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类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正文

含甘氨酸辅配体的苯基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2 16:24:17  

1.引言 1.1配合物的相关背景。

   配合物1,也叫络合物,包含由中心原子或离子与几个配体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通常称为配位单元。

通常,配位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并且配合物在溶液中可以微弱电离出其组分(中心原子和配位体)。

配位本体在溶液中可以微弱地离解出极少量的中心原子(离子)和配位体,例如〔Cu(NH3)4〕2 可以离解出少量的Cu2 和NH3。

配合物是化合物中较大的一个子类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及生命科学中,近些年来的发展尤其迅速。

它不仅与无机化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相关连,并且与现今化学前沿的原子簇化学、配位催化及分子生物学都有很大的重叠。

配位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配位催化;2.制镜; 3.提取金属;4.材料先驱物;5.硬水软化等。

1.2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和器件结构 1.2.1 有机电致发光机理   电致发光2的机理一般认为是在外界电压的驱动下,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物中复合而释放出能量,并将能量传递给有机发光分子,使其受到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受激发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辐射跃迁而产生发光现象(图1-1)。

有机电致发光过程通常由以下5个阶段完成:(1) 载流子的注入;(2) 载流子的迁移;(3) 载流子的复合;(4) 激子的迁移;(5) 电致发光。

                              图1-1 有机电致发光原理 1.2.2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一般采用夹层式三明治结构,即将有机层夹在两电极之间,由上下两个电极和夹在其中的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有机薄膜层构成,合理的器件结构对提高发光器件的亮度、效率和稳定性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