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研究毕业论文
2020-04-07 14:12:10
摘 要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降低百分之四十到四十五的碳排放额,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总体设计,七个交易试点正在运营并逐步走向正轨。
在碳排放交易日渐发展的背景下,控排企业面临在碳配额上作出额外投入,从而增加成本,降低利润的困境。供给侧改革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降成本”,企业必须创新成本管理理念,将碳排放成本纳入成本控制体系中。
本文在碳排放权市场建立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会计要素和产品生命周期两个角度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并对碳排放成本的计量进行了探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和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碳排放成本管理措施,最后对A钢铁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验证提出的碳排放成本管理措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成本;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Abstract
Premier Wen Jiabao made a reduction in carbon emissions by 40 to 45 percent at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in December 2009. At present,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nd seven trading pilots are operating and gradually moving on track. .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adual develop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ontrol companies are faced with additional investment in carbon allowances, which will increase costs and reduce profitability. One of the core tasks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goals is “cost reduction.” Enterprises must innovate the concept of cost management and incorporate carbon emission costs into the cost control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arbon emission rights market establishment and supply-side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on corporate co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counting elements and product life cycle,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costs, based on products. The life cycle and value chain theory proposed carbon emission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Finally,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A steel company to verify the operability of the proposed carbon emission cost management measures.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arbon emission costs;Cost management ;Product Lifecycle
目 录
第1章 绪 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4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及企业碳排放成本概述 5
2.1 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 5
2.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5
2.3 企业碳排放成本的含义和构成 7
2.4 碳排放成本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7
第3章 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企业碳排放成本计量 9
3.1 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碳排放成本的计量 9
3.2 从产品生命周期法角度分析碳排放成本计量 9
第4章 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企业碳成本管理对策 11
4.1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法角度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对策 11
4.2 基于价值链角度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对策 12
4.2.1 价值链视角下碳排放成本管理的模式 12
4.2.2 价值链视角下碳排放成本管理的实施 13
第5章 A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15
5.1 A钢铁企业简介 15
5.2 A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计算 15
5.2.1 A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计算 15
5.2.2 A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成本的计算 18
5.3 A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的措施 20
5.4 A钢铁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的效果 22
第6章 结论 23
6.1 全文总结 23
6.2 研究展望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6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设定了发达国家的定量减排目标,并制定了三种市场交易机制,在其强制减排条件的约束下,经济体间可以用碳排放权交易来达成减排目标。由此,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使碳排放权成为可交易的商品,在市场上定价买卖,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生。
如前所述,中国曾承若要降低自身四十到四十五个百分点的碳排放强度,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管理方案逐步开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与推广,同时,对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构件碳排放交易体系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目前,由上海和湖北承建,七大交易试点先后投入运营,全国性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建立。
全国碳市场建设的开展,将首先启动发电行业,并以其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进而发展普及其他同类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门槛极有可能继续走低,力求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管理范畴涵盖到更多企业。
