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登录
  • 忘记密码?点击找回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毕业论文网 > 文献综述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正文

生活型步行道物理元素感知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21:40:47  

1.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围绕小汽车的城市建设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居民出行需求,交通系统缺乏足够的人性化关怀。面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人们开始由关注机动车交通需求转向关注人的活动需求。现如今“人性化”、“绿色”、“低碳”、“宁静交通”等逐渐被大家所期待和要求,如何打造更适合步行的环境开始逐渐受到重视。步行交通作为慢行交通一种,除了满足人们普通的出行需求,还要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段、生理条件等人们的要求。根据步行道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生活型步行道、休闲型步行道等,生活型步行道主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出行需求,休闲型步行道则为人们闲暇时的娱乐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型步行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道路,其服务水平直接决定出行者对步行出行方式的选择态度。这就要求生活型步行道在达到基本的步行道路指标的同时更加趋于设计人性化和功能多样化。

从狭义来讲,可步行性指数反映了与步行交通息息相关的物质空间环境的质量,仅仅体现步行交通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广义来讲,可步行性指数体现了交通、环境与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步行性体现了“以人为本”宗旨,是可持续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的重要标志。而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正是从理论和实际以及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它对人们的交通需求满足程度。德国的研究者延斯.布克施(Jens Bucksch) 和斯文.施耐德(Sven Schneider) 认为步行性不仅是建立步行友好的环境条件,而是更进一步体现了“社会生态性”的含义。它包含了建成环境(居住和交通设施)、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信息环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1]

1.2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步行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很好的指导城市步行道和步行设施的修建和改善工作;为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布局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美化城市景观,优化自然环境;丰富步行慢行交通,增强其“人性化设计”和功能性,更好的为行人出行服务,从心理和生理上满足行人出行的交通需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在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完善的成果,针对不同的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指标,相关学者建立了不同的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模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模型有交通流关系曲线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关联分析模型、半定量模型、模糊评价与综合指数模型等[2].

从研究角度和评价指标来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Fruin是最早研究人行道服务水平的学者,首次将设施服务水平应用到行人交通中,以通勤者为研究对象制定了A-E六个等级的人行道服务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阶段:从行人通行能力的角度出发,以“步行宽度或行人可以获得的有效设施宽度”为评价指标来评价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用交通流特征指标衡量慢行交通设施服务水平,其中人行道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主要为行人占有的空间、流率、速度及行人交通流负荷度。这一阶段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Fruin[3]、HCM2000[4.]HCM2010[5]在第一阶段单纯考虑行人通行能力和行走空间的基础上,加入行人步行主观感受这一评价指标,完善了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标准。但当道路行人流量较低或者较高时,第一阶段研究得出的方法评价结果通常为大部分道路行人服务水平往往处于相同而且较高等级,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企业微信

Copyright © 2010-2022 毕业论文网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