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毕业论文 > 文学教育类 > 正文

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

 2024-01-04 10:47:31  

论文总字数:8810字

摘 要

现阶段,大学生逃课现象已成为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管理较头痛的问题之一。大学生逃课这一现象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成为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长远发展问题之一。本文对大学生逃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再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五个方面剖析了大学生逃课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相应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以期缓解大学生逃课现象,还原大学课堂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大学生,逃课,对策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students truancy phenomenon has become the universitie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also is the school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problems of headache. Students truancy phenomen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impact of the bring mightiness, become the various universities problems to solve one of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students truancy present situation to carry on the investigation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oday"s society, from their own, schools, teachers, family and social five analyzed the students truancy phenomenon form the main reas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ersonal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relieve students truancy phenomenon, restore the college classroom true color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t class,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也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日前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高校逃课族”。这不但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且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与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2000 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的猛增,素质的差次不齐,无不影响着教学质量,也使大学生逃课现象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试从大学生逃课现象进行分析,查找原因,以期找出确实有效的对策。

2 大学生逃课现状分析

所谓“逃课”,是指学生在没有请假、未经允许情况下的一种缺课行为。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很多高校,逃课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屡禁不止的现象。据调查,偶尔逃课的学生占71%,经常逃课的学生占11%,两项合计达82%,从不逃课的学生只占18%。逃课比较严重,仅有82.4%的学生不逃课;大四不逃课的只有74.3%。调查显示,一学期几乎不逃课的同学占69.3%,逃课6节以上的占5.8%,其余的偶尔逃课。一些公共基础课和公选课,逃课的人最多,文史哲类逃课率高于理工类。觉得逃课无所谓的学生高达27.4%,感到内疚的近39.45%,还有3.98%感觉很潇洒。54.44%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逃课对自己没有影响,还有14.6%的学生认为大部分逃课都是值得的。

3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3.1大学生逃课的主观原因

首先,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有的逃课生说,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到了大学,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这种现象与中国现阶段的教育制度有一定关系。中学阶段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应试压力,老师、父母同念高考的紧箍咒,被压抑得太深、太久。到了大学这一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学生便想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完全松懈下来。还有的逃课生反映,到了新的环境,发现现实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有相当大的距离。于是,基于“大功告成”的狂欢心理或理想失落的委屈心理,在尚未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真空时期,部分学生就放松了自己。

其次,缺乏专业学习的兴趣。经过三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换来了收获带着美丽的梦想走进高一级学府,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很充分的考察研究,缺乏最起码的专业兴趣,因此经常逃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一般是学生考分数,家长参与填志愿,很多的家长对专业并不了解,盲目为学生填报热门专业进入大学后,通过专业的学习以及与社会的多方面接触,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对其缺乏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甚至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就辅修其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上课时间和自己的专业课程起了冲突时,逃课也就顺其自然了,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逃课现象越发严重。还有的逃课生反映,由于受高考分数的限制,在填报志愿时只能填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在别无选择的情形下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结果就免不了产生厌学情绪,逃课也就成了必然。

然后,学习态度不端正。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是一个很大的转变,面对这样的转变,学生该如何去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高中时代是在较为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在大学中便能够主动积极的去适应,合理地分配上课和课余时间,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而那些在严厉的教育方教下成长的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生活的主动意识,以前很多的时间、空间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来支配进入大学以后,在突如其来的“自由”面前会显得不知所措,以前没有的很多东西现在都拥有了。时间、空间都可以自己来“自由”支配,从“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到“自由”支配上课时间,从这种“自由”慢慢地演变成“散漫”,成为一种习惯———“逃课”。有的逃课生认为,上了大学就应当学点真正的本领,而这些本领不能在课堂上得到,与其听干巴巴的课,还不如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如果能考到前三名就加紧学,如果达不到还不如让自己轻松些,能毕业就可以。

还有的逃课生反映,有时确实有事,但请假太麻烦,只好逃课;也有逃课生说,上到第五节课肚子就饿了,所以逃课,等等。

3.2大学生逃课的客观原因

3.2.1学校因素

自2000 年以来,高等院校开始大范围的扩招,而且每年都呈递增趋势。许多大学在制度和配套设施建设上由于跟不上扩招的速度,使高等教育模式出现了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逃课的现象。

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大学的定位应是教学与研究并重。但是,现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本在研究,面在教学,研究高于教学。在大学,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学的质量无法用分数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教师评定职称时依据的仅仅是教学课时的数量,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课上得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更关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质量上不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形成“一次多,二次少,三次寥寥”的课堂到课率,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大量出现教师在上课,学生做其他作业或想其他事情,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的“隐性逃课”现象。

