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正文

Zn2 探针合成及性能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05 13:04:08  

文 献 综 述

1.1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

荧光探针是一种能专一对某种化合物或某种离子或PH等具有应答反应,并能产生一个与上述变化条件相对应的荧光反应的传感器件,目前,其应用领域已经拓展到废水处理、环境监测、疾病诊断、分子内细胞成像等领域。

1.1.1分子产生荧光的原理

分子产生荧光的原理是当紫外或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时,这些物质就发射出波长和强度各不相同的光,停止光照射时,光线马上或逐渐消失,这就是荧光。对荧光的产生原理和条件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弄清楚。Gorge G Stokes[1]在1852年详细考察了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后,首先确定和报告了它们的荧光波长总比激发光波长要长。他还研究了荧光强度和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发现在高浓度时荧光会被淬灭,他也发现荧光可以被外部物质淬灭,从而建议利用荧光达到检测的目的。

1.1.2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

荧光探针的识别原理可以分为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分子内共扼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ICT)、激基缔合物(Excimer)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及其他等。其分类的依据是荧光团与受体的连接方式以及荧光信号的类

型。

1.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

典型的PET体系是由包含电子给体的识别基团部分R(reseptor),通过一间隔基S(space)和荧光团F(fluorophore)相连而构建。其中荧光团部分是光能吸收和荧光发射的场所,识别基团部分则用于结合客体。此类荧光探针中,主题在结合客体前,分子内存在着光诱导电子转移,对荧光有非常强的淬灭作用,因此,此类探针都没有荧光或存在非常弱的荧光,但在结合客体之后,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受到抑制,甚至被完全阻断,此时分子中的荧光团就会发出非常强烈的荧光如图 1所示。

图 1 基于PET原理分子探针的一般原理图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