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析与评价——基于年度财务报告文献综述
2020-04-12 08:48:53
文 献 综 述
一、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意义
财务绩效分析是指运用各种财务指标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利弊得失及发展趋势,并据此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的过程。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能够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周转情况,不断挖掘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扩大财务成果的内部潜力,充分认识未被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便从各方面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按照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良性运作。
二、有关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分析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的成果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企业重组、企业并购、股权融资等等。
张玲、曾志坚(2003)以2000年重组公司为例,通过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收益率(ROI)、每股收益率(EPS)等财务指标的计算,运用实证分析法,发现上市公司重组的效果并不明显,归根究底在于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表面上通过举债提高了ROE水平,实际上具有相当高的财务风险。因此,重组的绩效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公司必须以改善资本结构为根本,在筹资决策中,寻找企业债权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最优点。同样,王震、刘翊(2006)对中国上市公司重组的长期经营绩效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相似结论,即公司重组并没有明显改善公司业绩。
厉宏斌(2006)采用DEA的方法,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分析,通过对财务数据的计算,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据此来判断企业并购行为对总体业绩的影响。他得出的结论为并购活动与公司业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影响的相关程度不等,切并购活动对企业业绩影响较小。廖洪、张娟(2004)以2000-2002年深沪两市发生的18起管理层收购案例为样本,以公司每股净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NROA)和主业利润率(CROA)等财务指标,根据惯例曾收购前后3年的数据,对收购的财务绩效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MBO公司呈现出整体业绩下降的趋势,公司负债率上升,不能发挥激励约束作用,现金流量在MBO后较为紧张。
李贺敏(2006)选用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EPS)、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财务绩效。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配股、增发及发行可转换债之后无论是市场绩效还是财务绩效都是较低的。与此不同的,刘程蕾、田治威(2010)研究了另外一种融资方式#8212;企业商业信用,选取我国沪深两市93家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财务报表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应付票据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存在正相关,且应付票据的贡献率最大。
三、针对制药行业财务绩效分析的文献综述
陶春海(2012)通过对我国医药类板块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医药类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因子分析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出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取决于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研发能力等各项能力的综合提高,因此,提升医药上市公司经营绩效需要从行业发展、技术研发和政策调控等方面着手。与此相似的是,张道峰、马爱霞(2009)以2009年我国制药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方便人们了解中国制药行业的经营现状,为决策者决策提供依据,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