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港口行业区域整合现状简析--基于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及天津数据文献综述
2020-04-14 16:18:31
进入 21 世纪,港口的现代服务领域已涉及扩展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结构调整、劳动就业、内外贸易和国防安全等方方面面,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有效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保持在国际竞争中担当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因为港口攸关城市的经济贸易、金融保险、制造业、服务业,因此一直被看成是地区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产业,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活的正常有序。
港口资源整合是伴随着港口体制改革而推进的。在过去十年港口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功能布局,形成了区域港口发展的合力,资源整合的效果逐步显现。
港口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来说,在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阶段,港口行业较好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港口资源整合不同于其他行业,涉及到岸线、土地、地方利益等各个方面。由于岸线等相关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考虑到港口的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港口行业又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征,因此,在各地港口资源整合过程中,往往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
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地理学家伯德的“港口通用模型”(Bird, 1968, 1971)堪称关于港口与城市空间联系的最早探讨,该模型首次涉及到了港城相互作用,揭示出重要规律,即随着港口设施的增加,港口向下游发展的趋势越明显明显,从而港口与城市核心区之间的分离也越来越明显;霍依尔和平德在《港口工业化与区域发展》一书专门对港区工业化做了详细论述;
塔夫—莫里尔—顾尔德模型(Taafe-Morrill-Gouldmodel)则开辟了现代港城发展动力模型研究的先河(Taafceta1.1963);里默尔(Rimmer,1967)将不定期班轮服务与定期班轮服务的影响纳入对港口体系的考虑;霍依尔、威尼斯“全球水上城市中心”、华盛顿的“滨水区中心”分别在1988、1993、1996年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研究中,西方学者一般针对某一特定港口从历史轨迹或横断面角度分析港口相关活动对城市产生的各种经济效应,并以此作为政府、港航部门提供有关港口管理决策的依据。
国内研究现状
王海平(2002)以天津港和天津市为例对港口城市如何利用港口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港城互动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港航产业关联效应的量化研究,具体阐述了港航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
苟利军(2005)通过分析保税区实施的成功经验,以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港口为例,提出应该充分发挥区港联动效应,把发展港口城市与提供关税等优惠待遇为基本特征的自由贸易相结合,推动天津港成为国际区域航运中心建设,进而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志远(2006)从环渤海区域三大保税区和港口企业的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分析保税区和港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通过区港联动模式发展保税区和港口企业,以增强环渤海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并最终通过区港联动模式的带动效应,推动天津市以及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3)港口与腹地经济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