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析三毛流浪文学的艺术特色

 2023-12-25 08:47:25  

论文总字数:6755字

摘 要

三毛是一位基督教徒,因此三毛的散文里有着基督教徒的怜悯和慈爱,三毛将她的爱倾注于她的文字中,对故土的追忆,对亲人的怀恋,对生活的追求,对爱人的思念,对陌生人的怜悯,爱是三毛散文的创作主题,生活是三毛散文的创作内容,真实、真情、真性,则是她散文的创作灵魂。三毛游历过万水千山,去过的地方有繁华如都市,也有贫瘠如沙漠,因此三毛的散文素材非常丰富,但她的散文对中国、台湾的描写不多,大多数篇幅都是描写国外的生活,因此三毛的作品异域风情浓厚,具有民族色彩。

关键词:三毛,情感特色,民族,流浪

Abstract:SAN MAO is a Christian, so SAN MAO"s prose has a Christian compassion and mercy, SAN MAO put her love in her words, his remembrance, nostalgia for relatives, the pursuit of life, you miss love and compassion of strangers, love is sanmao prose creation theme, life is the creation of the three hair prose content, true, true, true, is the soul of her prose creation. Three hair "the long march, a busy been to places such as city, have poor such as desert, so SAN MAO"s prose material is very rich, but her prose description of China, Taiwan is not much, most pages are about life abroad, so the works of SAN MAO different region amorous feelings, ethnic color.

Key words: San Mao,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ethnic,wandering

三毛是一个很“自我”的作家,她称自己的作品是自传式的文体。她的作品没有虚构的小说,所有文章几乎都是以“我”为主人公或者“我”为第三人称的叙述者,类似于日本的“私小说”,这样将真实的自己写入作品中的写作风格,为三毛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大陆曾掀起过三次“三毛热”,三毛的文章为读者喜爱,不仅在于作品中神秘、充满异域风情的异域风光,还在于三毛作品中始终存在的人道主义的大爱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三毛代表了一种勇敢、自由、洒脱、无畏的精神,三毛的“流浪”唤起了很多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叛逆精神,三毛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三毛的作品包括散文、自传体小说,以及后来三毛逝世后由家人、亲友整理编辑出版的三毛的书信、小札(《高原上的百合花》、《我的快乐天堂》)。三毛的创作按照时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雨季文学时期、沙漠文学时期、都市冰玉时期(取自‘她是夜市里站着喝爱冰玉的人’爱冰玉是一种茶)”[1]雨季时期的作品主要有《雨季不再来》、《一个自闭少女的内心挣扎》、《极乐鸟》、《安东尼我的安东尼》,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满着少女的哀愁、迷茫和苦闷;沙漠时期的文学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撒哈拉阶段和加那利群岛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作品有《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温柔的夜》等,这个时期是三毛创作的高峰期,与荷西的爱情生活,让三毛的作品一改上个时期的忧郁、悲苦的基调,转而为一种乐观、开朗、明亮、活泼的创作风格;都市冰玉时期为荷西溺水死亡之后到三毛自缢为止。主要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等,这一时期三毛的写作风格已经形成,冷静细腻,作品生动盎然,充满诗意,与沙漠时期迥然不用。三毛的作品不多却为现代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笔者将从三毛作品的异域特色和情感特色两方面对三毛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

一;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色彩

三毛一生游历过54个国家(三毛父母所言,经证实),她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南非,欧州,东亚都有她的身影。她笔下的散文都是对流浪过程中的生活小事进行描写,内容包括她游历过的一些国家,因此她的散文就具有了强烈的异族风情。

