparable with the background and the writer"s experience .These female image creation, reveal the author"s feelings of true emotion.We from his romantic affair and cardamom love, know a care image of the poet.
Key words: Du Mu; Women in poetry; Female images
杜牧存世诗作有400多首,其作品主要收录在《樊川》诗四卷,《外集》诗一卷,《别集》卷中。杜牧诗歌中的女性涉及宫女、妓女、帝王后妃等各个阶层、各种身份,杜牧诗集中以女性题材入诗或涉及女性的诗歌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是其诗歌成就的一个主要支撑点,他诗歌中的女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乖舛凄凉的歌妓形象,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等,在这类诗歌中,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表达了对这些女性的同情;第二类悲情哀怨的宫廷女形象,此类诗中将处于深宫的怨女悲凄苦楚的生活描述的淋漓尽致。如他的《宫词二首》、《出宫人二首》等诗歌中的女性主要是以怨女的形象出现的;第三类美丽多情的民女形象,即杜牧自己化身为女性,以第一人称来抒写内心的焦虑。
他对女性形象的有益探索,是使他在唐代诗歌题材内容几近完备和成熟的大环境下,仍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为后世女性诗歌的拓展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一
在唐代,文人和妓女的关系非常密切,狎妓冶游士文人的一种风俗。据统计,唐诗中,有描写青楼歌妓的诗篇不计其数,可见歌妓形象成为唐诗篇中极有意味的一部分。晚唐时期的文人已经没有盛唐士子的趾高气扬,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之中,倾力于描写歌楼酒肆的作品,此时的唐代文坛诗风逐渐由初唐时期的崇尚声律风骨,转向了旖旎奢华的浮躁文风,陈寅恪说:“此种社会阶级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以故唐代进士科,为浮薄放荡之徒所归聚,与倡伎文学殊有关联。” [1](P10)社会之风也使得杜牧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把青楼歌妓当做了主要书写对象。尽管歌妓们终日陪侍达官贵人过着丝竹弦管、灯红酒绿的生活,但她们心里却是十分痛苦的,人生也是悲惨的。杜牧的艳情诗来源于对风月生活的细腻观察,更是对青楼歌妓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下,妓女向来受人鄙视或忽视,自命清高的文人士大夫更是视其为祸水而痛加鞭挞,但奇怪的是,她们却又往往成为文人骚客喜闻乐见的话题”。 [2]杜牧这类诗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张好好诗》、《杜秋娘》。从《张好好诗》序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好好是当时南昌的乐妓,并且是风靡一时的歌妓,这不仅仅是因为她舞姿出众,也因为她美貌绝伦,赢得大家的喜欢。那时杜牧在沈述师府中任职,曾经欣赏过张好好的歌舞,可是六年以后,杜牧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再次看到张好好,此时的她已经沦为卖酒的普通女子,杜牧出此感叹就写下了这首《张好好诗》。
诗中从“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到“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这极力写出张好好六年前在南昌的生活情形,生动地展示出她光彩照人的形象。诗句中写到“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我们可以想象出张好好的形象美、歌喉美、姿态美,她有着绝色美貌,有着美妙歌喉,有着婀娜舞姿等美丽动人的形象。接着写到从“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到“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我们同样可以感觉到她动听的声音,久久的在高阁华筵上回荡,紧紧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更进一步体会到她被沈述师纳为小妾,并分外珍惜的幸福感、愉快感。自从她进入沈府后,活的潇潇洒洒,风光一时。但好景不长,一句“洛城重相见,嫜婢为当垆”。就可以流露出六年后的张好好,她已经不是当年名噪一时的歌妓,也不是沈述师格外专宠的小妾,而是一个沦为酒家“当垆”的一介平民。可见在封建社会歌妓是没有任何地位,也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尊重,只不过是社会娱乐的工具。由此杜牧由张好好的不幸遭遇,联想到自身的遭遇,感慨自已“少年垂白须”,以一句“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流露出诗人对张好好的深切同情。