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都未能默契配合。教学管理一条线:部分教师上课满堂灌,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则不闻不问;学生管理一条线:学生管理工作者与课堂教学几乎脱钩,只注意让学生多从事社会工作,有的还让学生旷课来协助自己的工作,使学生逃课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另外,学校虽有校规校纪,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例如,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累计旷课达多少节便要给予一定的处分,但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流于形式,很少有学生因旷课而受到处分的。类似的规章对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造成学生逃课没有顾忌,不思后果。再者是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使学生有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大课。由于其考勤检查难度较大,再加上大教室的扩音设备不理想,学生听不清老师讲话,造成大课逃课率较小课偏高。

现行的大学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逃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每年的学业水平检测考试仅限于期末考试,并且考试题型往往呆板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基本上是书上的原题或是笔记,一般地,不少老师在考试前还会给学生划考试的重点。如此一来,不少学生平时并不用心听讲,凭借考前的“突击”或携带各类“小抄”、“复印资料” 等依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比平时那些用心听讲的同学成绩还高。这类考试情况在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中显得更为突出,这也是文史类学生的逃课率普遍高于理工类学生的一种原因。

学校对非专业课的管理相对忽略,公共课、选修课流于形式。加强专业教育,造就品牌效应,是每所高校所注重的。但这样难免就会出现忽略对公共课、选修课等非专业课的管理,忽视人才的引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同的教师、相同的教案一教到底。另外,再加上非专业课往往采取上百甚至几百人的大课教育方式,学生兴趣自然降低,加上无法有效管理,逃课现象大量出现。“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选修课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与社会、专业的需要。少数好的选修课又是人满为患。学生为了修满学分不得不选修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课程,因此,逃课现象在所难免。

3.2.2 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但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部分教师“授课方式呆板,照本宣科”、“无真才实学”、“知识老化,思想保守”、或“忙于科研,不重视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当今的教材相当一部分是七八十年代编写的或只是七八十年代教材的翻版,其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对教材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发挥和升华,理论联系实际,站在科技、知识时代的前沿,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部分教师,尤其是一部分刚从高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不具备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其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只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受教育时的水平上,致使学生上课时感到课程过于简单,“没劲”、“没内容”。久而久之,便对该科目产生了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发展到极点便是逃课。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尤其是一部分老一辈的教授,知识渊博扎实,但是由于受到诸如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理性泛化式、苛严管束式之类的陈旧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大学生成了名符其实的“机器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师生之间没有教学互动与交流,束缚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认为这种扼杀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造成他们思维定势的教学方式,无疑是自己成长的桎梏。因此他们试图通过逃课这种方式来找回自己失去的东西。

师生教学关系不协调。教学关系是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由于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师的考核制度与高中相比都发生了改变,导致师生间缺乏了解和沟通。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淡化,学生和老师行同陌路。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新生) 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新变化,认为老师不关心自己,产生了对老师的不信任和反感,因而对该科目也产生了厌烦心理,心离课堂越来越远,产生逃课心理,表现在行动上便是逃课。即使还坐在课堂上,也是“隐性逃课”。

3.2.3 家庭因素

家长与学校的沟通较少。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身心逐渐趋向成熟,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的管理放松,家长与高校缺乏必要的联系。高等院校向来是神圣的,在社会的眼里,它是人才的摇篮;在学生眼里,它是自由的天堂;在家长眼里,它是成功的保证。一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子女从高校走入工作岗位是一种必然,于是把子女完全交给高校,对其情况不闻不问,与学校缺少必要的联系。而殊不知,在孩子眼中,大学是自由的天堂,他们由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在缺乏家庭与学校双向联合管理与监护的情况下,往往无法理性的面对各种诱惑,从而迷失自我。往往子女在学校出了事家长才会恍然觉悟,但已悔之晚矣。其实,高校大多实行一个教师管理几百学生的方式,教师的力量有限。如果缺少家长的配合,便难以做到有效的管理。自我管理能力稍差的学生就会管不住自己,“逃课风”便成为高校常见的一种群体违纪现象。