(一)异域风景

不同于朱自清对景物的细腻刻画,三毛在散文中对风景的着墨较少,主要写的是人和事。就算描写自然之景,三毛笔下也少有那种单独描写一池荷花或一江春水那样的纯写景散文,三毛写自然风景比较壮阔,如“满铺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视线及不到的远方,海市蜃楼左前方有一个,右前方有两个,好似是一片片绕着小树丛的湖水。四周除了风声之外什么也听不见,死寂的大地像一个巨人一般躺在那里,它是狰狞而又凶恶的,我们在他静静展开的躯体上行驶着。”[2](《荒山之夜》),这种广阔的景色描写,使三毛的散文有一种厚实的质感。但三毛的散文中对自然景色的着墨比不多,三毛的文章中常见带有异域风情的外国的市井风情的场景。

十八九世纪的建筑,如“窄窄的石砌老街,添得红黄蓝绿有若儿童图书的房子,”、 [3](《青鸟不到的地方》)、如“老式的西班牙殖民式建筑,白墙黑窗,朴素而不豪华,”(《街头巷尾》);也许是长久的流浪,让三毛更加向往平凡的市井生活,孤独的浪子也有一颗想要安定的心,因此三毛的作品中有很多充满自然化、生活化、无序化的市井生活描写,像“四合院的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个天井,里面种着花、养着鸡、晒着老板一家人的衣服,小孩在走廊上追逐,女人在扫地煮饭,四个男人戴着他们两边向上卷的帽子围着打纸牌。”[3](《青鸟不到的地方》)。另外,三毛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充满地方特色的景色描写,如《高原上的百合花》,三毛记录了自己的玻利维亚之行,介绍了这个美丽的“南美西藏”的风土人情:有趣的女巫市场、嘉年华会的魔鬼舞、好吃的“纱嗲娘”、还有让三毛头疼的“泼水节”。将一个生机、美丽、热情的高原国家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其他的像《中美洲的花园》则写出了哥斯达黎加这个国家小却精致美丽的景象。《玛黛拉游记》三毛描写了一个风景美丽,民风淳朴,像十七世纪风景画的葡萄牙小镇-- 玛黛拉。《撒哈拉的故事》三毛为我们展现了撒哈拉沙漠的广阔风貌,包括沙漠人民的生活场景也做了细致的刻画。

三毛游历过的国家在她的散文中都有呈现,尤其是她生活过的撒哈拉沙漠和加纳利群岛。三毛通过对这些国家建筑、饮食、服装等生活细节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异域风情的景象。

(二)民族风俗

三毛对异族文化有敏感性,她一路行走,一路写作,以一种“文化人”的姿态,将这些独特的文化现象记录下来。在对民族风俗的刻画方面,三毛善于“以小见大”,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对小人物进行事件的刻画,另外三毛着重对细节的描写,对风俗的刻画细致入微。生活方式方面,如《沙漠观浴记》这篇散文就描绘了沙漠中的女人新奇的洗澡方式,三毛通过亲身洗澡的经历描绘出了在这个异常缺水国度女人们是怎样清洁身体的,从洗澡方法、洗澡工具,介绍了内洗和外洗法,描写细致生动:“我看见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似的污垢。”[2]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在三毛的散文里还有很多。宗教信仰方面,三毛在《死果》中描写了一种奇特的巫蛊现象,三毛偶然捡到一条带有巫蛊项链,从而遭遇的一系列令人毛骨战栗的诅咒事件,“我们回教不弄这种东西,是南边‘茅里塔尼亚亚’那边的巫术”、“他用刀子剖开两片夹住的铁皮,铜牌内赫然出现一张画着图案的符咒”[2],三毛打破了科学与迷信的界限,展现了存在在沙漠地区奇特的、难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人文方面,在《娃娃新娘》里三毛描写了撒哈拉的婚姻习俗。这里的女孩到了九、十岁就要嫁人。跟中国旧社会一样,女孩没有自己选择丈夫的权力,父母根据礼金的多少将女儿嫁出去。年仅十岁的黑人姑娘姑卡被父亲嫁给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阿布弟。在婚姻里,女人只充当了生育的工具,没有尊严,没有地位。三毛对这样的婚姻失望又觉得可笑,并为自己的无可奈何难过。《哑奴》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奴隶制度。这篇文章中三毛描写了沙哈拉威财主家的奴隶家庭,一家人都是奴隶,父母是奴隶,生下的孩子自然而然也成了主人家的奴隶。几岁的小孩在财主家做工,年老的父亲要在沙漠五六十度的正午修天棚。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三毛想表现的真正的苦不是身体上的苦,而是自由的丧失以及与亲人的别离。奴隶可以自由买卖,随时随地要与家人分离。文章的最后一幕,即将别卖到外地的黑奴,怀抱着三毛给他的汽水面包,在主人等一帮人的追赶下,奔向了落日下那个残破的家,将汽水面包交给了饥饿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直到主人用棍棒将他们分开。三毛将非洲的奴隶生活真实的描绘在读者面前,从一个人物,一个家庭,一个事件,展现了非洲残酷非人的黑奴制度。