《杜秋娘》写于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春天杜牧3l岁时。其序中写到:“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铸判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证丞相欲去已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前,秋因赐归故里。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诗中杜秋娘是金陵美女,不仅妩媚动人、才貌出众,而且能歌善舞,甚至还会写诗填作曲,作为歌妓曾风靡了江南一带。她15岁时,因艳名被镇海节度使李锜闻风,李锜便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作为歌舞妓。由于她能写诗添词作曲,于是自写自谱一曲《金缕衣》:“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她演唱这一曲《金缕衣》,深得李锜的欣赏,当场就被纳为妾,由此他们成了一对忘年夫妻,度过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但由于李锜举兵反抗朝廷,不幸在战乱中被杀。杜秋娘作为罪臣家属被送入后宫为奴,依据她的专长,仍然让她充当舞妓。
她于是趁着为唐宪宗表演的机会,再次演唱了《金缕衣》,赢得唐宪宗的喜欢,不久被封为秋妃。作了秋妃的秋娘深深受到唐宪宗的宠爱,在宫中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而且参与了一些国家大事,用她的聪明才智,为宪宗分忧解难,博得众臣的尊敬与爱戴。唐宪宗死后,唐穆宗继位,她被派为穆宗之子的保姆,负责皇子的教养,那时候朝廷宦官掌控朝政大权,心中十分不平,于是她周密计划,企图铲除宦官势力,可是宦官耳目众多,她的计划已被泄露。一句“寒衣一匹素”而被放归故里,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
一个“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的杜秋娘的悲惨遭遇,诗人给予深切的同情,提出“女子固不定,士林难再期”的感叹,女子依靠男人宠幸,士人依靠当权者重用,他们都是被动的存在。在这类诗中,诗人借歌妓抒发自己的感叹,借她们的不幸遭遇暗含自己报国无门的苦衷,把歌妓的命运同自身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犹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到“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样,白居易把自已的人生遭遇和琵琶女的命运遭遇紧紧联系到一起。杜牧自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之后,一生的颠沛流离,他憎恶那些权贵,同情这些经常受到欺侮、身处社会最底层的青楼歌妓们,这是杜牧作为社会上层人士对下层贫苦百姓的关照,更是对社会制度和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刻思考,他没有把这些女性看做卑微下贱的玩物,而是用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她们,并把她们当做知己,甚至还对她们中的一些人动了真情,“薄幸”未必真薄情,更多的只是无可奈何。可想而知,在晚唐歌妓命运是悲惨的,那么宫女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二
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中的宫廷女子又分为有着截然不同经历却有着同样悲情的两类人,一类是底层宫女形象,一种是上层宫廷贵妇形象。
宫女是为宫廷贵族服务的女性,她们虽然身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可就像关进笼子的家雀,没有自由与地位,只是供主子摆弄的物品罢了。她们或许迫于生计而入宫,或许带着家族的使命,亦或者盼着荣华富贵、有朝一日能得皇帝垂怜等等,但一入宫廷深似海,她们只能按着主子设计好的路线前行,不能随便的恋爱婚配,就连见家人一面对于她们来说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的期盼。对于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历代的诗人们都不会对其吝惜笔墨,在《全唐诗》中,收录的有关写宫女形象的诗就有500余首,诗人不乏李白、白居易、王昌龄等文坛大家,而在晚唐,杜牧也以其独特的角度与笔法描绘着宫女们的悲惨生活,给世人展示了一幅心酸悲怆的历史画卷。
杜牧同情、体谅宫女,替她们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而鸣不平。他在《宫人冢》中写到:
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宫人是那些没有名分的宫女,比起宫女,地位还要低,唐朝帝王大多崇尚奢侈,生活荒淫,所纳宫女更是众多,命运也就相当的悲惨。对于绝大多数宫人而言,注定要在宫中终老一生,青春也就在宫中被消耗,她们死后会被葬在专属的宫人墓地,这种地方就被称为“宫人冢”。杜牧怜惜这些人,在《宫词二首》中便表达了他对宫女们不能得到皇帝宠幸、孤苦终老的哀怨:
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
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
