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土木建筑类 > 土木工程 > 正文

扬州市某公司高层钢结构办公楼设计文献综述

 2020-04-10 14:41:16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一、工程概况和设计基本资料

本工程为实际应用课题,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结构类型为钢框架-支撑结构,结构设计基本条件为:长度58米,宽度16米,9层总高度不超过40米、7度设防,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1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值为0.35秒,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工程的总平面图见附图。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设计,本人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现就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变革传统的建筑理念,使建筑具备”环保、节能、工业化”即”绿色建筑”的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建筑科技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1]与传统的住宅建筑结构形式相比,钢结构是一种最符合”绿色建筑”特征的结构形式,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广泛应用。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发展,为提高我国住宅建筑的体系化深度和产业化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契机。多层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的基本形式有纯框架和支撑框架两种形式,而纯钢框架体系可分为半刚接框架和全刚接框架两种。这种结构体系不设置柱间竖向支撑,可以采用较大的柱距和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有很好的延性。但是由于纯钢框架结构体系抗侧力刚度较小,因此应用层数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多层及中高层建筑,由于侧向作用力的增大,使得梁柱等构件尺寸也相对较大,失去其经济合理性,这时宜在框架体系中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支撑,形成框架一支撑体系。这种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通过刚性楼板或弹性楼板的变形协调与刚接框架共同工作,形成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支撑是第一道防线,框架是第二道防线,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抗侧刚度。钢框架#8212;#8212;支撑结构在多高层钢结构建筑中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结构形式,钢框架支撑结构是在钢框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部分框架柱之间布置支撑来提高结构承载力及侧向刚度。支撑体系与框架体系共同作用形成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这不但为结构在正常受力情况下提供了一定的刚度,而且为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及较大风荷载作用下,提供了两道受力防线,形成了人们较理想的破坏机制。大力发展和积极推广能抗震抗灾的适用建筑,对于我国国民抵御自然灾害、保障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设计的任务是对扬州市某公司高层钢结构办公楼完成主要建筑设计、上部结构及基础计算、构件设计、节点设计、施工图绘制、施工组织设计等工作。设计过程中会涉及到结构力学、材料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多层建筑钢结构设计、画法几何等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本次设计有利于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提高我们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我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比较独立地完成办公楼的设计,可以熟悉相关的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集,掌握AutoCAD、Office、PKPM等办公软件技术,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设计是我们在毕业前最后的学习和综合训练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是深化、拓宽、综合学习的重要过程,是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所以我们都应该认真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国内钢框架--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钢支撑在增强结构抗侧刚度的同时,也是主要的耗能部件,因此框架-中心支撑结构非弹性行为与支撑的恢复力特性密切相关。钢支撑在往复变形中受到几何、材料非线性影响,其滞回行为中包括多种复杂物理现象。理想的支撑模拟方法是框架-支撑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的前提,分析中应考虑支撑受拉屈服、受压屈曲、往复荷载下屈曲承载能力退化、循环切线刚度退化、塑性沿杆长截面发展、塑性下板件的局部屈曲及低周疲劳失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现多道抗震设防初衷,在框架-中心支撑体系设计中需要对框架刚度作适当调整,但是国内对框架部分调整相关规定的实施方法还存在一定分歧[2],同时这种人为调整对于结构弹性、弹塑性动力响应(特别是局部层间支撑失效后)的影响尚少有资料介绍。

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众多学者在支撑滞回性能模拟、框架-中心支撑结构动力响应模拟及试验分析、节点连接及构件细部构造、支撑布置及新型耗能支撑的开发,从整体延性及耗能出发对体系相关参数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及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研究改进,如钢支撑的低周疲劳断裂机理及模拟方法,钢支撑出现断裂后对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双重体系中两个体系的刚度和抗力的合理配置等等。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支撑模拟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就高层双重抗侧力体系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出合理的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实用设计方法

四、国外钢框架--支撑体系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消能支撑体系一无粘结支撑(unboned brace)[3]。它在内核钢支撑和外包钢管混凝土之间涂无粘结漆形成滑移界面,而且只有内核钢支撑与框架结构连接,以保证压力和拉力都只由内核钢支撑承受。滑移界面允许内核钢和外包层之间相对滑动,同时约束内核钢支撑的横向变形,防止内核钢支撑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整体屈曲和局部屈曲。无粘结支撑在拉压作用下可以达到充分屈服,滞回曲线稳定饱满,在地震反复荷载下具有良好的滞回耗能性能。 

无粘结钢支撑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前景极为广阔,不仅可以用于新建建筑物中,还可用于已建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中。目前无粘结钢支撑体系已经在13本200多栋新建建筑和已建建筑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这一技术已推广到美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毕 业 设 计(论 文)开 题 报 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