家庭背景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因家族企业雄厚或家庭背景丰富,对于就业问题并无什么压力。他们大多数抱着只求及格的心理在大学混日子,其父母对孩子的就业或深造问题也未做过多的考虑,在如此宽松的家庭环境下,一部分学生不自觉地选择了放纵自己。“60分万岁”的思想在头脑里根深蒂固,逃课、上网、睡觉、打牌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学生与此种学生家庭环境相对应的是另一种极端的环境,这部分学生家境贫寒,家庭背景简单,加上我国目前就业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感觉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前途依然渺茫,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因此他们当中也有人选择了放纵自己。还有的家庭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来帮助完成自己的学业。

3.2.4 社会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日益增多,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已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尤其是网络教学的实现,许多学生宁愿到一些电大网站上直接接受互动式的远程教育,聆听专家学者的讲解,也不愿坐在课堂上听老师的单向授课。因为他们感觉网络教育获得的信息量比课堂要大得多,而且学习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可以避免吃大锅饭、夹生饭,更有利于自主学习。

在市场经济体制里,就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一大困扰。许多学生从大一便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如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资格认证考试,提升自我;参与实践,增加工作经验;考研,实现自我等。另外,有些毕业班的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逼于无奈,只能逃课,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班学生逃课率奇高的现象。

当今社会上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和各种各样的环境诱惑,如遍布高校周围的录像厅、网吧、游戏厅、话吧,以及那些丧失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黑心老板,给大学生逃学弃志创造了环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认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4 克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减少学生逃课现象,把生活的重心转回到学习上来,是我们目前必须要做的。我认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遏止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改善学生逃课现象,还原大学课堂的本来面目。

4.1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经历由高中到大学两个不同环境的转变,表现一定的难适应性是可以理解的。大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目标,一旦考上大学,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慢慢消失。班主任、辅导员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在逃课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控能力较弱,思想意志不坚定等造成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逃课问题,必须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的主观世界得到一个较好的转变。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高校应指导学生做好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保持对专业知识浓厚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还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加强大学生考研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考研,杜绝学生逃课“跟风式”的盲目考研,那样有可能专业知识不扎实而造成考研与就业的“双落空”。

4.2 采用灵活的学分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的学分制,但实际上,我国的学分制和国外相比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即便是在现行的学分制下,本科生生能够自主选课、自主选任课教师的课程并不多,一般地,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学校教务部门硬性选定定了。此外,基于种种因素,在校本科生有相当一部分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在对逃课群体的分析中,我们又知道有不少学生逃课是由于对所选专业或课程没多大兴趣,学得乏味所导致的。

4.3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首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统一,增强相关制度的执行力。教学管理同学生管理要做到协调发展,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者要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工作者。学生管理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思想状况、日常事务等,也要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业状况。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如课堂考勤等需要严格执行,一种制度的价值就是在于它的强有效的执行,进而使制度下的人员沿着制度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试内容、方法的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过于呆板,不少学科考试的题目都是课本或练习册上的原题,此外,有的老师在考前划分了考试重点,正式基于这些原因,不少学生在考前一两天“突击”,照样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很难体现出听课与不听课的区别。因此,在考题内容方面,建议老师在考题的设计、创新方面下功夫,既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更要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并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更主要的还是得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提炼。另外,在具体评分时,将学生的逃课率同学生的最终成绩联系起来。

还要抓好教学质量及其教学评价的管理环节,改变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多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走上社会后能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思考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作为高校教师,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素养,在教学方面,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与理念上要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使之同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协调。同时,在教师评定职称过程中,要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教学能力相结合,尤其是一线教学的老师在评定相关职称时,要更加注重其教学能力。

4.4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

一方面,学校有义务为增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提供广泛的有效渠道,定期通过邮件、电话、网络等向家长介绍其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家长也必须重视同学校沟通的作用,不能因工作忙或距离学校远等忽视了同学校的联系,虽然作为高校的学生,在年龄上基本都是成年人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真正“长大”,有不少学生在心理、独立生活等方面依然还不够成熟,因此,这也需要家长定期的同学校相关人员如学生辅导员等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

4.5 加强校内外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拥有一个较为和谐的校内外环境。一方面,我们要整合各类优质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是加强校园整体环境的建设,校园是一种特殊的场所,其特定的文化氛围、内涵是经过长年的历史锤炼所积淀下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力度,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砥砺优秀的品格,提高身心素质。另一方面,必须强有力的整顿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必要情况下,学校应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进行整治,使学校周边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结论

逃课从表面看是一个学生对学业的态度,而深入研究后则是个体性格、教师、教学生活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的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及社会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避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高校对大学生逃课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学生管理与教师管理、学校管理与机构监督的系统性,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以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严格加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确保大学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朱文武,程晓娟.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4):215-216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81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