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发生的季节性和局地性特征开题报告
2024-07-08 15:58:17
1.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stål)是水稻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褐飞虱的发生危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南方稻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褐飞虱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褐飞虱的发生规律一直是国内外昆虫学家研究的热点,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褐飞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生态学、抗药性、迁飞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方面。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
主要内容:1.中国南方稻区概况:界定研究区域的地理范围,描述其气候条件和水稻种植制度特点,回顾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历史,为后续分析提供背景信息。
2.褐飞虱生物学特性:阐述褐飞虱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态适应性,分析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为研究其发生规律提供生物学基础。
3.褐飞虱季节性发生规律:研究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分析影响其迁飞的因素,明确其发生世代和种群动态,并尝试构建季节性发生模型。
4.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田间调查、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的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研究。
1.文献综述:系统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褐飞虱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田间调查:在中国南方稻区选择典型区域和样点,开展田间调查,收集褐飞虱的发生情况、环境因子、水稻品种、防控措施等数据。
5. 研究的创新点
1.将中国南方稻区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单元,系统分析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揭示其季节性和局地性特征,为该地区的褐飞虱防控提供更精准的科学依据。
2.结合gis技术和模型模拟,构建褐飞虱发生风险评估体系,对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的发生风险进行空间化预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3.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中国南方稻区褐飞虱的种群遗传结构,揭示其迁飞规律和扩散路径,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
6.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24.12~2024.1)确认选题,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
第二阶段(2024.1~2024.2)查询阅读相关文献,列出提纲
第三阶段(2024.2~2024.3)查询资料,学习相关论文
7. 参考文献(20个中文5个英文)
1. 张龙, 刘万强, 吴少伟, 等. 气候变化对褐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及预测[j]. 中国水稻科学, 2021, 35(3): 517-525.
2. 程遐年, 王振营, 张孝羲. 稻飞虱种群持续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20): 4191-4203.
3. 符云鹏, 张云, 王建强, 等. 中国褐飞虱抗药性治理策略研究进展[j]. 植物保护, 2022, 48(2): 1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