(三)巫蛊现象

“巫”这个字在三毛的散文中不算一个陌生的字眼,巫术是沙漠人经常提及的现象,因此它在三毛的作品里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巫人记》中,三毛记录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巫术治病的情形:母亲用“巫术”为中了蛊的儿子治好了病;巫师用巫术治好久治不愈的顽疾;甚至有的妇女用巫术来求子;还有非洲丛林里恐怖邪门的“水妈咪”献祭。这些巫术现象虽然神奇,但三毛却认为这只是少数乡下女人男人的迷信行为。而在《死果》三毛差点被一条当地人认为施了蛊的手链要了性命,摘掉手链后,三毛的病神奇的不治而愈了。虽然三毛说这些“巫蛊”现象是当地人的迷信,但本人认为三毛对这些“巫蛊”现象是感兴趣的,半信半疑中又有点敬畏,因为三毛在作品中多次描写“巫术”,又在《巫人记》和《死果》中描写自己被“巫术”治好了病。但并不能因此说三毛是一个迂腐迷信的人,原因有两点:首先,三毛是一个基督教徒,有自己的信仰;另外,三毛长年住在沙漠、非洲这些落后地区,与当地人朝夕相处,受当地的文化的影响,对不能解释的巫术产生疑惑,也是情有可原的。三毛散文中的“巫蛊”现象是三毛散文的一大特色,是三毛常年游历,深入各个地区文化内部的结果,也是三毛散文对文化探究的一大贡献。

二、我笔写我心——真实、真情、真性

瘂弦说:“我认为三毛作品之所以动人,不在文字的表面,不在故事的机趣,也不在作者特殊的生活经验,而是在这一切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的那颗爱心。”[4]三毛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对他人的关爱,抒发对善的追求,因此在三毛的作品中作者的个人主观感情色彩是非常浓厚的。

(一)写作内容具有真实性

三毛的文章写的都是她自身的所见所闻,“我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不真实的事情,我写不来。”、“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5]。三毛的作品以“我”为中心,向生活扩散,最后再以“我”为归宿。“我”是主人公,“我”也是叙述者,同时“我”也是生活中的作者,这种独特的问题创作方式拉近了读者与三毛的内心,读者在被作品感动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被作者感动着。像《撒哈拉沙漠》写的就是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生活时发生的点点滴滴。如《中国饭店》三毛在文章中写了自己给荷西做中国传统美食,并给它们起上好听的名字的故事;《荒山之夜》写了三毛和荷西开车去沙漠兜风,却遭遇了一系列惊险事情的故事;《素人渔父》写了三毛和荷西利用周末去海边捕鱼,并把鱼卖给当地饭店的有趣经历;《沙漠观浴记》这篇三毛记录了沙漠中的女人新奇的洗澡方式(包括内洗和外洗),有趣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在缺水的沙漠人们的艰苦。而《爱的寻求》则描写了一个三毛所看到的“飞蛾扑火”式的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死果》写了三毛亲身经历了的非洲神秘的巫术、诅咒现象。还有《万水千山走遍》这本书,是三毛应《联合报》的邀稿,记录游历欧洲的所见所闻。《五月花》中三毛描写了与荷西离开撒哈拉后,一段失业的艰苦时期,从中感受到了三毛流浪生活“苦”这一滋味。《谈心》这一本收录了三毛与部分读者的书信,从中可以读出三毛的善良和温暖。《随想》这本书则是三毛的呢呢小语,写了自己的小心事,小心情。《高原上的百合花》,三毛记录了自己的玻利维亚之行,介绍了这个美丽的“南美西藏”的风土人情:有趣的女巫市场、嘉年华会的魔鬼舞、好吃的“纱嗲娘”、还有让三毛头疼的“泼水节”。将一个生机、美丽、热情的高原国家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让人心驰神往。

