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地理科学类 > 地理信息科学 > 正文

基于GIS的土地居住适宜性评价文献综述

 2020-04-14 17:22:28  

1.目的及意义

随着3S技术的不断集成与发展,城市土地适宜性分析采用RS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遥感技术作为重要数据来源手段,以GIS技术作为技术支撑,以城市人口、自然人文环境、交通设施为主指标,以绿化面积、交通便利度、基础设施等为分指标,建立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分析模型,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的主观感受与要求。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意味着当前社会不是仅仅考虑经济的增长和GDP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而城市土地的居住适宜性正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程度的关键因素,通过应用RS、GIS等技术对城市土地的居住适宜性评价,将城市土地分为五个适合级别:适宜性非常高,适宜性高,适宜性中等,适宜性低,适宜性非常低。利用土地适宜性地图,可以为规划者、决策者提供重要的规划依据、对城市建设选址、城市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国外的GIS技术起步较早,与上世纪60年代便用于美国的人口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不断成熟,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以及空间数据的存储成为了可能,GIS也逐渐发展普及起来,同时也引入GIS技术来解决土地适宜性问题。例如Malmir等人于2015年基于模糊逻辑和网络分析法(ANP)对伊朗西南部的阿瓦士城市发展的土地适宜性分析,他们将GIS与ANP结合起来建立的阿瓦士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将最终土地评价等级图与实际情况相比较,拥有较高的准确度,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上世纪70年代GIS技术被引入国内,相较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随着最近十几年国内对GIS的重视,国内的GIS技术也正蓬勃发展。目前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由仅仅考虑土地的自然属性转向越来越重视生态系统以及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同时计算指标权重的方法也不断创新,例如网络分析法与GIS相结合,甚至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计算,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众多新思路。{title}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

本文以武汉市为主要研究区域,基于武汉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利用GIS和RS等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武汉市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赋予各个标准相应的权重,通过收集并分析武汉市近年来的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图、土地利用类型图等等,对武汉市整体进行土地居住适宜性的评级打分,得到最终的武汉市土地适宜性等级图,为武汉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辅助决策。本次研究所用的主要研究步骤和技术手段如下:

1.选取武汉市的土地适宜性的主要评价因子。

通过阅读分析大量的文献与报告,发现影响城市适宜性的主要因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限制因子(即自然保护区、大型河流湖泊等不能用于建设的土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又包含许多子因子,例如坡度、海拔、湖泊河流的距离、绿化程度和道路通达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等,在本次研究中,着重选用对城市居住适宜性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分析。

2.建立评价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因子赋值。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十分适合多层次的城市适宜性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3.利用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进行评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