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站点服务区内公交接驳水平评价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2020-04-14 22:14:19
-
目的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和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满足人民越来越丰富的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因其大运量、准时、快速、环保、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我国各大城市得到迅猛发展。但单一的大量发展轨道交通并不能解决日益增加的交通拥堵、交通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交通问题,而由于我国在轨道建设初期缺乏与其他常规公交系统的接驳换乘设计等原因,导致轨道交通建成后整体运输效率不高,在某些站点集散能力不足,而另一些站点又产生运力的浪费,交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各交通方式的接驳协调优化问题,试图在已有的交通供给水平下,整合公共交通的资源,建立一个安全、协调、高效、环保的城市一体化公交系统。在未来的公共交通发展方向中,建立一个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综合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而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速度太快,其与常规公交的接驳换乘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一衔接换乘便利性差,公交站场面积不足,地铁换乘客流承担能力不足。其二换乘信息来源单一局限,乘客出行方式可选择性差。其三管理模式协调度弱,无法灵活应对不同情况下衔接问题其四公交与地铁之间相互衔接模式较少,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共交通发展不均衡。另外换乘距离过长、换乘组织和流线混乱、站点接驳能力与客流需求不匹配、接驳线网的走向和运营调度协调性不足等问题,降低了轨道交通系统对部分居民的吸引力,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较低的情况。因此,研究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接驳换乘,以建设优化完善城市一体化公交系统成为各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题为轨道交通站点服务区内公交接驳水平评价方法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换乘过程,分析影响二者接驳水平的因素和规律,提出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前的设计规划及建成后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轨道交通发展较早,对于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的接驳研究也较国内更为成熟,不少衔接理论和实践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
Steven Chien,Paul Schonfeld[1]等以轨道交通和接驳公交为研究对象,从接驳公交的站点间距和发车频率以及轨道公交的线路长度和发车频率等方面建立合理的交通模型,提出了优化和改善整个接驳体系的方法;Hall.R[2] 在对欧洲国家大城市目前接驳换乘设施做了详细分析,指出了影响换乘的因素以及对换乘设施的位置提出了适当的建议。Ceder[3]在乘客总费用最小的目标下,对多公共交通方式协调进行研究。模型建立在乘客随机到达和公交车辆形成确定的条件下,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最后通过算例进行验证,得出在优化的时刻表下,车辆尽可能多的和服务最大化的结论。
赵岩[4]就枢纽换乘的顺畅性、运营效率和有效性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换乘效率进行评价,同时针对接驳公交站存在的公交车排队现象以及枢纽接驳运能不匹配现象,采用了在双港湾站型设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公交线路数进行解决优化;卢小华[5]分析了各种换乘接驳模式的优缺点,以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接驳站公交协调轨道交通行车调度模型,提出了考虑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性的轨道交通最优站距模型;邓连波等[6]通过对乘客在换乘网络上的出行方案分析,将客流从各公交站到达唯一轨道车站这一假设( 多对一) ,推广至每个公交站点与轨道车站间均有客流需求这种更一般情形( 多对多),并建立了以最小化乘客出行成本和常规公交运营者开行成本为优化目标的接驳线网优化模型;蒋文[7]以珠三角典型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建立了针对轨道交通衔接模式的选择评价的区间DEA模型;闫冬梅[8]针对新建轨道交通线路附件的常规公交接驳问题,从协调性、布局合理性和人性化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基于综合灰色关联度加权法的评价模型;许家雄[9]首次引入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于交通评价中,以“低碳、经济、畅通、安全”为目标,在运能和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轨道交五大能力、12项指标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无缝衔接指标体系;孙杨[10]等通过使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建立模型以解决在给定轨道交通新线站点、走向条件下,通过调整、新增既有常规公交线路的方式,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网络,使常规公交网络与轨道交通新线的接驳效率更高;王禄为[11]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模式的布局原则,然后从客流量、换乘时间、枢纽建筑布局、商业战略四个方面分析了换乘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徐乃云、于世军等[12]从出行者角度出发,对接驳体系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研究;樊龙飞[13]分析了轨道交通与公交的能力衔接,确定了运能匹配度,并结合对出行者的心理分析,建立了考虑考虑轨道交通的公交站点选址模型;何青铭[14]对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以国外典型站点的突出特点阐述了现有站点影响域的两种发展模式;刘华胜[15]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图论、最优化理论等,分别针对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常规公交的换乘效率、路线的协调发展和运营的协调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分别建立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模型;刘尔辉[16]对常规公交与地铁衔接的各种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就衔接模式构建了优化及评价方法;杨标[17]创新性的类比论证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系统,对两种交通方式的设施、线网、运营、票价的接驳匹配度进行评价;王九州等[18]从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协调性五个方面,建设前后两个评估流程对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进行评价。
{title}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title}2.基本内容和技术方案