(二)抒发真情,反映真性

“我穿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虽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了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5](《结婚纪》)这是在书中三毛对自己形象的一段描写。三毛就是这样一个喜欢穿着大长裙,朴实优雅的一个人。三毛很简单不复杂,就如同她的作品。三毛写文章始终围绕一个“情”字,有对亲人的亲情,有对朋友的友情,有对荷西的爱情,还有对陌生人的关心和怜悯。不同的创作时期,三毛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雨季文学时期,三毛孤独的童年,和成长中老师同学带给她的阴影,让这个时期的作品充满迷茫与不安。“天黑了,我蜷缩在墙角,天黑了,天黑了,我不敢开灯,我要藏在黑暗里。是了,我在逃避,在逃避什么呢?……”[6]十八九岁的三毛对生命充满迷惘和苦闷,对生命的那份执着,让她感到苦涩。然而内心封闭,逃避现实的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对未来也充满期翼,“总有一日,我要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醒来,那时我要躺在床上,静静地听听窗外如洗的鸟声,那是多么安适而又快乐的一种苏醒。”[6]沙漠文学时期,这个时期的三毛是幸福安逸的,虽然生活环境恶劣,但与荷西的爱情生活,让三毛在精神上的充盈的,这也让三毛有多余的视角去关注周遭的人和事。年仅十岁的黑人姑娘姑卡被父亲嫁给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阿布弟(《娃娃新娘》),这让三毛感到无奈与痛心。哑奴一家悲惨的生活和生离死别的痛苦(《哑奴》),让三毛气愤、斥责。小伙沙仑为爱扑火(《爱的寻求》),这让三毛同情怜悯。三毛说过:“因为上帝永恒不变的爱,我就能学着去爱每一个人,每一个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5]三毛的人道主义的大爱精神成为她的文章一个标志性的主题。三毛的文章中没有激烈的言辞,几乎没有大的场面冲突,她用温软的笔调描写自己的是非观,爱她所爱的人,恨她所恨的事,她的作品从不试图引导读者的感情,她陈述事实,错对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她的文字像一杯温水缓缓的流入了读者的心间,解了灵魂的干渴。都市冰玉时期,经历了荷西的逝世的巨大打击,三毛的心境变得平静,对生命豁达开朗,她行遍“万水千山”,一路行走,一路发现,一路创作。她记录下一粒沙、一棵树,记录下善良的人们和她爱的生活。巨大的悲痛留给三毛的是对生命的沉淀。

结 语

三毛是一个流浪者,用生命行走天涯,她把自己活成一朵云,任意舒展成想要的形状。也有人批评三毛,说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梦,其实三毛对生命的认识超乎常人,她相信灵魂的存在,因此三毛的人生洒脱,无畏,这些精神也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里。流浪的生活给了三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广阔的胸怀,她将旅途的人、事、物,离奇的、有趣的故事娓娓道来。三毛说她“游于艺”,自由的人生观给了她自由的写作观,她的文章有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感情。她的文章告诉我们一个真谛:在他人的生命中我们永远都是配角,只有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是主角。三毛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她的心性,她的经历是后世的作家们是无法复制的。

参考文献:

[1]崔建飞、赵珺:《三毛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75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