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艺术形象政治价值转化的路径研究-以《铡美案》为例》文献综述
2020-04-14 16:25:54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封建社会中,官本位思想盛行的情况下,“清官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古代官德与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近代中国,经历了时代的不断变迁,王朝的不断更迭,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逐渐式微甚至消亡。然而,“清官文化”却一直是长兴不衰。尤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后,反腐倡廉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更为显著的地位。于是在反腐败斗争日渐深入的今天,报刊上在宣传清官,影视剧在热播清官,老百姓也在热切地呼唤清官,充分显示着“清官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表达着中国人心中浓厚的“清官”情结。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应该加强对“清官文化”的研究,借鉴传统“清官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弘扬“清官文化”中积极健康且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大力宣传清官的清廉思想和事迹,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反贪倡廉的社会风气,促进廉政文化建设大有裨益。
而千百年来,包拯几乎是清官的代名词,他为官清廉刚正的传奇和美名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代代相传。从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随着时空的延伸、民间传说的日益丰富和版本更新,包拯从人到神,从具象到抽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理念和精神的化身,同时也成了中国特有的清官文化的图式符号,包拯也就成为了中国清官文化的代表。那么研究包拯的形象价值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将对我们运用历史智慧进行中国清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上
本文将通过研究与包拯有关的相关文献,了解包拯廉政文化的当今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形式现状,将包拯廉政文化进行系统化理解,并通过调查,了解包拯廉政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价值目标,也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力
2.现实意义上
第一,将中国传统清官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之后的理论融入反腐倡廉工作中,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反腐倡廉体系。第二,完善反腐倡廉的路径分析及探索,使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得以在新时代发光发热,对中国现实现存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从历史发展来看,包拯这个人物经过民间的演绎,已经成为小说、戏曲中可塑造的经典形象之一,从宋元时期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郑廷玉的《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栏记》等话本杂剧到明清以公案和《清风闸》、《万花楼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三侠五义》等侠义为体裁的小说,包公形象一直不断在变化着,包公形象在《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最早得到神化,其中有写到包拯可在梦中与鬼神沟通来断案。此后,包公形象及故事不断被丰富和创造,使包公形象渐渐脱离了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