从2013年6月深圳碳交易所开始第一笔深圳配额交易至今,我国的碳交易试点地区已经完整的走过了5年的时间。这5年当中,公众普遍担忧其对工业领域的经济负面影响。逻辑是,排放企业将在碳配额上作出额外的投入,从而增加成本,降低利润,影响竞争力。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变成一种全球潮流,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选择低碳生产,取得低碳发展的共识,对碳排放进行合理控制,才能满足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和国内一系列优惠政策也给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带来了很多机遇,相关研究表明如果用激进的对策来控制碳排放增长,那么2050年前中国每年碳排放成本预计将要达到2840亿美元,2050年后每年的碳排放成本更高达五千亿美元。
中国为了实现减排承诺,只依靠个体以及企业的主动性或者政府干预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而市场机制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手段,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的方式,促进企业实现碳排放的减少,进而降低碳排放相关成本。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使得企业达到很好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不但激励企业研究新技术,提高各种资源使用效率来降低碳排放,还促使其使用低碳能源以及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高碳排放能源,这种政策措施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有助于我国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仍然达成减排指标。因此碳排放权交易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达成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
“降成本”是我国供给侧改革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企业应把碳排放成本控制纳入到自身成本控制体系中,树立和强化成本管理理念,实现碳排放成本最小化,做好碳排放权交易背景下碳排放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从而满足国家相关低碳环保法律法规规避经营风险,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本文研究在当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研究碳排放成本的计量和降低成本的有效对策,为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具体措施借鉴。希望对企业及时进行战略调整,进行减排决策调整,从而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1.1.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分析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组成及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成本造成的影响,研究企业进行碳排放成本计量的方法,提出企业降低碳排放成本,加强成本管理的针对性对策,从而帮助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第二,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A钢铁企业,以点带面说明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对控制碳排放和成本管理时应该采取的对策,以对我国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文献中,结合最优控制理论来研究企业的碳排放成本和最优决策主要有:
Montgomery(1972)验证了有效市场在静态条件下均衡存在,此外,所有企业能够通过成本管理使其碳排放总成本降至最低。
Cronshaw 和Kruse(1996)等在前者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态性考量,发现在离散时间条件下,企业要为了实现污染治理单位成本现值计算的结果最小,必须要在整个期间分配全部的污染权。
Rubin(1996)则建立减排成本函数模型,把离散的时间连续化,从而解析企业排污量伴随时间增长的路线问题。
Fehr and Hinz(2006)运用发电企业能源转换的减排方法,建立了发电厂的相关减排成本模型,研究发现了发电企业最佳的排放额度。关于企业碳排放成本研究的国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章还有:Manne和Richels(1991)用建模的方法完成非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并运用这一系统来进行CO2排放的成本与收益评价和估算,从而预测和估计出美国的GDP很可能将伴随着碳排放的限制将会急转直下。乔根森等(1994)则认为在如果实施碳税政策,企业在不同减排目标下将有不同的碳排放成本。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的碳排放成本相关研究中,韩一杰和刘秀丽(2010)测算了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不同的GDP 增长率的情景假设下,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结果显示要实现到2020 年达成降低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减排目标。
汤晓冬和张白玲(2013)构建了企业碳排放成本成本管理模型,认为首先应该寻求碳减排的潜力点,这可以从资源价值流转视角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其次是要设计和探索碳排放成本实施预算管理和碳排放成本实施预算管理和碳排放项目投资决策的方法;最后是要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来构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探求企业战略与财务目标,客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因果关系,以促进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水平提升。张劲松和王悦(2014)通过运用环境价值链相关的三种的碳成本管理模式,包括物质流成本核算模式等模式进行了详尽的解析。鲁力(2014)研究了在碳限额与交易政策下,企业可进行的绿色生产决策调整。
闫朋村(2015)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研究了碳排放权对火电企业成本管理的具体影响。程发新等(2016)基于阶段划分对企业主动碳减排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企业减排成本降低的可行措施[1]。徐静等(2017)提出了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碳减排决策[2]。焦建玲等(2017)基于碳减排奖惩机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演化博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3]。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碳排放成本的文章研究较多,但是碳排放权交易产生和发展后,企业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交易来达成减排目标,而关于在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下,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管理和决策调整研究并不多。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下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企业碳排放成本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新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对企业减排决策和成本管理提出针对性建议,帮助企业符合碳排放标准以及降低相关成本,从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阅读与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成果,掌握相关基础理论,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案例研究法。通过对A钢铁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成本支出及减排决策,提出合理有效措施,为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可行的策略和指导。
