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的弹性就业问题文献综述
2020-04-02 11:23:30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
文 献 综 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各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加快,第三产业不断扩大,高科技飞速发展以及文化理念的不断变化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人们已逐渐不固定于传统刚性的正规就业模式。同与日俱增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相适应,机制灵活的弹性就业形式应运而生,并逐渐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就业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仅非全日制就业和临时就业就占到就业总量的30%多,再加上自营就业、独立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其他就业形式,弹性就业总量可达就业总量的50%左右(平均值);在发展中国家,自营就业家庭就业平均约为就业总量的55%,再加上其他的弹性就业方式,其规模相当可观。因此,在21世纪的即将步入就业领域的我们,了解灵活的就业形式对于我们的就业前程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一.弹性就业的产生和发展 孔凡柱和赵莉在《弹性就业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讲到弹性就业的形成可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雇主对弹性就业者的需求,二是员工本身对自由空间的追求。此外,政府的弹性就业政策对弹性就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有着促进或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弹性就业的需求发展与它的特点是也是直接相关的,张菡在《为什么要实现弹性就业中》提到,弹性就业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 具有符合市场需要, 反映就业主、客体意愿, 更加灵活, 更注重实际的特点。 陈晖涛在《促进我国弹性就业发展之路分析》中谈到,近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在年增幅7%~8%的较高速的稳定增长态势,虽然如此,但由于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传统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同时还在其他原因的诱引下,传统就业已经不能满足像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需求了。与此同时,在全国城镇2.4亿从业人员中,国有、集体等正规单位就业人数逐年降低,而从事短期的、临时的、季节性的等非全日制的弹性就业者已达l亿人以上,弹性就业已显示出吸纳就业的巨大潜力,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就业形式。 二.大学生弹性就业和其他人群的弹性就业 李新市在《大学毕业生”弹性就业”若干思考》中说道国外面向大学毕业生的弹性就业方式日趋多元化。而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弹性就业形态,吴进在《弹性就业: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中提到:(一)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如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等。(二)基层就业(三)自主创业(四)劳务输出。与此同时,大学生弹性就业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代锋和吴克明的《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有四种:第一,就业方式多样灵活,流动分散,行业门类齐全,覆盖面宽广,包容性大,就业选择的空间。第二,非正规部门和第三产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是大学生弹性就业的主要分布领域。第三,大学生劳动力资源配置速度加快,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不存在一次择业定终身的常态。第四,大学生弹性就业中就业结构伴随市场需求呈现动态起伏和变化。 大学生的就业种类看起来很多,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大学生就业更是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王佳锐特别在《浅论大学生的弹性就业》表明,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是存在原因的:一,就业人数增加;二,大学生心里压力;三,用人单位存在用人误区;四,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缺乏培训就业机会;五,高校广招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等。 但是就如今的就业形式看来,不仅仅是大学生这个种群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女性和农民工都存在这种就业难的问题。袁松和刑成举的《论农民工在金融危机下的弹性就业应对机制》中提到,在人多地少的过密型农业因收人不足而迫使人们外出打工, 而外出打临时工的风险又反过来迫使人们依赖家里的小规模口粮地作为保险。这种格局使得所谓的”农民”和”农民工”的生命轨迹形成了一连串的” 进城一返乡一再进城一再返乡” 的时间流。 三.我国弹性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无论是传统的就是形式,还是弹性就业形式,它都会存在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我国的弹性就业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李会欣的《我国弹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提到:1.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总体上说,虽然全国各地已经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目前开办小型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仍然缺乏完善、有利的政策环境;2.与弹性就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律和制度明显不适应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的发展;3.缺乏一套完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晁 罡,赖媛媛在《我国弹性就业的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中明确提到,要想发挥好弹性就业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必须要有以下对策! 第一,确定弹性就业的法律地位,并给予积极宣传。一方面把弹性就业与单纯的下岗或失业区分开来,提高弹性就业的档次,实现其多样性。另一方面,宣传社区就业、承包就业、自营就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再就业的重要意义。这样做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弹性就业,明确弹性就业、非正规就业、非标准就业的不同含义,从而解放思想,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弹性就业、参与弹性就业。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弹性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创造灵活的社保缴费机制。制定相 关法律,保护弹性就业者的权益,在就业合同、就业期限、工资报酬、工作期限、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保护、解雇限制等诸多方面保护弹性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在明确缴费原则的基础上,简化缴费程序,促使缴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尝试按季或按年一次缴费、一票托收等多种灵活的缴费方式,适应不同类型的弹性就业人员就业方式多样化的需要。第三,完善弹性就业的相关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劳务派遣公司、人才交流中心等劳务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一体化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市场。根据弹性岗位和弹性从业者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相关的职业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评估,建立职业信息网,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劳动力的流动,为相关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实现各种就业方式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服务。对于弹性就业的中介的机构,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政府应给予经费补助和多方面扶持,尽快设计制定有利于它们发展的优惠税收政策。第四,加强第三产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设立更多的弹性岗位,为弹性就业创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做好市场劳动力供给的规划,拓展服务业的范围,根据市场需求开创新的岗位。拓宽金融部门的服务品种,为创业者提供优惠便捷的贷款服务。在企业内部推行灵活的企业劳动合同制,建立多样的用工形式,广泛实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等弹性工作制。
如上所述,在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弹性就业形式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一个亮点。但目前弹性就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极不规范,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障碍,主要有:开办小型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面临着不利的政策环境;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弹性就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弹性就业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缺乏针对和适应弹性就业的法律规范;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问题;城镇社区建设滞后等。因此,必须正视弹性就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充分发掘其潜力。 参考文献: [1]陈晖涛.促进我国弹性就业发展之路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01):48~50 59 [2]曾明星,王大奔.减轻失业的另一种形式#8212;#8212;”弹性就业”[J].上海劳动保障.2002(03):20~24 [3]孔凡柱,赵莉.弹性就业的产生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时代.2006(31):8~9 [4]吴进.弹性就业:金融危机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09(12):70~71 [5]代锋,吴克明.弹性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J].大学教育科学.2008(06):97~101 [6]李新市.大学毕业生”弹性就业”若干问题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8~80 [7]王佳锐.浅论大学生的弹性就业[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06):41~47 [8]林毓铭.女性再就业与弹性就业[J].探索与争鸣.2003(03):29~30 [9]袁松,刑成举.论农民工在金融遥机下肋弹性就业应对机制[J].创新.2010(04):111~114 119 [10]孔凡柱.论政府在弹性就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J].西北人口.2008(05):69~73 78 [11]孔凡柱,李敏.完成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弹性就业[J].江苏商论.2004(02):149~151 [12]李会欣.建立和完善弹性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机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01):34~37 [13]张菡.为什么要实现弹性就业形式[J].求知.2001(02):30 [14]晁 罡,赖媛媛.我国弹性就业的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4(05):59~62 [15]李会欣.我国弹性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视野.2004(01):34~35 [16]赵祖平.我国的弹性就业与劳动关系三方机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02):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