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探讨—以东电公司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4 14:50:59
(1)选题背景
自中国加入 WTO 之后,市场经济体制日渐成熟,对于财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决定着财务信息的质量,它不仅对会计信息有着正面的作用,也会发挥负面的影响。那么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与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以及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正确程度息息相关。伴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的会计政策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的目标与特点来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会计政策,以确保真实,公正的会计信息;而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提高了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粉饰报告甚至操纵利润的可能。而在这场会计政策的变迁之中,资产减值准备的变革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市场规划、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活跃,在 1997 年到 2001 年间,我国适用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中,计提减值项目的类别从单一的应收账款发展到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应收账款这四项,随及从 2001 年起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那么到此,资产减值计提的内容就已基本包括了财务报表中主要的资产项目。在上述相关标准之下,企业对于资产减值的计提有了更多操作空间。紧接着,在 2006 年我国正式公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八号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从 2007 年开始,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一经计提在以后的期间内不得转回,且只有当相应的资产到了处置的时候才能进行会计处理,以此尽可能的使企业减少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目前只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不允许转回,而流动资产例如存货等允许一定条件下在其价值范围内转回。随后,在且2017-201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等文件中,对金融资产等资产类别的减值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要求其按照预期信用损失进行减值会计处理。这也表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体系的逐步完善。这对于优化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保障市场经济链条效益的流通。
从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发展历程来看,资产减值会计的判断仍旧存在着主观性,离不开会计人员的想法,留给了他们一定的操作空间。因此相关的准则与规范无可避免的造就了上市公司利用漏洞进行盈余管理、平滑收益从而操纵利润的情形。到如今,当前的准则已实施了七年之久,只是在原则上确定了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的处理仍是值得人们深入探索。
(2)研究目的
在实际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资产减值的科学运行还存在很大难度。故本篇论文对在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化和完善企业资产减值处理中的问题,实现资产减值在会计准则中的科学运用和决策探讨给予合理化建议。
(3)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