宫廷这道门,像极了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对于外面的女子来说,里面是琼楼玉宇、锦衣玉食,有着享不尽荣华富贵,而对于宫内的这些宫女来说,这道门关了,也便永远的把自由与幸福挡在了门外。正当妙龄的女子她们渴望自由,更加渴望爱情,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厚重的宫门可以挡得住她们追求的脚步,却束缚不住她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秋夕》一诗中写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深宫里的孤苦女人面对光阴老去而感到惆怅,既是对悲惨的命运的无奈,更是对真爱对温情的渴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于她们来说,既思念亲人,更幻想着心中的爱郎。杜牧以宫女的口吻,描绘出了一幅宫女在秋天的夜晚,独自一人伴着暗淡的烛光在空庭漫不经心的扑着飞萤,看银河漫漫,想象着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场景,不禁伤感的场面,道出了宫女们对爱情的渴望。杜牧的宫怨诗不但成功塑造一系列宫女的哀怨形象,揭示了不同类型的宫女的悲惨命运,而且入骨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吃人的宫女制度。
宫廷之中除了生活在底层的宫女外,还生活着另一类女人,她们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甚至同整个国家的命运都休戚相关,但被赋予了红颜祸水的标签,结局悲情凄惨。这些贵妇们是君王的附庸,承载着皇帝贵族们无限的恩宠,她们的作为却各不相同。杜牧笔下写过很多贵妇人的形象,如息夫人、西施、郑袖、吕后、杨贵妃、张丽华、二乔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息夫人和杨贵妃了。看杜牧《题桃花夫人庙》,其诗曰: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
桃花夫人是春秋时期息王的王妃,所以又称息夫人,异常的美貌,引来了楚王的垂涎,最终导致了息国的灭亡。息夫人被掳出宫之后,多年不语,用无言表达自己的贞节与反抗。后人为了纪念她,专门为她修建了桃花夫人庙,受后人供奉。杜牧在诗中一反古人怜悯同情的角度,明着用绿珠坠楼来衬息夫人,责备她红颜祸国,不能与国家共存亡,暗里则从一个问句中引发世人的思考——难道息国真的是因为一个女人而灭国的吗?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息王无能,国力贫弱,只能任人宰割。息夫人的悲剧在封建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
同样的讽刺杜牧在《过华清宫三绝句》、《华清宫》等诗也有体现,诗人用侧面的笔调写尽了杨贵妃生活的奢侈荒淫。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暂不说唐王朝宫殿的壮丽、排场的气势,只是这岭南的荔枝在快马加鞭运进宫廷只为博红颜一笑面前,就不免显得金贵了很多。历朝历代的官家驿站,都是为了方便传递紧急信息而设立,而唐明皇为了满足杨贵妃爱吃荔枝的愿望,竟命岭南的官员要在短期内将荔枝送到宫廷,当驿站的小吏驾着快马在官道上一骑绝尘的时候,背着的不是前线重要的文书,而是杨贵妃最钟爱的荔枝,唐王朝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杜牧实写杨贵妃的奢华生活,意在指出唐明皇这样一个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气吞河山的帝王,却也英雄难过美人关,在美色面前奢乱淫逸,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断送了唐王朝百年的辉煌。马嵬坡下的自缢,或许杨贵妃至死都不明白,只是相爱为何要与江山社稷牵绊在一起。与桃花夫人一样,一国的存亡最后却要系于一女人身上,与其说杨贵妃一生是荣耀的,不如说她是悲情的。
杜牧写贵妇人的诗有很多,但其中所描写的女子大多没有成为杜牧议论的中心,诗人借这些左右历史车轮的女子来托古喻今、抒发自己对实事的感慨,用抛开世俗的笔法批判讽刺了晚唐宫廷生活的奢靡与腐败,更表达出了想要劝说君王以史为鉴、振兴国家的拳拳之心。
可见,杜牧运用凄厉深沉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封建时代饱受欺压的处于宫廷弱势的群体女性形象。由此我们从杜牧诗中可以看到宫女、甚至宫廷贵妇的命运多是悲惨的,那么诗中民女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三
民间女子在所有女子之中,是最简单、最淳朴的。在重才情轻礼教的晚唐,她们可以自由的追逐着爱情与理想。对于一直过着幕僚生活、郁郁不得志的杜牧来说,他的内心孤苦无奈,他渴望进入朝堂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却在党派洪流中消耗着自己的梦想,他孤独、沉沦,转之他也极度的渴望被爱,被理解,能够找到知己去诉说心中的苦水。他流连于歌坊酒肆,但这种地方的女人毕竟不是他爱的归宿,于是身家清白、质朴温婉的民家女子便进入了他的心中。杜牧用尽华丽的辞藻去描绘他心中男女爱情的真挚与平等,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他为生活在底层的民间女子呐喊、歌颂,为她们谱写了一曲曲大胆而直接的青春美好的华章。他在《赠别》一诗中写到: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不明写与妙龄女子的赠别之情,而是转向去写红烛,用烛芯不舍红蜡,点出惜别的愁苦,而“替人”二字,更是话题急转,引回到了作者身上,无限的怅惘,难言的悲痛,围绕“惜”字将杜牧的惆怅难舍之情含蓄的表达出来,平仄之中更显语言的灵活和深度。这种写法上的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更进一步,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花落去”般的懊恼。杜牧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如“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红铅湿尽半罗裙,洞府人间手欲分”等等。杜牧的这些诗,用缠绵悱恻的话语为世人勾勒出了人世间弥足珍贵的真情,这些真挚的感情也使杜牧这样的“风流才子”暂时得到了解脱,褪去浮世之中的喧嚣,忘却了仕途上的不快,得到精神的安慰。
