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经济学类 > 金融学 > 正文

企业投融资行为偏差与经营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0 16:42:31  

文 献 综 述

行为金融学的概述: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非实验科学,大多数的经济学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依赖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搜集,从而变得更加的可信。这些研究大多数扎根于两个明显的区分但目前却融会在一起的领域,即认知心理学家有关人的判断与决策和实验经济学家对经济理论的实验性测试。源于认知心理学和现代金融学的学科交叉而产生了现代行为金融学。

19 世纪初,约翰#183;梅纳德#183;凯恩斯[1]算是最早利用行为金融思想进行投资的人之一。他基于心理预期提出的股市”选美竞赛”理论,认为如同选美的过程一样,人们购买股票不是选择自己最看好的,而是选择大多投资都认为好的,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决定投资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因素。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其投资行为是建立在所谓”空中楼阁”之上,证券的价格决定于投资者心理预期所形成的合理,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充满了”动物精神”( animalspirit) ,这一观点最终演变成为现在最著名的证券投资分析方法#8212;#8212;#8212;技术分析。

行为金融学突破性的发展是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1979 年,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2]的文章《期望理论: 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和分析》及1982 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3]的著作《不确定性下的判断: 启发式与偏差》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85年DeBondt 和Thaler[4]的《股票试产过度反应了吗?》正式掀开了行为金融学迅速发展的序幕。

国内外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过程中关注两个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的方向,国外学者更为关注将人类作为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讨论。因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心理认知、情绪,如过度自信、心理账户、后悔厌恶、损失厌恶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人类行为有限理性,反映在投资市场之中,会引起羊群效应,最终导致证券市场非有效性产生。而国内学者的分析则主要集中于在证券市场获得已知的交易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说明证券市场

价格存在波动异常,如”天内效应”与”周内效应”、”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等,他们认为这种异常的波动违反了经典金融学对于有效市场的假设,少数的学者关注产生这种异常波动的原因。

长期以来,行为金融学研究中的证券市场效率问题备受学术界、理论界的关注与争议。其所涉及到的证券市场是否有效、资产价格是否无偏差地反映了信息以及投资者是否理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对回答中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紧迫性。

面对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所表现的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等非理性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引致的市场的非有效现实,特别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投资机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加盟,中国证券业面对的挑战,都迫使我们要加快寻求新的投资策略,规范市场行为,使得证券市场良性发展。为管理层提供制定政策和监管的可能的参考。从个体投资者投资认知行为入手,兼顾机构投资的认知行为分析,从而达到对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认知、投资心理等的全面描述、分析,试图解释证券市场中的某些异化现象,为决策提供可能的建议,从而促进证券市场和谐健康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