(3)规范研究法。分析企业生产成本结构,从中总结出受碳排放权交易大的相关因素,进行减排决策和成本管理的战略调整。
第2章 碳排放权交易及企业碳排放成本概述
2.1 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
国际社会中,尝试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一样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易流通,这便是碳排放权交易。政府会在交易进行前实地考察某一区域的减排总量,随后与相关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进行排放权的配额分配,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将排放量总额控制在降低后的规定范围之内。通过建立相关的交易市场,碳排放额便会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源产品,如果碳排放量的价值上涨,相关企业便要考虑自身的成本问题。进一步来说,碳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通过相关的交易,不仅可以激发市场的潜在能力同时还可以保证碳排放额分配更加合理,盘活“碳经济”。
2.2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在近几年分发展与建设当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力度对其排放总额的限制,运用碳排放权交易来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控制,一种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碳交易市场。
国家发改委在2012年开始尝试建立碳排放交易的工作,此次在全国建立7个试点,包括北京、广东、上海等地。通过试点的建立来逐渐在全国推广碳排放交易体系。在这七个试点当中,相关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生机。
目前,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仍旧比较单一,其主要是以项目为依托,在这些项目当中,根据其机制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便是CDM项目,而碳排放权的交易则主要便在该机制下建立起相关的市场交易。CDM项目正式在中国市场推广起源于2002年,当时内蒙古风电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签署了一份项目合同,主要内容是针对建立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在此之后,CDM项目发展越来越广,不断有企业加入其中,这也促进其发展的速度与态势。为了保证CDM项目的发展,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中国政府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并且设立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在自愿减排项目市场上,目前已有不少环境交易所、企业甚至个人根据自身需求开展自愿减排项目的交易活动,包括风电、水电、光伏产业在内的52个自愿减排项目已陆续在信息平台上进行公示,预计将产生1500万吨减排量。
- 碳排放权交易的发展阶段
①深圳试点。作为第一个交易试点,截至去年年底,该排放权交易所目前的碳排放配额总交易量已经达到三千万吨,成交额突破八个亿,此外,深圳试点还是第一个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引进国外的投资者参与国内碳排放权交易的交易试点。
②上海试点 。上海交易试点从建立以来,接连四年没有出现违约现象。交易试点涉及面广容纳了诸如化工,电力,钢铁等等多达三十个行业的三百家高排放企业。目前,该交易市场成交的碳排放配额高达九千万吨,拥有九亿的成交额,试点周围的企业碳排放量逐年下降比启动初期减少了大约七个百分点。
③北京试点。有大约一千家企业以北京交易试点为平台,参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成交配额两千万吨成交金额超过八亿,近两年北京市扩大了控排企业的范围,使得履约主体翻倍。目前,该试点首度启动了跨区碳排放权交易,是全国七个试点里履约主体数量最多类型最多元的。
④广东试点 。从2013年底开放试点至今,成绩客观,累计成交近六千万吨,累计交易金额高达15亿,在全国各个交易试点中遥遥领先,占七个交易试点的三成以上,广东省出台的相关碳排放配额交易方案中,将六个行业纳入交易范围,其中有二百五十家企业年碳排放量逾两万吨。此外,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还首先实施CCER线上交易,建立了良好的补充机制,实现了碳排放权履约的多元化。
(2)碳排放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国外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率先建立,且不断发展趋于成熟,而国内的交易市场启动较晚,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强管理,整治市场乱象,从而更好的服务碳排放权交易[5]。
①政策支持不够,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市场的监管不到位,秩序混乱,亟待加强管理。
②政府管理控制的对象不够明确,交易主体严重缺失。相较于国外已经趋于成熟的排放权交易,国内的则带有强制性且发展状况不乐观。在现有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碳排放交易主体没有明确,碳排放权没有得到合理分配。目前的自愿减排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更多的来自社会自愿,企业责任和个人自发,而非购买方的经济激励,交易主体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和健康发展。
③交易市场分散,议价能力薄弱。国内七个以湖北和上海为牵头的交易试点录像进入正轨,地方性和区域性大大小小的能源交易所逐步建立,政府目前没有找到一条明确又合理的路径,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统一的监察统计体系。分散的交易市场不但使得地区的交易机制,交易标准差异出现,如产品控制不足,成本提高,市场秩序混乱等状况频出,而且造成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没有明显的增高,CDM项目上,作为最大的卖方,中国的交易价格与欧洲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相差十几欧元左右,如此显然的落差反映出我国在世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没有把握好应有的议价权,削弱了议价能力。
2.3 企业碳排放成本的含义和构成
碳排放成本:是指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中,通过预防,监测,控制,治理碳排放,旨在取得预期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而发生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经济利益的流出[6]。
碳排放成本属于制度的产物,以碳排放为基础。政府按照企业的规模大小,行业特征等等分配其相对应的碳排放额度,设置合理的碳排放制度,为符合碳排放限额标准,企业采用各种方法来减少碳排放量,如更新环保设备,引进低碳生产技术等等,当企业排放量大于碳排放额度时,在资本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在企业碳排放量低于碳排放标准时,可售出多余部分以获取收益,碳排放成本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