杜牧在他的诗中还对很多民间女子抒发其感情,他或歌颂其历史贡献,或同情其悲惨命运,或赞扬其聪明才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木兰了。杜牧在《题木兰庙》中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刻画了这位替父从军的美丽女子形象: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这首诗不仅仅写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男儿气概,还描绘了她在梦中梳妆描眉,独倚闺楼的小儿女情怀。杜牧还把木兰与昭君比作一起,美丽多情,心忧家国,高度赞扬了木兰在国家危亡之时牺牲自我的伟大节操和从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样的女子是“美丽”的,值得后人去称颂。
杜牧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女子,虽然她们的出身、经历、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她们和与木兰一样,都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家庭和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杜牧写这些女子,实则是写自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儿的豪情怎可输巾帼,在“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晚唐,建功立业的机会还有很多,可见杜牧还没有完全的对仕途失意沉沦,仍渴求有朝一日实现平生的壮志。
四
杜牧笔下的上述三类女性形象虽有令人欣赏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尊重,无论是写歌妓曾经风靡一时,宫女深居华丽宫殿,还是写民女曾经拥有团圆家庭、浪漫爱情,结果多是以悲剧而告终:歌妓沦为一介平民、宫女被冷落居于后宫,民女夫妻离异、情人被迫分离。这反映出腐朽没落的唐王朝,女性地位的卑微和离情别绪的无奈,进而反映杜牧对晚唐当权者的反抗和对自己处境的嘲弄。他写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在无可奈何之中寻求一种自我排遣、自我拯救的方式,更是流露出对晚唐女性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怜悯,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狎妓威风的没落晚唐具有积极的意义。
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唐社会的时代风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他的女性题材诗歌对后来兴起的词体文学有着重要影响,在后来词体文学发展之中,可以看到杜牧女性题材诗的影子。从创作内容上来说,杜牧的女性诗歌中有一部分是他与歌女等之间真挚感情的诗歌,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十分细腻、婉转,这种创作题材成为后世爱情题材词体文学的题材之一;从创作手法上来看,杜牧借描写女性来影射其他相似的事情也被后来的词人所借鉴,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年年犹唱,后庭遗曲。”都是借商女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正如他自己在《献诗启》中所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3]杜牧追求的是“高绝”的诗歌境界,他女性题材诗不但是追求华丽的词句,他更强调文以意为主,所以,在杜牧的诗歌里没有元稹白居易的“纤艳不逞、淫言媒语” [4],更多的是以内容上的情感升华和形式上的多种手法来将艳情“雅”化。
此外,中国的女性诗歌题材源远流长,从齐梁以下,有大量此类主题诗歌涌现。不过仔细研读这些诗歌,我们会发现,之前的文人们虽然写作女性题材诗歌,但是他们笔下的女性与壮丽山河等无异,只是一个叹咏对象。到了杜牧这里,虽然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或有狎妓之作,但是,整体来看,其诗歌体裁避免了表面的奢靡,在诗歌中表达出了对女性的真挚赞美与尊重。杜牧的女性题材诗歌创作既包含了他对女子的同情与讴歌,还体现他壮志难酬,无法建功立业的苦闷与惆怅。杜牧的笔下,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如果把这些个女性形象有意识的连亘在一起,也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杜牧多彩而羁绊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中华书局1959年印。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